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四章

2016-07-05 16:35王巨才
海燕 2016年4期

王巨才

官桥八组见闻录

春节过后,朋友反复来电话,相约到“官桥八组”去采访,去见周宝生。

朋友说,官桥八组你可能不知道,“田野集团”总该听说过吧。这可是一家赫赫有名的高科技产业集团,他们的产品,上到神州二号飞船,下至国内外跨江跨海大桥都在使用。一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二十五亿,村民人均纯收入五万元,你信吗?

经不住一再动员,盛情难却,只好应命。但一路上总在嘀咕,一个国家组织结构最小的单位,行政序列最小的职务,说句不得体的话,螺蛳壳里做道场,能有那么大的阵势?

从咸宁机场到官桥八组,中间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接站的小伙子姓段,行程中我拐弯抹角问他的工作和收入状况,小段讲,他老家在牌洲湾,四年前大学毕业应聘来八组,在集团公司办公室上班。除年终奖和过节费,月工资将近四千元,每年发十三个月。大约是见我多少有点失望,他索性亮出村民的“福利政策”:

在八组,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每月可领到一千元的教育补助费。考上大学,只要签订回乡就业协议,在校期间按大专每年一万五、本科两万、研究生两万五千元的标准发生活补助。

村民在岗,除年终股份分红外,每年另发一万五千元岗位补贴。退休后养老金每月不到两千二百元的,由组里补足,以后每年增加一百元。全体村民参加社会保险,每年免费健—康检查,治病费用报销百分之九十。

这样说吧,村民的生老病死,集体一管到底。且不说家家户户别墅式的住房,就是村上的公共墓园,看过的人说,就环境的优美而言,绝不比北京的八宝山差。

小段还讲,像他这样的外来人员有五六百,工龄长贡献突出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在村里安家落户,父母也可随迁过来,享受村民待遇。他的两位同事,在村上工作十七八年,都已转为正式村民。

小段的谈话没提到周宝生,但我已从中觉出这很可能是一个有见识、有魄力、有故事、值得深入探究的人物,于是兴致大增。

遗憾的是,两天的接触中周宝生很少谈到自己。

他很忙。这位一米八个头、身材魁梧的村民小组长如一位气定神闲的军人,精明而内敛。我们只能从他在饭桌上或下班后的闲聊中,从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八组的前世今生,探寻他的创业经历、治村方略及人生轨迹。

下榻的宾馆依山而建,周围花木葱茏,异常清净。隔壁是组委会原先的简易办公小楼,外墙有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任重题写的“官桥八组”四个大字。再往过,是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名的“农民文化中心”。最醒目的,自然是对面中心广场上那栋气派但并不张扬豪华的办公楼,门口挂着“田野集团”的牌子。

这些年去过不少地方,说实话,这个坐落在鄂南丘陵地带的村庄,生态的优越,环境的清爽,村容的整洁,完全颠覆了我此前的乡村记亿和对新农村的想象。近四平方公里范围里,绿地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从高处望去,到处郁郁葱葱,生意盎然。茂密的林木,醒目的花园亭台,平整的绿地草坪,随形就势,错落有致,而那些典雅的民居,簇新的厂房,宽展的水泥路,明镜般的人工湖,楼顶路旁猎猎飘动的红色旗帜,倒像是满目葱翠中恰到好处的点缀。村子很幽静,除偶尔从林间传来的鸟鸣,几乎听不到别的声响。倘是初来乍到,你会觉得像是步入一处精心营造的城市公园。但公园哪有如此新鲜的空气,如此清洁的环境!

晚饭后,周宝生陪大家到宾馆近旁的南湖散步。南湖水面约一百多亩,水质清澈,碧波荡漾。时近傍晚,村子里灯光渐次闪亮,蔚蓝的湖水映出近处办公楼和远处文昌塔的倒影,看上去确如一幅美妙灵动的水彩画。环湖路两边,右边是成排的香樟树,左边是盛开的杜鹃花,置身其间,微风熏面,暗香潜怀,让人真有“花气袭人欲破禅”的陶醉。在道旁音箱《步步高》的乐曲声中一路走来,不觉已是八点多钟,正准备回房休息,却有人兴致尚高,问可不可以到岸上那几户村民家看看。这般时候,这样要求,在我看来未免唐突,不想周宝生脱口答道:可以。

一排自成一院的四栋别墅。前有果树菜地,后有竹篱花园。走访的两户人家,一层是客厅、厨房、书房,二层是卧室、卫浴、储物间,面积达二百五十平方米。客厅摆放真皮沙发、红木茶几和水晶吊灯,电视、音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周宝生说,全都一样,六十七户人家一个模式,所有家具包括每家五幅字画都是统一配给的,村民拎包入住,原有的坛坛罐罐一律淘汰。又说,书房、电脑是必须有的,每年一千元的书报费也是硬性规定,凭发票集体报销一半。

返回时,见到一栋半新不旧的三层小楼孤零零立在路边,显得十分碍眼。周宝生解释,那是村里的二代住房,房主人外出闯荡十多年,别墅建好后回村,按制度测算,得交一百五十万才可分配新房,他交不起,又出去了。现在组里集体积累人均千万元,是大家的劳动创造,如果让他无偿入住,对其他村民就不公平。

老周说,在八组,任何事情都得按制度办,谁都不能违规,无权逾越。

回到宾馆,翻开材料袋里《田野集团制度汇编》。其中的《精神文明管理》对村民日常行为有严格规范。如:

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禁止摸牌赌博,禁止打架骂人,禁止传播迷信,禁止棺葬土葬:

积极创造洁净优美的居家环境,禁止乱扔果皮、烟头、纸屑等杂物,房前屋后不得有荒草荒地,严禁将没有袋装的垃圾倒在路旁或垃圾桶:

保证道路通畅,禁止在公路两旁乱停车辆,堆放柴草,禁止在路面打晒粮食:

