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6-07-04 14:40陈秋霖
2016年20期
关键词:城市化基础设施德国

陈秋霖

摘 要: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程度某种层面上代表了其先进程度,欧美许多国家通过其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给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本文通过剖析德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德国;城市化;基础设施

一、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现象,国内外各学科的学者对其研究颇多,文献也浩如烟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的进程。”(库兹涅茨,1989)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19世纪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德国。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德国的乡村向城市转移,农民开始转型成为市民,成为产业工人,人口的流动使德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德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化进程,有相当的可取之处,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其经验和发展模式也值得深入研究。

二.德国的城市化研究

在德国史学界,霍尔斯特·马策拉特以及彼得·马沙尔克等学者己经对城市化有了较深的研究,代表性著作《世纪德国城市人口的发展》、《城市增长和城市内部结构的变化、世纪的城市化进程问题》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进程本身。史学界主要是将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840年—1871年;1871年—1914年两个阶段。

国内学者就德国的城市化问题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主要散见于学者们的论文中,专门性的著作几乎还没有。主要研究方面有:

(一)有关德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将德国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15一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1840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871年德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二)有关德国城市化特点的研究

邢来顺在《迅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德意志帝国人口状况》(世界历史,1996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城市不断涌现,增加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二是城市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英、法等国,核心城市规模发展迅速。邢来顺在《德国工业化经济一社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认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化的特点主要有:在城市人口的增长过程中,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这种差异明显地与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相一致,即工业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不同的社会经济类型联系在一起。

肖辉英在《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德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的速度快,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德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呈波浪式状态,二者之间互为影响,并有互补作用;德国城市化深受德国的政治统一的影响。

三、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德国作为世界城市化过程中的几个榜样国家之一,其城市化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下德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

(一)德国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以中小城市为主

德国总人口为8200万,共有大小城市2000多个,但是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却极为罕见,只有慕尼黑、汉堡和柏林三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9座人口50万—100万的大城市占总人口比例为6.7%;还有71座人口在10万—50万的中等城市,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8.5%;剩下的所有小城市共占总人口比例的58.3%。除此之外,还有700多万德国人口常住在人口规模不足2000人的村庄。这些数据表明,德国整个人口分布较为均匀,集中在大城市的少,大部分人口定居在中小城市,并且人口城市化率很高。

(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德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大城市都建设了有轨铁路及地铁。德国的地铁建设已有百年历史,为了照顾残疾人上下车,投入运营的列车都设计为低重心车厢式列车,这种列车车厢入口高度几乎与站台平行,大大方便了乘客上下车。而且每个地铁站都设有滚动电梯及升降梯,对行走不便的人、带小孩出行或携带重物者十分方便,这些体贴入微的细节设计都很值得我国学习。

(三)城乡一体,结合发展

德国一直致力于为其城乡居民创造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保障不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乡镇,大力推动村庄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医疗、教育待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建设也使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结。在政府的努力下,农民逐渐成为一种高技术的职业,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反而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相协调

德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有很多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建设法典》规定任何城市建设必须以绿地总量不减少为前提,保证了城市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此外,工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保证了水资源不受城市化进程的污染。各种法律法规的严格贯彻实施,保证了德国城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五)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

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渐建设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居民选择搬到郊区居住,再加上出生率的下降,造成了德国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形成了逆城市化现象。新世纪后,德国人口又出现了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由农村到城市流动的趋势,开始了“再城市化”。2001—2012年德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总人口却呈下降趋势。

四、德国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的城市化是城乡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化,也是符合德国基本国情的城市化。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应该向德国学习,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市化之路。

(一)注重生产力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力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全国农民转型的必经之路

德国在其城市化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改革与提高,19世纪的工业革命极大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在工业革命巨大浪潮的影响下,德国逐步走上了城市化道路。针对我国国情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涌入了城市,但现如今我国仍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继续坚定不移的走发展生产力之路,解决剩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必经之路。

(二)注重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减轻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负担,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当下,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人口已达2000多万,大大超过了其承载人口的合理范围,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国家理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继续加强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中小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一部分过剩人口迁徙过来,减轻其人口负担,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三)注重城市功能建设,完善利民惠民的基础设施

一座城市是否适合人们居住,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其功能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居住,无非也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构建,为居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加强一系列文娱场所、设施的建设如修建更多的图书馆、文化馆、公共健身器材等,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健全城市功能。

(四)重视城市高速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环境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正逐渐成为制约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在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所以存在着很多城市建设不按规定开展工作的现象,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因此,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借鉴德国的经验,在发展城市建设的道路中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新道路,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而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合理保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

(五)加强不同城市的特色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在现代化城市的名义下,很多城市形象都被打造的千篇一律,缺乏自身独有的特色。相关部门需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一方面保护现有的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使其发展成为独有的城市名片,另一方面需倡导新文明,更好的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坡市化及其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 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世界历史,1997 年第5期

[3] 申晓英.《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一以19世纪初至一战前的德国为例》德国研究,2004年第二期

[4] 黄柯可.《英美法德俄城市化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兰州学刊,1994年第1期

[5] 樊一江,任虹,杨杰《德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海外视窗,2011:51-60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基础设施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