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操场变成舞台
——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侧记

2016-07-06 07:25曾宪波姜楚华
湖北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秧歌教练阳光

●本刊记者 曾宪波 姜楚华



把操场变成舞台
——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侧记

●本刊记者曾宪波姜楚华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艺术体操专业的姚荣华刚到武汉市蔡甸区奓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奓山小学”)任教时,对学校精彩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倍感惊叹。但是,置身其中的老师和学生们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特别的地方。他们认为,学校就该是这个样子,大课间就该是五彩斑斓的形态;唯有如此,操场才会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三年前,奓山小学把经典诵读与阳光大课间活动有机融合,开始实施“千百工程”,把操场变成学生竞相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舞台。而一年一度的阳光体育节,则成了各年级学生展示运动激情和生命活力的一场狂欢。

一所学校的特色就是其存在的价值

4月29日一大早,校园里就聚集了不少学生。大家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不时还爆发出开心的笑声。8点,活动开始了。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全校学生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有序地走进操场。随后,分年级展示表演。一年级的校园舞,二年级的韵律操,三年级的团体操,四年级的秧歌舞,五年级的啦啦操,六年级的羽毛球操次第登场。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奓山小学以“千百工程”为载体,持续抓好阳光体育活动。“千”指千人羽毛球操(还包括千人经典诵读);“百”除百人校园舞、百人韵律操、百人团体操、百人秧歌舞、百人啦啦操外,还有百人圈操、百人腰鼓、百人武术操等。学校教务主任周太斌说,在具体的项目确定上,学校十分注重突出地方特色。

奓山依山环水,民风淳朴,茶余饭后或者逢年过节时,扭秧歌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受此启发,四年级教练刘小华决定把秧歌舞作为年级舞的“主打”项目。获得通过后,她多次到广场上去观摩秧歌舞的基本动作、技巧,并在头脑中反复地剪辑、改编,最终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四年级学生的秧歌舞动作在她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考虑到自己的舞蹈基本功不够好,她找到音乐老师王燕,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构想,请她协助完成秧歌舞的创编和后续指导任务。王老师答应了她的要求,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动作,而且帮她选定了主题曲《大地飞歌》。于是,一套凝聚着刘小华和王燕心血与智慧的独创的校园秧歌舞诞生了。这套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固化为四年级的舞蹈项目。

相比于刘小华,殷荣创编腰鼓舞的过程更加曲折。打腰鼓是奓山地区的民间特色活动,学校决定组建校园腰鼓队,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练。殷荣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在学校的帮助下,腰鼓队从校外聘请了一名教练,教学生学习腰鼓的基本节拍和动作。那段时间,殷荣每天站在学生的队列中,与他们一起学习。教练离开后,殷荣独自承担了教学任务,每次遇到不会或不懂的地方,她就找到左邻右舍的“行家里手”,虚心向他们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奋练习,殷荣自己也成了“行家”。她不满足于仅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击打技巧与节奏,思考着怎样将舞蹈与腰鼓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套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能够边舞边打的动作。“凡事都怕较真”,经过反复揣摩与演练,殷荣如愿以偿地训练出了这样一支腰鼓队。现在,每逢大型纪念日,这支腰鼓队就活跃在校园里,成为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把这句话中的“人”换成“学校”,似乎能较为准确地体现出奓山小学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事实上,学校决策层从一开始就把“特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上面提到的秧歌舞、腰鼓舞,还是圈操、羽毛球操等,都浸染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正因为此,这些活动才具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健康第一、以生为本”是阳光体育项目好坏的试金石

特色固然重要,但为了特色而特色,就会“瞎折腾”,其作用往往适得其反。副校长程红霞说,治疗瞎折腾的“灵丹妙药”是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而判断是否科学的根本依据是,学校或者老师们在开展活动时,是否“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二年级教练肖磊向学校申报的项目是韵律操(这里的韵律操不同于国家统一推广的小学韵律操,而是由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创编的一套体操)。获得通过后,她想先确定一首主题曲,然后根据曲子的旋律来设计动作。那段时间,她在网络上收听了大量的儿童歌曲,但都不满意。一天下班后,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继续筛选,很晚才回家。走进家门,看见5岁的儿子蜷在沙发上,正津津有味地听一首叫《向前冲》的童歌。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曲子吗?她大喜过望,和儿子一起练习这首歌曲。熟悉曲子的旋律后,她开始综合筛选、设计动作,并反复试跳。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她终于创作出了一套自己满意的韵律操。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呢?她抽课间时间在办公室里跳给同事们看,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并进一步修改。然后,她到教室里跳给学生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反映有几个动作难度太大了。于是,肖磊再次做出了调整。这样设计出的动作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自然喜欢,学习起来也就“劲头儿十足”。