保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禁止攀枝摘花、践踏草坪,禁止在森林公园及其他林区砍伐树木、捕兽捉鸟,人工湖内不得捕鱼捞虾,不得将杂物和污水排入人工湖。

等等。

这天晚间下起小雨。在雨打山林和乌鸣啁啾声中一夜安睡,醒来一看手机,才凌晨五点。我向无早起习惯,但这次破例,在“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诗情画意中,到村前村后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其实呢,我是想看看那些制度条文是否能真正落地到位。而“明查暗访”的结果,只有两个字:过硬。

在中心广场碰到几名晨练回来的员工,攀谈中问他们何以能做到令行禁止,回答说,制度是集体讨论通过的,每家都签过字,当然得遵守。但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全靠制度约束。你不妨到我们的文化中心看看,那可是花四千多万打造的硬件设施,里面藏书好几万册,报刊两百多种,健身房、歌舞厅、灯光球场应有尽有,中心开办道德讲堂和各类知识培训,村民每周两个半天的学习雷打不动,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随时举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染中,大家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公德意识自然不断增强,也逐步形成了求是、创新、和谐、发展的“田野精神”。

他们还说,无论制度的制定还是执行,正像周总常讲的,一要发扬民主,二要公正无私,而最关键的是领导以身作则,并随手举了几个例子。

村规民约出台后,个别村民不大习惯。有次接到举报,说有人偷偷找人到家里摸牌。周宝生立刻带人赶去,当众掀翻麻将桌,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通报全组。这家的主人,便是他的弟弟、弟媳。

一天早晨周宝生出来散步,看到一头肥猪在绿地边上拱草,一追查,是他嫂子喂养的。他随即让办公室通知村民到场,要她请人将这头猪杀掉,并按规定进行了罚款。

另一次,发现有人将垃圾散放到垃圾桶旁,他也是当众宣布罚款两千元,并要当事人回家取来垃圾袋,将地上的垃圾装好放进桶里。

周宝生是1976年回到官桥八组的。

此前他在嘉鱼县化肥厂当工人。这位二十三岁的初中毕业生从拨乱反正的社会动向中预感到中国城乡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毅然辞职返乡,代替父亲当了官桥大队第八生产队队长。

当时的官桥八队,社员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返销粮,每天劳动工值只有九分钱。面对社员充满期待的目光,新上任的生产队长意识到“我的人生舞台将从这里开始”。他表态:我不信农村会永远穷下去,农民会没出路,只要大家信得过,我这辈子就待在这里了,一定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上任不久,周宝生从报上看到安徽小岗村的报道,他顶着驻队干部的压力和父亲的极力阻拦,率先在八队实行联产承包,当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二十万斤增加到三十五万斤,以后连年丰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2年,周宝生安排富余劳力在镇上开办小卖部、熟食店、冰棒厂,随后又利用既有资金和当地资源办起钉丝厂、家具厂、铸造厂。10年打拼,锻炼了干部,培养了人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也为八组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1993年起,企业全面转型,由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转向高科技产业。先后引进1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组建钎具公司、制药公司、特种钢管公司、缆索制品公司等12家企业,成立田野集团。

2003年,为破解大量农村孩子上不起学,上学后又不愿回乡或在国内就业的难题,集团在原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的基础上,以“源于武大,别于武大”的理念投资12亿兴办全资的东湖学院,在校学生近2万名,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30多年来,官桥八组正是在感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中,坚持集体经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抢抓机遇,咬定发展不放松,不断成长壮大,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鉴于官桥八组的创业实绩和周宝生的品德才干,他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党代会代表。为了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上级领导曾多次动员他到镇上、县上、市上工作,都被他谢绝了。他说,我不求官做多大,但求有所作为,我不愿离开八组,八组就是我最好的舞台。

“我从来没闪过离开八组的念头。”

一一面对我们的提问,周宝生的回答透出几分淡然,几分决绝。

1993年起步的那次产业转型,说来有点传奇色彩。

那年3月,武汉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刘业胜来到八组。那时他正进行一项永磁合金的研究,技术完全成熟,只是缺少资金,迟迟不能投入应用。言谈中这位老专家对僵化的科研体制不胜感慨,大有怀才不遇的无奈。

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此时的周宝生正在为产业的换代升级谋划出路,他从刘业胜介绍的产品性能和市场前景中获得灵感,看到希望,当即问道,这技术投入生产需要多少钱?刘业胜说,恐怕得五六十万吧。周宝生底气十足地问,一百万如何?见刘业胜露出惊喜的笑容,遂又诚恳地说,你如果信得过,就到八组来吧,资金、人力、工作条件,都不成问题,所有后勤工作包在我身上,保证让你满意。

惺惺相惜,一拍即合。这位村民组长爽快的言谈和果敢的作风让刘业胜顿有知遇之感,他觉得这同样是一位视事业为生命,有担当,能干事,值得信赖的汉子,三天后便带着十几名同事入住工业园,并以多年积蓄的两万块钱作风险抵押金。周宝生说,快别谈什么抵押金了,你能下这么大决心,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三个半月后,永磁合金投入市场,被国家计委认定为高技术产业推进项目,当年实现产值200多万,创利60万元。

合金厂的成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八组干部群众领悟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不到两年时间,村上建起了有4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的工业园区,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重型钎具、桥用缆索、新特药品等高技术产品陆续问世,“田野集团”名声大振。为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园区建起了别墅式专家公寓,配备了小汽车,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分红,并明确宣布,对创新试验,成功重奖,失败不究。

周宝生的重情重义、爱才若渴出于为人的厚道和对事业的热忱,在村民和员工中有口皆碑。

2005年,刘业胜积劳成疾,在武汉休养,周宝生说,刘工是八组最大的功臣,八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他。经集体研究决定,日后每年增发刘业胜十万元养老补助金。

2011年,刘工不幸病逝。他的青铜雕像现在就矗立在八组乾坤阁下桂树环围的草坪里。铜像基座正面的嵌金镌刻写道:

