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戕害
——布莱希特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解析

2016-07-12 10:52姚佳根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

⊙姚佳根[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战争的戕害
——布莱希特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解析

⊙姚佳根[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摘要:《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布莱希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该剧的文本细读,我们不仅可以探寻戏剧家在剧中表达的思想题旨,还可以从侧面观照他关于“史诗剧”所提出的理论问题,纠正我们对于他的理论的片面认识,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戏剧艺术作品的内涵。该剧展示了大胆妈妈不幸而愚昧的一生,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和人格的巨大戕害,使观众在人物命运中看清战争的本质。

关键词: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战争命运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一剧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1938年至1939年之间,是布莱希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剧于1941年在苏黎世首演,在1949年,魏格尔扮演同名女主人公,该剧的演出奠定了柏林剧团在西方戏剧界的艺术地位。该剧取材于17世纪德国小说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小说《女骗子和女流浪者枯拉希》,这是一部以欧洲17世纪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爆发的三十年宗教战争(1618—1648)为背景的传奇小说,展现了小商贩“大胆妈妈”浪迹战场的奇特经历。剧作家以此为创作素材,赋予了人物和事件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更为贴近现实。

这部剧作围绕大胆妈妈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展开。战争将大胆妈妈的儿女、人性、幸福一一剥夺、戕害,使她的命运与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大胆妈妈的命运展现的是她的生命逐渐被战争全面吞噬和人性(天性)逐步剥落的过程。“人被表现成为可以被摧毁的,即使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人!”①剧作家说。

大胆妈妈的人生遭遇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洛伊妇女》中的赫卡柏和《骑马下海的人》中的毛利亚,她们有着同样悲惨的命运——都是失去孩子的痛苦母亲。不同之处在于,大胆妈妈的人物形象身上并不体现悲剧精神,战争早已化成了她的命运,在最后,一无所有的大胆妈妈并不是与命运相抗争,而是倏然湮没,她在人生战场上磨砺出的坚毅精神没有爆发出生命火花,而是被彻底击垮。剧作家希望人们不要停留于大胆妈妈的不幸遭遇,而是要反思我们对战争究竟有没有获得真实的认识。

该剧被剧作家称为“编年史剧”,剧中时间跨度有十一年之长,因而被认为是“典型的非亚里斯多德戏剧”。有研究者指出:“亚氏戏剧情节上‘有始有终’,《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情节上可谓‘无始无终’,它既无传统戏剧的开场,也无传统戏剧的结局,仅选取了大胆妈妈一生中失去她三个孩子的一段经历,全剧没有一个贯穿于始终的戏剧事件,结构上完全是片段性的、组合性的、蒙太奇式的。”②该剧结构如此松散,缺少整一性和连贯性,似乎多增添一场或者删减一场也不会影响到整体。但事实并非如此。诚然,剧中没有统一的戏剧情节,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剧结构上的松散,如果我们从大胆妈妈与战争之间的变化发展的关系来看,就可以得出与上述论断相反的结论。

大胆妈妈的命运历程可以按照她与战争之间关系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1)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主动跟随战争讨生计;(2)在战争僵持阶段,大胆妈妈变得更为冷酷,内在情感逐渐契合于战争环境;(3)在战争的尾声,大胆妈妈已经不能指望从其中获得生计,但是为了照顾无所依靠的女儿卡特琳,在战场上垂死挣扎,命运已经被战争裹挟;(4)卡特琳死去,大胆妈妈失去所有目标,只能随着军队开拔,成为战争的一部分。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由于关系的转化而呈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经典节奏,场与场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并无松散之感。

我们不妨就大胆妈妈与战争之间关系的衍变做一番梳理。

一、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主动跟随战争讨生计

在战争刚开始时,大胆妈妈一家就以为做生意的时机来临了,迫不及待地装填货物奔赴战场。他们是如此兴高采烈,毫无畏惧,齐声唱着迎接战争的歌谣。但是,大胆妈妈既想靠战争吃饭,又想让自己的孩子置身事外,不希望他们卷入战争。对于她来说,战争有它美妙的一面,也有它残酷的一面,她最初最根本的愿望,是带着孩子们活过战争的岁月,尽管她偏偏要仰赖它过活。她的几个孩子,大儿子哀里夫勇猛而聪明,小儿子施伐兹卡司绰号“瑞士奶酪”愚笨又老实,女儿卡特琳心地善良却是个哑巴。大胆妈妈自以为儿女们的个性对战争产生的灾祸能够免疫,于是,抱着侥幸心理,带着他们走进战场,她希望一家能够从这桩大生意中做成自己的小买卖。然而,事情在一开始就超出了她的控制,她因为过于注重生意而没能阻拦哀里夫被骗去当兵。大胆妈妈在向战争索取之前,后者早已向这个家庭张开了血盆大口。

