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成因探究

2016-07-08 08:14陈甘霖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闽西教育

陈甘霖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成因探究

陈甘霖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闽西是我国客家文化的发祥地,文章对客家人崇文重教风气的社会表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地理环境、中原礼教传承、家庭教育、社会传承和造纸业的兴盛对教育的影响这五方面对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闽西;客家文化;崇文重教;教育

闽西泛指福建省的西部,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囊括了福建省龙岩市全部和漳州市、三明市部分区域,客家人分布在约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约有300万人。古代八闽最西端的州郡、历史上闽西客家人的首府位于如今的龙岩市长汀县,古称汀州。历史上由中原迁离而来的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客家人也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称。客家人经历了高度辉煌灿烂的汉唐盛世,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礼后远迁中原,因此闽西客家文化的底蕴和根基也是中原文化。历朝历代闽西客家英华迭出,时至如今闽西客家人也依然是时代的骄子,在各行各业建树不凡,这也是闽西人崇文重教文化的一个体现。闽西客家精英中古人有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辅佐郑成功收复台湾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刘国轩,今人有人民军队第一所医院中央红色医院首任院长傅连暲,著名侨领胡文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杨成武、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名人政要他们的祖籍地也在闽西。名人辈出的闽西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可以从客家人重视读书、耕读家传的社会风气中进行探究。

一、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风气的社会表现

闽西客家人重视教育,虽不能世代道德传家,以耕读传家的方式读书。古语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听起来颇具诱惑力的诗句,是闽西客家人从小就需熟读。在舆论方面,闽西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受儒家思想影响,看重读书人的地位并且也尊重读书人。闽西客家人十分看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伦理,他们普遍认为只有读书入流做官,才能在宗祠族祠里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闽西许多广为流传的童谣、山歌、谚语均体现了这一观念,同时对闽西客家人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家冇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读唔尽的书,走唔完的路”,这些道理以形象生动的客家话描述,激励着闽西客家子弟,这更能让人感受到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情结。客家人很尊敬老师,建在汀州府广储门左侧的王文成公祠,是为了纪念明代大儒王守仁的;建在汀州试院后面的朱子子祠,是为了纪念宋代大儒朱熹,这些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客家人重视教育。宗教信仰上,闽西客家地魁星状元亭和文昌庙居多,魁星是中国天文学上二十八星宿之一。据传满腹经纶、博学多才、才高八斗,拜祭的目的是祈望小孩子能像魁星那样学有所成,将来功成名就,金榜题名,光耀祖宗。直到现在,长汀县城内的魁星状元亭仍然香火鼎盛,信男信女祈求魁星保佑子女聪明智慧,学有所成。

宋代以来,汀州城内书院林立,有鄞江书院、新罗书院、森玉书院、紫阳书院、正谊书院、道南书院、丽泽书院、龙山书院、广陵书院、观文书院、觉觉书院、卧龙书院、正音书院等十几家。[1]至今保存最完好的龙山书院,现为长汀第一中学的所在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窥探古迹,人们依然能看到书院曾经的辉煌壮丽。闽西汀州城内的汀州试院,始建于宋,元代为汀州卫,明清时期为汀州试院,汀州八县的学子均在此应试考秀才。清乾隆年间,大学者纪晓岚任福建学政时,在汀州试院主持过考试。汀州文庙,建于宋绍兴三年(133年),是汀州府的最高学府,也是官府祭孔的场所。建筑规模巨大,气势恢宏。作为汀州府推崇儒教的场所,这里承载着汀州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明代入学生员达到40人,教官由朝廷委派,有教授1人,训导4人。[1]明、清期间,在闽西先后办有书院239所。把明清时期闽西地区创办书院情况如表一所示[2]:

表1 明清时期闽西地区创办书院概况表

据史载,在宋代至清代的科举考试中,文武进士,龙岩地区有174人。到了近现代,教育事业也一直在发展。解放前,闽西的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院校总共不足千所。解放后,闽西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1987年,闽西地区共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学校共5760所,幼儿基础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排名全省第一,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也曾一度高居全省榜首,全地区的人均高考达线率也位居全省前列。[2]

从古代汀州城内的各个书院,莘莘学子应试的试院以及府学的灿烂辉煌到当今教育事业的发达,反映了闽西客家人对读书的推崇,对文教的高度重视。他们期望以鲤鱼跳龙门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光耀门楣。

二、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成因分析

闽西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之风长盛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笔者从地理环境、中原礼教传承、家庭教育、社会传承和造纸业的兴盛对教育的影响等几方面展开分析: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与中国各地的客家居住地一样,闽西历史上是个典型的偏僻山区。据史载及后人的考古挖掘中发现,闽西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在客家先人大量迁入闽西地区之前,除了相对少数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畲瑶土著居住其中外,整片区域瘴气丛生,猛兽横行,人迹罕至。恶劣的自然条件反而和当时战乱频繁的中原北地之间形成了天然的自然屏障,客家人为躲避战乱进入这一地区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闽西客家地区所处的自然条件使闽客家先民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也极其贫乏,主要是通过水运,一条生命之流——汀江,南北走向流经粤东最终注入南海,所以汀江也被闽西客家人亲切的称为“母亲河”。客家先民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吸取了当地土著的文化。在这种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环境,交通不便,商业也不能充分地发展。客家先民们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辛勤耕作。但是耕作也只是满足自己和家人的温饱问题,要突破这种生活,要得到发展,闽西客家人认识到寒窗苦读求取功名是一条最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报效国家的道路。“学而优则仕”无疑是明智的一个选择。因此,恶劣的地理环境是闽西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原礼教的传承