刘业胜,我国著名磁性材料专家,湖南新化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补贴。

1993年,刘业胜怀着富民强国的追求,在官桥村八组创办长江合金厂,带领团队锐意创新,克难攻坚,开发高性能永磁合金和磁钢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长征运载火箭、神州飞船、人造卫星、导弹制导系统、航空仪表等尖端军工生产及石油物探地震检波仪器等高精度民用仪器仪表上,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官桥村八组、田野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以高尚道德、超人智慧赢得世人永远尊敬和怀念。

落款是:“官桥村八组全体村民。”

诵读这段文字,情不能已,思绪纷来。是有感于一位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与特殊遭逢,一代新型农民的开阔心胸和高远境界,还是一段因缘聚合、风云际会的佳话,我一时说不清。

看到一份周宝生的发言记录。这位最基层干部吐露的心声,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我愿把它称作“一位村民组长的经典语录”抄录于后:

有的人一旦拥有了金钱,便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有的人一旦拥有了权力,便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有的人一旦拥有了荣誉,便头脑发热,忘乎所以。

我常反思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这些年来我始终注意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记得有一次我爱人进城办事,没搭上班车,好心的熟人瞒着公司给司机打电话,把她接了回来。我知道后,叫妻子在群众大会上认错,并按规定罚款500元。

我常警醒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村民组长的身份。事业做大了,经手的钱多了,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祸。把名利看淡点,事业发展就快点。不该得的钱,我分文不取。公司各项建设投资几十亿,我没抽过施工方一根烟,没喝过施工方一杯水。

我常告诫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一些人眼里,一个拥有20多亿资产的集团公司老总,一定财大气粗,出手阔绰,但我一直要求自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30多年来我没有外出游览过名山大川。没有进过歌厅舞厅,没进营业场所洗脚泡澡,甚至不打牌不抽烟。

官桥八组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起来,更注重精神富有。这方面我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无声的行动影响大家。作为领头人,自身正,则民风正。如今官桥八组,可以说风清气正,无摸牌赌博,无封建迷信,无治安案件,无上访事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这里成了现实。

几十年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只要你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带领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谋利益上,心里始终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支持你,就会帮你实现人生价值。

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执着奋斗。

一个村民小组从单一农业到高科技产业的巨大跨越。

一代农民摆脱旧思想旧习惯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深刻嬗变。

官桥八组的所见所闻,让我从这个最小的行政单元感受到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蓬勃朝气和强劲律动,内心无比激动。

什么叫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什么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什么叫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群众利益放到最高位置……这些在文件中、讲话中经常看到听到的政治术语,通过两天采访,我找到了具体,生动的诠释,在脑子里突然鲜活起来。我庆幸没放弃这次机会。

记得周宝生对媒体说过:不能讲哪里是“华夏第一组”,不能讲谁谁是“时代英雄”,我就是个村民组长,官小,但担子重,责任大,能和大伙一起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别让上级操心,不给政府添麻烦,就问心无愧。

当然,也记得村上老人所讲的一席话:

看到村头路口和家家门前的红旗了吧,那可不是逢年过节的装扮,是八组30多年一贯的传统。宝生的意思是让大家任何时候都要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艰苦创业的历史和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前程。当年组里穷,宝生进城送货,经常铺着稻草在拖拉机上过夜。为买做旗子的材料,他硬是将大卷红布从嘉鱼县城步行扛回村里……

我想到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那个富有理想激情和实干精神的年轻人。

包容与守望

在福建,有媒体问:对福建的地域文化,你有何感想和认识?面对唐突而来的镜头,我惶然不知所措。对这个足可做博士论文的题目,真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好在,一则刚刚听来的故事帮我解脱了困局。

话说唐代垂拱年间,有高僧匡一到泉州,相中一片桑园,想建寺弘法。桑园主人黄守恭问,占地多大?法师答,朗朗乾坤,只一袈裟。见主人已然允诺,法师脱下法袍凌空一抛,那袈裟的阴影正好笼罩了整个桑园。这让主人大感意外,正犹豫间,记起夜间的一个奇异梦境,便试探说,待桑树开花,愿悉数相让。想不到第二天到桑园一看,那大大小小的桑树上,果然开满莹润洁白的莲花,方知乃是神谕,遂捐出桑园,资助建寺。

这寺便是泉州的开元寺。一棵千年古桑枝叶纷披,浓荫匝地。

大殿廊柱上,有宋代理学泰斗朱熹的题词镌刻: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隐喻。桑树,中国古老树种,轩辕时期就有种植;莲花,佛教吉祥、光明、圣洁的象征,印度国花。或是灵光一现,我猛然觉得,福建文化正如这传说中的桑莲,它扎根八闽大地,吸收传统文化的丰沛营养,根深蒂固;又嫁接异域文化的精华,花繁叶茂。因而它是博大的,丰赡的,是本土的,又是多元的,具有独特魅力,焕发着沉雄葳蕤的生命气象。