如果说肖磊在创作过程中采取的是“推己及人”的思路,那么三年级教练姚荣华则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高度自治”的设计思路。姚荣华是奓山中学的专职体育老师,上学期刚刚交流到奓山小学。这位华师体育系毕业的高材生,似乎并没有经历年段不同带来的不适,“走马上任”之际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阳光体育节团体操表演中,学生动作整齐划一,队形变换富于新意,尤其是表演即将结束时,全体学生把队形变换成“2016”时的行云流水,博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按理说,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姚荣华一定会身心俱疲,但她却感觉自己“并不累”。团体操表演既涉及到动作问题,又涉及到队形变换问题,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姚荣华还创造性地把扇子融入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她不累的“窍门”在哪里?原来,姚荣华把“球”抛给了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她只提构思,提整体框架,具体的细节都由学生来设计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般而言,当个体行为普遍具有科学性时,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顶层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事实正是如此,奓山小学的决策者们在整体规划阳光体育活动时,确实是把“科学”作为了活动的根本。比如,通过多年实践,学校给每个年级确定了固定的活动项目(如上所述),但动作却以一学年为单位重新设计,具体要求为“五定”——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场地、定教练。第一学期,通过竞选的方式确定每个年级的教练,由其自主设计舞蹈动作并完成教学任务,考核时重点关注动作是否优美流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第二学期要求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对动作、辅助手段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考核时重点关注整体设计及细节处理等是否完美。这样就使整个活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循序渐进,又螺旋上升。

用创新思维化疑解难

啦啦操是五年级的固定项目。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五年级教练况晨晨认为,啦啦操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动作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体现出五年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根据这样的特点,况晨晨为学生选中了《甩葱歌》作为主题曲。这首曲子都用半拍谱成,节奏快,据此设计出的动作也欢快激扬,充满青春活力。由于动作难度大、强度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况晨晨想了很多办法来“破解难题”。针对节奏快的问题,她先细心地教学分解动作,然后边喊口令,边指导学生把动作连贯起来做。学生做得生疏时,口令就慢,逐步熟练后,口令就快。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针对动作强度大,学生产生疲劳感的问题,况晨晨主要采取了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分组考核。奓山小学的团体活动项目是分年级进行教学的,况晨晨巧妙地利用班级与班级之间自发生成的竞争力,每次发现有做得不到位的学生或者发现做得特别好的队列时,就让这一组的学生集体展示。这样的竞争和示范,既让大家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榜样,又消除了学生的疲劳感。二是“以补代惩”。有一段时间,个别学生为了躲避练习,一到练习时间就请病假。学生的这点“小心思”自然瞒不住况晨晨的眼睛,她不动声色地让这几名学生在场边休息,却利用集体休息时间教大家跳起了广场舞。请假的学生受不住“诱惑”,悄悄地走进了队列中。

整体设计再科学,再合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老师们如果缺乏创新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再好的设计都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地开花”。让校长曾燕倍感欣慰的是,奓山小学的老师们不仅有热情,有激情,而且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跳绳、踢毯子两项活动,学生个个都会,但时间长了容易滋生出厌倦感。奓山小学的带队老师们详细记录了学生练习的周期性变化,并根据记录情况适时变换花样;同时,他们采用倒计时法、计数法、一次性超越法、挑战对方法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对这两项传统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这几年,奓山小学虽然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了运动场地,添置了体育器材,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师生们积极动脑动手,或开发出原有器材的多种功能,或自制器材。比如呼啦圈,师生们除发挥它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转动的常用功能外,还用它当作穿越障碍的器具和跳绳。再比如,组织放风筝比赛时,学校把自制风筝当作考核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校还适时举办自制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一张废弃的报纸也被学生当成了“宝贝”。他们或者把它制作成一根小棒,当成标枪投掷;或者把它加工成纸团,当成小球抛投。当视角和思维方式转变后,师生们欣然发现,只要具有运动的意识,身边的体育器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就连写运动会标语这样的小事,在奓山小学师生的眼中,也成了一件具有创新潜力的事情。在阳光体育宣传活动中,老师们组织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班级主题口号以及各训练队、兴趣小组的口号。“生命需要运动,学习贵在勤奋,人生贵在坚持”“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生”“青春拥抱梦想、拼搏成就辉煌”“发展体育运动,健身报效祖国”“做阳光学子,展自我风采”等响亮的口号,在学生笔下纷纷诞生。我们难道能狭隘地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获得仅仅是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体育锻炼不仅仅要训练学生的体能。曾燕说,无论是以前提出的“五育并举”,还是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其根本依托是体育,因为离开了健康的身体,其他一切都失去了载体。这是奓山小学坚持抓好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点,也是学校今后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的动力。

(责任编辑姜楚华)

猜你喜欢
秧歌教练阳光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走,出发!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昌黎地秧歌
贪玩教练
富平村里唱秧歌
走在阳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