客家人认为先民是中原名门大族,有着各自的祠堂和族谱,是正统的衣冠世家,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儒家思想。客家人以源出于中原为荣,因而他们更加注重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以闽西永定客家

楼振成楼为例,其中厅大门的楹联写着:

振刷精神担当宇宙

成些事业乘裕后坤

后厅上写着:

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需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这几幅楹联表达的主题都是教导后代子孙读书崇文,渗透着儒家积极的入世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大事业。可见,客家人客观上更多的传承了中原的文化,并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将这种文化在偏远的闽西山区发扬光大。

(三)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的教化

在家庭教育方面,客家人从儿童孩提时期便用儿歌进行文化教育,一首童谣或者山歌经常就是孩童启蒙教育的开始。这些童谣韵律极强,琅琅上口,描写形象生动,寓意深长。如《唔读书》[3]:

蟾蜍罗,咯咯咯,

唔读书,有老婆?

山鹁鸠,咕咕咕,

唔读书,大番薯。

整首歌谣文字简单但是生动活泼,教孩子从小认真读书,好好学习知识。像这类童谣,山歌不胜枚举,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他们从最浅显的道理里成长,让他们明白知识是最宝贵的东西。旧时代客家人普遍贫穷,但只要孩子潜心向学,父母再苦再累,哪怕是靠挑担、烧炭,也要供孩子读书。闽西客家人从小就置身于教化的环境,儿时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难以轻易改变的,正是这样的环境,确立了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社会方面,民间有种种兴办教育的村规民约和传统习俗。不少氏族有公尝田,就是祖辈在兄弟分家时,并不将祖产分尽,而将一部分田地、山林、鱼塘留下来作为氏族的公产,并用其每年的收入来兴办村学,帮助老师,支持族中子弟上学。有的族规还写明,凡考上中学,大学者,资助钱财若干。此外,从前民间还有“文会”、“互助会”,将集股所得的钱、粮,以奖学金的形式来扶住穷家子弟求学[4]。父辈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闽西客家人把重视教育的意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闽西地区造纸业和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旺

纸是文字很好的载体,纸的发明,可以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印刷术和纸的结合,促使各类书籍大量增加。书籍的增多使价格降低,社会中下层百姓也能接触书籍,增长知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进而改变在社会的地位。同时,书籍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教育的普及。据考证,汀州造纸始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明末至清代以后,手工纸逐渐畅销省内、粤东及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地。连城的京庆奉本纸还进了京城,闽西纸业盛极一时。“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连城纸业达到鼎盛时期,年产各种纸共达9万担,有漂料、熟料、生料纸三大类26个品种。其中宣纸和玉版纸一般销往东南亚各国以及和我国隔洋相望的日本国,这两种纸的特点为纸质性能好,色泽洁白,质感柔软且容易吸收墨水,书写后的纸张字迹和纸色也能保持不变,这样的特性使得这两种纸常常用于书写和绘画。京庄奏本纸和黄榜纸主要是内销,多用于皇家奏章。改良山贝、201改良、洋信、贡川纸销国内外作文化用纸。”[5]纸业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文化的传播,又需要有书籍的大量发行和自由流通。位于长汀、连城、清流、宁化四县交界的四堡乡,其雕版印刷业就这样应运而生。四堡乡刻印的书目种类多样,有儿童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有经史子集,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楚辞》等;有文学类诗词小说,如《诗经注》《咏物诗选》等;有医卜星算书籍,如《罗经解》《百年经》《万法归宗》等,还有各种日常应用图书,在社会中下层有广泛的市场。四堡书坊与杭州、苏州、福建建阳称为全国四大坊刻基地。闽西地区纸业的兴盛,使得大量的书籍得以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得以让儒家文化在闽西地区得以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因此先进的印刷术与闽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形成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三、总结

闽西客家人是客家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勤苦劳做、尊师重教并极度尊重传统文化,在传承了中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崇文重教的文化特点。从社会表现方面看,闽西客家人从小就深受崇文重教文化的影响,遍布各地的祠堂和书院印证着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从分析可看出,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原礼教文化的传承、家庭尊师重教教育的影响和当地发达的造纸业均对闽西客家人的崇文重教思想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谢重光.闽西客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龙岩地区志编纂组.龙岩地区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3]谭元亨.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丘桓行.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

[5]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城县志[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41-03

收稿日期:2015 - 12 - 10

作者简介:陈甘霖(1990-),女,福建长汀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闽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