福建自古“舟行四海,货通天下”。宋元时期,泉州、福州已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其商贸文化之繁荣,让这位游历世界、见多识广的马可·波罗先生都觉得“的确难以想象”。而真正让福建彪炳中外交通史册的,当属明代永乐年间三保太监统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 舶百余艘,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的壮举。在郑和七下西洋始发地长乐南山的纪念馆,我们见到由郑和亲自撰写的碑记,当诵读那些“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以及“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重,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非逮,敢不竭忠以事国,尽诚于神明乎”的文字时,能不为前人不避艰险、勇闯天下的豪迈气度所激动,为我们民族素来具有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精神而自豪!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数以千万计的闽籍华侨华人陆续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为当地带去中国黄金、铁器、茶叶、瓷器、丝绸、棉麻及先进工艺与农耕技术,展示了勤劳智慧和睦邻修好的良好形象,唤起沿线各国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大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客商、学者、宗教人士纷纷来到福建,在从事互惠互利的商贸活动的同时,也带来新鲜的异质文化信息,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参照,注入新的活力。近代以来福建涌现那么多“放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和仁人志士,原因不止一端,但想来与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启迪不无关系。福建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与包容,赢得世人尊敬和赞誉。时至今日,我们在泉州各地,仍能感受到世界几乎所有宗教和谐共处的融洽氛围。那些糅合中西文化符号的寺庙、教堂、塔桥、墓园和其他各式风格的建筑,无不记载着这个城市“华洋共处、主客同和”的昔日辉煌,彰显着福建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度与化育能力。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东亚文化之都”,乃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福建人是开放的,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善于取精用宏,博采众长。福建人又是笃定的,庄敬守正,和而不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充满自信,执着坚守。这种自信与坚守,体现在古往今来众多贤达之士的卓越见识和治学实践中,更渗透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中。

福建崇文重教自古已然。行走各地,书院、书坊、考棚、试馆遗址随处可遇。2000年夏天,应《福建文学》约请到著名的红色根据地连城采访,在峰峦耸峙的冠豸山风景区,最引人盘桓流连的恰是那些古代先贤开坛讲学或潜心苦读的书院书室。仅书院,记得的即有“二丘书院”“樵唱山房”“修竹书院”“东山草堂”“五贤书院”等十多处。满山遍野的书卷气,氤氲弥漫,让一行人如沐春风,交口赞叹。而在同是崇山峻岭间的四堡镇,满街古风犹存、多不胜数的书坊、书肆也让我们大开眼界。这里的雕版印刷业自宋代发轫,清代达于全盛,出版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小说、天文地理、幼学启蒙、医药养生无所不有,除行销本省外,还通过北线、西线、南线三个通道,运往湖广、川陕、山东等十三个省份百余州县及东南亚各国。若非耳闻目睹,真想不到这区区一隅,曾为弘扬中华文明起到过如此重要作用,产生过那么大影响。

近读朱熹《福州州学经师阁记》,讲到福州府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常数百人。但一段时间因教养无方,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后自临邛教授常浚孙掌校,“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试课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唯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于是他又借题发挥:“为学之本,在乎操持存守之力,使吾方寸之间,清明纯一,而后宏其规,密其度,使天下之理尽其纤悉而一以贯之,异时所以措诸事业者,亦将有本而无穷矣。”反之,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训诂记诵,钓名声,干利禄,则“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议论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朱老夫子的这些为学之道,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被视作学林圭臬。福建学术风气之盛与教育质量之高向为外界称道,名师高徒,层出不穷,原是其来有自。

探寻福建的文脉久远与传承深广,不能不去“三坊七巷”。这片福州市区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的建筑群里,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就走出林则徐、陈宝琛、梁章钜、沈葆桢、萨镇冰、林觉民等二百多位极大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学界巨擘泰斗,如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又留学英伦,最早翻译《天演论》《原富》并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论著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仅凭渊博的国学根底和睿智才思翻译出《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一百七十多部外国作品的译坛奇才林琴南等。在南后街洋桥路口,我们瞻仰了辛亥烈士林觉民故居。他那封于起义前三天所写的《与妻书》已广为人知,其“泪珠与笔墨齐下”的文字与康慨赴死的绝决,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血气贲张。林觉民牺牲后家人避居乡下,将这幢房屋卖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在《我的故乡》等文章中曾多次写到这个地方,写到院子廊柱和墙壁上那些联语字画,写到爱意融融的伦理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这位被现今尊为“文学祖母”的世纪老人,与林徽因、庐隐一起并称三位“现代美女作家”,是福建人颇以为荣耀的。三坊七巷的有效保护,缘于当地文化人的呼吁擘划,更得力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作为主政佳话,现仍为市民感念传扬。

福建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这些活动既有海洋文化的印记,更多的则是赓续着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血缘基因。无论久演不衰、大受拥趸的南音及闽剧、高甲戏、布袋戏,还是逢年过节群众性的灯会、巡游等庆祝、祭祀风俗,内容多为规劝尊祖孝亲,积德向善,期盼子嗣发达,瓜瓞绵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关公、妈祖和其他神祗信仰,似乎比之内地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并没什么不好,只要引导得法,反而有利增进社会和谐安定,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情感认同。福建人的家族乡土观念较之别处也更显浓厚些,哪怕走到再偏远的乡村,那些保护完好的宗祠建筑,那些供奉在各家厅堂的祖先牌位,那些“颍川锦延”“陇西人家”的门楣以及镌刻于木石廊柱上的楹联,都在显示着福建人慎终追远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怀,令人感触良多,油然起敬。

十多年前,到泉州考察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黄昏时分街头漫步,不经意走到一处社区文化广场,有幸身临其境地分享了神往已久的“南音”演唱。广场不大,游人也不算多,和煦的晚风中,灯光烁烁,弦歌低徊,居民或相聚弈棋,或品茗聊天,或操拳健身,或摇扇养神,那份悠闲自在,直让人联想起话本小说中关于太平盛世市井风气的描写。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不大的广场周边,竟有四家南音社在同时演出,台下的茶座和条凳上,分别围坐人数不等的观众。福建人素来热情好客,见我们从外地而来,马上腾出位置,招呼入座。尽管不懂闽南方言,但近两个钟头的观赏中,演唱者优雅端庄的身姿和清纯委婉的声调,伴奏者神情专注、丝竹相和的配合,始终让大家沉浸在“如闻韶乐”的陶醉中。其间有人介绍,这样的演出天天都有,演唱者大多是教师、职员和普通居民,而那些典雅的曲牌和唱词,大多源自唐宋的宫廷音乐,已传唱千年。这次重来,知道这种被誉为东方古典音乐珍品的南音,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在全球各地的表演社团多达千余个。福建人对乡土文化的挚爱守护,于兹可见。

记不清什么时间,好像是前年的电视春节晚会上,看到一组少儿节目,一群穿着中式对襟童装的孩子,手提小橘灯,踏行在舞台的拱桥和池塘边,一板一眼、嫩声嫩气地朗诵着一则儿歌,稚态可掬,模样十分可爱。歌词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好像有“骑竹马”“过池塘”这么两句。从着装和语音看,猜想可能来自福建或广东一带。这次在福州闲聊,文联的朋友说那儿歌就出自福建,并随手写出整段歌词: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朋友介绍,这其实是一首很古老的歌谣,唐代的《竹枝词》选本、辜鸿铭先生编辑的《幼学弦歌》都有收录,不只福建,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中也广泛流传,是教孩子们识字怀乡的启蒙歌。他还讲,福建本土和海外华侨华人普遍重视国学知识的教育,像《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读物,许多中小学生都会背诵,泉州、福州和港澳台等地,多数中小学还开设了“南音”课,组织古诗词兴趣小组和课外读经班。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中华文化的种子在一代代八闽儿女心中生根发芽,披枝散叶。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龚自珍)

这些年多次去福建,福建人眼界之开阔,待人之诚实,举止之稳重儒雅,做事之刻苦认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福建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上下正在为打造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厉兵秣马,奋力拼搏,到处热流滚滚,生气蓬勃。我想,有这样素质优良的干部群众,又有千百年来自尊自信而又开放包容的人文底蕴,则福建在新的时代机遇面前,自会创造无愧前人的业绩,会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做出新的贡献。这是确定无疑的。

而开元寺那棵法界古桑,也一定会迎着新世纪的阳光,在海风天雨的沐浴中焕发更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草原,恩重如山的摇篮

去乌兰察布,是在北京最炎热的中伏天。

没想到,长城外,阴山下,会有这样一处被国家权威机构命名的“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而迎接我们的,又是一幕别开生面的“情景剧”。

汽车驶出张家口,顿觉天气凉爽下来a田野的清风透窗而入,原本沉闷的车厢立时变得活跃。人们喜形于色地相互致意,诉说苦夏的难熬,庆幸同行的机缘。正当谈兴正浓,不经意间,窗外猛地裂过一道闪电,随着车顶噼噼啪啪的击打声,一场猛烈的暴雨倾盆而下,车子周围顿时雾气蒸腾,积水如流。稍顷,那雨水又变作密集的冰雹,跳珠溅玉,斜飞直泻,只一会儿,便在地上铺了白花花一层。这突如其来的奇遇,持续不到二十分钟,车子再往前开,头顶仍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而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草地和成片的玉米、油菜花,经历这一场疾风骤雨,非但未遭创伤,反而显得更加葱翠、挺拔、艳丽。

在众人为这出其不意的“艳遇”啧啧称奇声中,同车的乌兰察布市文联书记王玉水兴奋点评:这就叫草原,有一片云,下一场雨,说下就下,说晴就晴,要不天空总是那么清澈,草地总是那么新鲜!要说休闲养老,没有比这更称心的地方。

乌兰察布号称内蒙古最年轻的城市,原来叫盟,2003年改市。我们到达的第一印象,便是它地域的辽阔与水草的丰美。全市面积五万五千平方公里,只这市政府所在的集宁区就有四百平方公里。从阳台眺望,市区框架很大,布局疏朗,但少有高层建筑,大多为板楼和平房院落,几处已建和正在施工的楼宇,高标独立,反倒有些另类。道路很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想是因人口少,居住分散,见不到车来人往的繁忙与扰攘,感觉格外宁静。最养眼的,自然是那远远近近分布在民居周围、湖边水岸成排连片、郁郁葱葱的林木与草地,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生动明媚,使这城市看起来整个就像一个无远弗届的生态园林。但据王玉水介绍,这地方原先曾是火山爆发带,遍地砂砾碎石,现有的花草树木,都是近几年为打造生态旅游城,市民们硬是挖沙填土,引水培育,才生长起来的。现在的城区绿化率,已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要说变化,市民最满意的就是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舒适。

我们的住处在霸王河风景带旁边。这是一条自北而南贯穿市区东部的河流,水面宽阔,水质清澈,两岸遍植油松、侧柏以及格桑、金菊等各色花草,林间有供人小憩的花坛、凉亭。晚饭后沿林间小道散步,凉风习习,花香幽幽,虽是炎夏,浑如清秋,让人重又领略到那种久违的惬意,引发出一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慨。说话间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登上附近的观景大桥,但见东西两岸的原野上到处路灯闪烁,如大海夜行时的航标;中心城区更是彩灯竞放,弦歌隐隐,引人诸多美好遐想。这景致,比白天更多了几许诗意。只是大家穿得太薄,此时都有寒意袭人的感觉,王玉水书记连说,回吧,高原气候就是这样,年平均气温只有四五度,夜晚更冷,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如此几天安稳的睡眠和休整,一行人从燠热与尘霾煎熬中带来的倦容,一扫而尽,个个显得身心俱爽,神采焕发。

到塞上,不能不去草原。先是到察右中旗的辉腾锡勒,那里曾是北魏太祖皇帝拓跋珪、元太宗窝阔台、清康熙帝玄烨休闲避暑之地,断砖残瓦,旧迹犹存。但我们去时正逢星期日,著名的黄花沟景区车堵人挤,根本无法下去。倒是沟畔的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杂花盛开,也是平常难得一见。大家立即四散开来,或远或近,或躺或坐,在凉风吹拂下,草香弥漫中,尽享闲暇之乐,咀嚼岁月静好。只是回来打开手机一看,那一张张精心拍摄的照片背景上,都无可避免地堵着几杆发电风车,与构想中的自然之趣大相径庭,都觉遗憾。

比之同来的几位大佬,我尚属晚出。从辉腾锡勒回来,总觉意犹未尽,于是萌动了去四子王旗葛根塔拉草原的心思。王玉水说,这简单,就请满都麦老师陪你去,他对四子王旗门儿清,接待更不成问题,那里到处是他的学生。

对满都麦老师早有所闻。他是著名的草原文学作家和游牧文明研究专家,其成就,多种文学史著都有专章论列,中国作协曾在北京为他开过研讨会。这次见面,虽已六十八岁年纪,但身体健硕如昔,谈吐儒雅敏捷。一路上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草原、游牧。

满都麦讲,以畜牧经济为主的马背民族,世世代代与大自然相依为命。早在蒙古大汗国时期,成吉思汗就依据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和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生存法则,制定了保护草原生态的《大札撒》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生态大法,从此“生态保护高于一切”的观念便根深蒂固地贯穿于游牧社会的各个意识形态。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件事: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随母亲到野外放牧,无意间发现草丛中有几枚五颜六色的鸟蛋,觉得很好玩,正待弯腰挑选捡拾,身旁边捻毛线边哼着古老牧歌的母亲突然发出严厉的训斥:孩子啊,那都是正在孕育的生命,未来的精灵,草原是咱牧人生存的摇篮,你是草原的儿子,可不能这样造孽……满都麦说,草原民族就是这样,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滴水撮土,飞禽走兽,甚至昆虫蝼蚁,都认为是肩负神圣使命的天使,都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着不可或缺的奉献。这样的生态观、伦理观,融化在牧民的血液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衡量每个人道德品格的最高尺度。

在一处地势稍陡的公路边,满都麦让汽车停下来。他指着崖畔顶部依稀可见的一线黑色表层说,看见了吧,就那么薄薄的一层有机土,是草原民族几千年来不惜以游牧的方式辛勤培育和保护下来的。牧民之所以四季倒场轮牧,就是为了让草场得以充分休养和复苏。而牧民在倒场搬迁时,总会把所有的生活垃圾焚为灰烬,变作植被生长的肥料。对留在地上的小土坑,也要填平踩实,收拾得干干净净。如果留心,你还会发现,草原上的勒勒车,木轱辘上从不包铁箍,放牧的马匹,蹄子上也不钉铁掌,马队出行,总是“一”字型有序排列,这些,都像爱护母亲的身体一样,体贴入微,防止给她造成任何创伤。满都麦讲,高原气候条件差,无霜期短,雨量少,来之不易的生态植被异常脆弱,一旦破坏很难自我修复,久而久之,就会演变为戈壁沙漠。现在人们都抱怨气候反常,沙尘肆虐,却不想想,这些正是我们自己伤害地球母亲恩将仇报的结果啊!

满都麦从衣兜掏出烟盒,抽出一颗,下意识似的慢慢点着。他仰头看看蔚蓝的天空,又回身眺望远处的山峦,那深情的目光,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归家游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绪,反复端详父母的面容,揣度他们的起居忧乐,为他们的健康操心。是的,作为游牧民族的儿子,满都麦对这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繁衍的高原满怀真挚的爱意和虔诚的尊敬。一路上他总在用“明镜般的河流”“翡翠似的原野”“珍珠般的牛羊”“天鹅般洁白的蒙古包”“撩拨心弦的牧歌”等动人的词语赞美自己的家乡,而对破坏侵害草原的行为,则不惜用“亵渎”“冒犯”“贪婪”“残忍”“伤天害理”“忘恩负义”来表达他的愤慨。爱憎交加的忧思,让人感动,引人深省。

满都麦的家乡就在四子王旗。历史上这里曾是成吉思汗袍弟哈布图·哈萨尔黄金家族世袭领地,也是清王朝漠南蒙古族四部六旗会盟之所。现在旗域面积两万五千平方公里,占乌兰察布的一半。赶到葛根塔拉旅游文化中心,已是傍晚时分,苍茫暮色中,金碧辉煌、宏大宽敞的接待大厅内外灯光璀璨,恍如白昼,四周的蒙古包由近及远,星罗棋布,少说也有上百幢,让人不禁联想到蒙元大军远征欧亚时露地宿营的恢弘阵势。据介绍,这里每天可同时接待六千人就餐,一千人住宿,是自治区最具本土文化特色、接待能力最强的4A级旅游景区,已连续承办二十五届全自治区那达慕大会。我们到达的头天,第二十六届大会刚刚结束,已见不到人山人海万众欢腾的盛况,但停车场仍有不少挂着区内和外省市牌照的车辆。广场的电子屏幕显示,景区白天会有赛马、摔跤、射箭和文艺演出,晚上九点后举行篝火晚会,那些晚餐后从各个毡包络绎而来的游客,想来正准备在星光灿烂的天幕下,度过一个难忘的草原之夜。

因为白天颠簸两个多小时,沿途顺便看了几处景点,走走停停,大家都已有倦意,加之夜深寒气袭人,旗上的同志怕我们着凉,建议早点休息。考虑到明天还有活动,而那些围着篝火吹拉弹唱蹦蹦跳跳的事儿于我们上年纪的人也不甚相宜,于是欣然同意。正在此时,满都麦的手机响了,市上要他明天赶回,去外地出席一个不好推辞的学术会议。如此一来,相顾嗒然,我俩一时都陷入窘困。

其实我到四子王,是有点私衷的。想拜访一个人:都贵玛。

大约是2006年的“中国十大母亲”电视颁奖晚会上,有一位没能到场却赢得异常热烈掌声,令现场观众热泪涌流的受奖人,她便是蒙古族老额吉都贵玛。主持人介绍,四十六年前,都贵玛还是一位十九岁的姑娘,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她一个人收养了来自上海的二十多名孤儿,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养大,现在都已成家立业。而她自己年逾古稀,仍是孤单地居住在草原深处,无怨无悔,无欲无求,静静地与碧水蓝天相伴。都贵玛的年纪算来与我相仿,自打来到乌兰察布,我就萌动探望她的心愿,哪怕只见一面,接受她高贵灵魂的洗礼,并当面唤她一声“额吉”,送上对她由衷的敬意与祝福,也算了却一桩久已有之的情愫。

满都麦是知道我这个心思的。来时我在车上提到都贵玛的名字;他说他认识,住在脑木更苏木,是一位菩萨般慈祥和善的老人。又说,不止都贵玛,走遍草原,你见到的每一位阿爸,额吉,大嫂,都会有讲不完的善举,有感人泪下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像都贵玛那样抚养的上海孤儿多达三千名。当时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找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是希望调拨一批奶粉救济上海福利机构收留的大批弃婴和流浪儿童。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的生存处境,乌兰夫请示周总理后,毅然决定将他们接到内蒙古,交牧民收养。火车到了呼和浩特,牧民们从几十里、数百里以外的草原赶来,把孩子们.接回蒙古包,像疼爱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精心照料,教他们唱歌、跳舞、骑马、射箭,供他们上学读书,学习各种谋生技能,直至看着他们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而牧民都像都贵玛一样,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不值得称赞,也从不图回报。

草原民族是天生善良的。满都麦加重语气,像在是整理自己的思绪: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天宇,赋予他们宽宏大度、高瞻远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气质;万物有灵、敬重生命的传统道德又养成了他们亲近自然、珍爱生态、诚实厚道、与人为善的秉性。这样的民族,注定会有辉煌的历史,更有光明的未来!

帐篷里氤氲着青草与畜粪的亲切气息,窗外飘来礼赞“长生天”的深情牧歌,这一宿,我睡得从未有过的踏实,就像儿时在铺着羊毛毡的土炕上,闻着泥土与柴火的味道,在母亲摇篮曲中安然入眠的那些个沉醉的夜晚。

早饭后,旗里的同志前来送别。旗委书记问,晚上睡得还好吧?见我连声道谢,遂说,如果满意,就给我们留几个字吧。说着让人摊开带来的笔墨纸砚,显然是有备而来。但这在我,又无疑是突然袭击。写什么好呢?书记说,随便,就写你的印象,或对我们的勉励。于是仓皇应命,来不及多想,提笔写下“敬天法地”四个大字。搁笔后又觉辞不尽意,只好用目光向满都麦求助。

满老师略一思忖,说行。敬天,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法地,厚德载物,心系民生。印象,希望,都有了。

有他首肯,我稍感放心。

神农架写意

几番秋雨,一声雁鸣,神农架进入最绚丽的季节。

造化真是一位天才的画师,一年四季,总在用神奇的妙笔,在这一千平方公里的奇峰异谷间挥洒他卓越的艺术激情。

说这话的是林区接待办的小周,她热情洋溢的描绘,显然是在给我们作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言:

春天,布谷声里,草色一新,十多个品种的杜鹃花次第盛开,漫山遍野,灿若云霞,那姹紫嫣红、鹅黄莹白的色调,分明是一幅明媚娇艳的水粉画。夏天,花事才了,绿意蒸腾,松柏森森,冷杉参天,兼之飞瀑流泉,碧水幽潭,无疑又是一幅满目葱茏的山水卷。冬天,万籁俱寂,漫天皆白,玉树琼枝,晶莹耀目,而一处处滑雪场上的欢声笑语和雪地摩托竞赛的风驰电掣,又为银装素裹的画面平添几许暖色,恰是一幅意境苍茫而生动的写意冰雪图。只是到了这天高气清、露白霜重的深秋时节,造化之神像是突然获得异乎寻常的灵感,如醉如狂,将他亿万年积存的七彩颜料任意调和,乱抛乱掷,一股脑倾泻下来。神农架于是万木着意,层林尽染,拥红叠翠,无际无涯,那磅礴的气势,璀璨的景象,只有用这色块丰富、厚重、浓烈的油画去表现,也才当得起“绚丽二字。

小周大学毕业,是一位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同行相见,接待自然尽心尽力。

头天的参观便让大伙惊喜不已。谁能想到,在海拔两千公尺的原始森林,会藏有这样一处神秘的景观:大九湖。湖区面积一千多公顷,由大小九个湖泊组成,四周环山,林木多为挺拔的箭竹和苍劲的青冈栎,中间开阔的沼泽地上,长满茂密的芦苇、冰草等高山湿地植物。沿蜿蜒的木质栈道绕行,可依次欣赏各个湖泊的景致。时值近午,天气晴好,举目处波光潋滟,水天一色,芦苇摇穗,野鸭嬉戏,让人恍如步入江南水乡。但也有朋友讲,说这里叫湖北的“呼伦贝尔”,华中的“内蒙高原”,梦中的“香格里拉”,才更为合适。奇异的是,漫步中每走不远,便会见到若干深不可测的漏斗状洞窟,当地人叫落水孔,说总共有四十七群,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汇流外泄的天然通道,少了它们,大九湖说不定哪天会成为一片泽国——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竟是如此神妙,说来真不可思议。大九湖还是唐代薛刚“灭周兴唐”的屯兵之地。当年中宗皇帝李显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流放毗邻的房州,曾密遣薛刚在大九湖屯兵十万,图谋东山再起,并与武三思率领的官兵有过激战。这有附近各自然村至今沿用的“步兵营”“骑兵营”“伙头营”“储运营”等营盘番号及周围的残碑古墓可证,当非穿凿妄说。山川陵夷,世事沧桑,在这旷远的深山老林也曾扮演过刀光剑影的历史活剧,也是人们无法想到的。

晚饭到一家叫“大碗酒农庄”的农家乐野炊。“烤的疙瘩火,土鸡炖香菇,青菜洋芋老豆腐,苞谷酒合着腊肉喝,”皆是绿色有机食品,又风味独特,让一行男男女女大饱口福,连呼“痛快!”最难忘的,是那场土台子上的露天演出。斜月高挂,疏影浮动,咚咚锵锵锣鼓声中演员轮番登场,因说的是地道方言,唱词听不太准,但剧情大致明白。其中的一出“堂戏”,演的是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表演与银幕和剧院看过的《天仙配》《槐荫记》迥然不同。七仙女大胆泼辣,执着纠缠,董永老实巴交,不谙风情,土地老苦苦撮合,左右为难。其间的插科打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让台下这些舞文弄墨的观众看得津津有昧,忍俊不禁。在我看来,这比之那些借助舞台声光的大型演出,会更受群众欢迎。节目最后,是三位民间艺人的大段说唱,内容好像是盘古、伏羲、三皇五帝以降的前尘往事和神话传说,虽形式单调,但演员台风端庄,表达娴熟,观众特别是当地老乡听得仍是十分专注。小周说,这是流传在神农架一带的说唱歌谣《黑暗传》,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区文艺工作者发现民间手抄本,经进一步搜集整理,现已编纂出版,总计三万多行,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回到住处,她送我们每人一本由区文联印制线装本,装帧考究,书写秀美,让我们对神农架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林区文艺工作者又多了一层敬意。

神农架号称“华中屋脊”,华中地区六座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峰全部集中在这一区域,又因是当今世界唯一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大量高等植物和北自漠河、南自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自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物物种,享有“天然动植物园”“物种基因”的美誉。到达的次日,被安排去大龙潭参观金丝猴科研基地。踩着林间小道的斑驳落叶行走,前面隐约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仔细谛听,犹如婴儿呢喃,嫩声嫩气,格外惹人动心。疾步向前,便见一处围墙隔离的场地上,一群毛色棕红油亮、面部湛蓝、目光机警的金丝猴正在撒欢嬉闹。它们并不认生,见有人来,立即蹿到靠近我们的树丛间,开始上下其手,敏捷攀援,顽皮打逗,相互亲热地“表演”。大家显然都是第一次亲近这声名显赫的动物,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想近距离照一张合影特写,无奈对方并不配合,任你无论怎样引导,只管自娱自乐。工作人员见大家着急,遂笑嘻嘻走近前来,朝墙里只“咻咻”“嗦嗦”低低呼唤几声,就有一只身材健美的猴子如得旨意,跳上墙头,满目和善地与众人对视稍顷,便将前臂搭在旁边一位作家肩膀,回过头来,任大家拍照。这匪夷所思的一幕,令人们一头雾水,大感惊异,也把旁边一位上年纪的游客逗乐了,他不无感慨地自语:看来动物和人一样,是有灵性、有情感的,你善待它,它就对你友好,要不咋说众生平等,万物有情!过后我问小周,小周也不明白,说除金丝猴外,神农架罕见动物多的是,白熊,白猴,白鹿,白獐,白鹰,白雕,白松鼠,这种白化现象,也是有待破解的科研课题。

到神农架,不能不去神农坛。这是神农架的核心景区,设上下天、地二坛,皆依山而建。从山下仰望,数百级台阶组成的蹬道直通山顶。最高处,是巨型炎帝半身雕像,牛角人首,双目微合,背依云霄,面朝东隅,威仪万方又神态静穆。相传炎帝生于湖北隋州,在神农架率族而居,生活三十八年,尝百草,救民疾,识五谷,制耒耜,驯牛以耕,织麻为衣,与后来的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农耕文明的先河,神农坛也就成为海内外华人游历必至、顶礼祭祀的场所。祭祀广场右手,有一棵称作“神树”的铁坚杉,高五十多米,粗可六人伸臂合围,经专家考证,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仍枝繁叶茂,生机蓬勃。旁有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勒石赞辞:“万木凋落,惟尔独盛,岿然屹立,郁郁菁菁,千年风雪,与尔无侵,乡民膜拜,相应若神,今我来拜,如见亲朋立此一石,祝尔长青,雷电勿施,天下太平。”隽永的文笔,表达了艺术家对古树伟岸风姿的礼敬,仔细琢磨,又何尝不是对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文化的崇仰与祈愿!这让我想起另外一棵树。也是武则天年间,废帝李显秘密来大九湖检阅军事,受到百姓热忱拥戴,感动之余,亲手种了一株青冈栎,取“顺木之天而致其性”之意,宣示若重登皇位,当顺乎民心,治国理政。这棵树两百年前遭雷击,树干大部枯死,约一百年前又重新复活,至今枝叶纷披。这枯木再生的自然现象,被老百姓视为吉兆,逢年过节总有人祭拜,我们去时,树上仍挂满红色布条丝带。虽涉迷信,但无疑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冀。

因体力不支,又遇雨路滑,原定的参观“野人目击地”和“野人馆”未能成行。我问小周真有所谓野人吗,答说这在目前仍如百慕大三角、尼斯湖水怪、天外来客UF0一样,属世界未解之谜,但确有多人在不同时间、地点邂逅过这种人形动物,科考人员也发现了大量野人的毛发、踪迹、粪便,经鉴定属于某种介于猿与人之间的灵长类动物。又说,神农架林海茫茫,亿万年遗世独立,人迹罕至,其间发生多少奇异的自然演化,又有多少有待探索的神秘事物,谁也不好轻率断定。而这一切,也许正是大批科考人员和普通游客前来探险、寻胜的重要原因。

神农架现在已是荣耀满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5A级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人一辈子不可不去的地方”……但建国初期这里只是一个国营林场,曾为国家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输送大量急需的木材。197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党委和政府,地市建制。四十多年来,几代林区建设者为恢复和守护这方我国内陆唯一完好的绿色宝地,胼手胝足,作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现在的旅游环境和设施,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护为主的发展建设中不断充实、完善、优化的。我想,当人们在那些奇异、优美的景点流连忘返的时候,是不应该忘记他们的辛劳与奉献的。

这样的地方,倘有机会,我会再来的。

来领略它的旷远神奇之美,分享回归自然的愉悦。

来感悟“生态文明”的真谛,体察社会进步的脉动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