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大胆妈妈的家庭迎来了田园诗般的战场买卖生活。在招揽生意、购进货物、出售、议价等一系列环节中,大胆妈妈都表现得如鱼得水,战争环境与她积极地买进卖出的商业活动相得益彰。哀里夫因“立功”受到将军的宴请,恰巧厨师无米下锅,大胆妈妈看准时机狠狠地敲了他一笔。这种讨价还价的本领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习性,更是一种本能,是严酷的生活现实赋予她生命中的东西。后来,天主教军队突袭成功后,在联团担任出纳员的小儿子“瑞士奶酪”出于绝对忠诚,冒险保护钱箱,却被敌方发现并逮捕。为了换回他的性命,大胆妈妈必须出售大篷车来贿赂密探。可是,由于讨价还价的时间过长,“瑞士奶酪”终于被枪决。实际上,大胆妈妈的一生是和战争讨价还价的一生,但这笔生意被她搞砸了,战争令其付出了致命的代价。随着剧情的展开,大胆妈妈的不幸正逐渐降临,可她浑然不觉。

二、在战争僵持阶段,大胆妈妈变得更为冷酷,内在情感逐渐契合于战争环境

由于货物被捣烂,大胆妈妈前往天主教军队的指挥部讨要公道。在这里,她劝说一位年青士兵放弃对自己权利的申诉,唱起了《大投降之歌》。在演唱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要求军方伸张正义,无异于异想天开。大胆妈妈克制着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认识到在战争面前,人的正当反抗不起丝毫作用,只有承认“有秩序”“有组织”的混乱世道,按照它的游戏规则行事,才能安身立命。大胆妈妈善于以犬儒的方式适应艰难的环境,战争正开始同化她;同时,她的内心变得坚硬,更加自私自利。在紧接着的一场戏中,一户平民的房屋被大炮轰毁,随军牧师和卡特琳忙着抢救受伤的百姓。由于缺少亚麻布包扎,随军牧师和卡特琳要求大胆妈妈拿出军官衬衫,撕碎之后包扎伤员。但大胆妈妈丝毫不为所动,忙活着自己的生意:

大胆妈妈我什么也不能给。所有的东西都是付过杂捐、关税、利息和贿赂的!

[卡特琳突然发出喉音,拿起一块木板,威胁她母亲。]

大胆妈妈你发昏啦?把木板拿开,要不我就揍你耳光子,该死的!我什么也不给,我不能给,我得考虑自己。

[随军牧师把大胆妈妈从车梯上抱起来,把她放在地上;然后他搜出了衬衫,把它们撕成布条。]

大胆妈妈我的衬衫!一件值半块金币!我破产啦!③

即便在信仰和人格上极端堕落的随军牧师,在悲惨的情形之下,依旧抱着同情之心;反观冷酷无情的大胆妈妈,却只顾着自己的买卖,不仅眼看人们流血而没有救死扶伤之心,并且不愿意做出一点经济上的牺牲。战争养成了她的处事原则,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大胆妈妈的世界观要求她摒弃善意,与外在的冷酷世界相协调。她出色地做到了。

三、在战争的尾声,大胆妈妈已经不能指望从其中获得生计

为了照顾无所依靠的女儿卡特琳,在战场上垂死挣扎,命运已经被战争裹挟在大胆妈妈的经营计划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是为女儿在和平时期的出嫁准备妆奁。大胆妈妈盼望战争持续得越久越好,以便从中多赚些钱;但同时意味着年纪不算小的卡特琳独身期的延长。不幸的是,卡特琳在进货的返程中遭到骑兵殴打,破了相,她将难以出嫁,和平反倒成了母女俩最不希望来临的时刻。长年跟随母亲奔波的卡特琳虽然不能说话,但内心极其渴望美和爱情,在战争结束之前,她必须与大胆妈妈一起到处流浪做生意。不幸的是,战争破坏了她的容貌,卡特琳躲闪回避,羞于见人。没有异性愿意亲近她,她再也不能嫁人,她的本该盛开的生命之花早早地就开始枯萎,战争成了她人生的坟墓。她的创伤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与大胆妈妈不同的是,卡特琳心中时时充满着善良与爱,她尤其喜爱孩子,曾经不顾一切地冲进危房中解救婴儿,在最后,又是因为顾虑城中孩子们的安危而不惜牺牲自己击鼓报信。与大胆妈妈相比,战争只是毁灭了卡特琳的人生,她的内心反而因外在环境的残酷而更加温柔,这与自己的母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胆妈妈由于离不开买卖而断送了女儿的人生幸福,直到后来,她必须带着女儿在战场上继续流浪,才能使卡特琳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旷日持久的战争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民生凋敝,社会萧条,虽然大胆妈妈的生意曾经红火一时,但随着环境恶化,她再也无法从战争中讨取生机,她的小团队以乞讨为生,开始了真正的流浪。此时,厨师继承了她母亲的一爿小客栈,他邀请大胆妈妈一起回去经营,结束流浪生活。对于上了年岁的大胆妈妈来说,能够得到一户居所而终老,不失为一个天大良机,况且,她与厨师之间也有着一定感情基础。但厨师却告诉她,由于客栈太小,容不下三个人,卡特琳不能再跟随他们,这又将大胆妈妈打落地狱,她面临艰难的抉择。在厨师唱完《所罗门之歌》后,大胆妈妈做好了决定:她不能丢下卡特琳。本来,大胆妈妈希望从战争中挣得一份给卡特琳的嫁妆,但是战争却摧毁了女儿的人生,面对生机渺茫的未来,大胆妈妈的母性要求她牺牲自己,照顾卡特琳。此刻,母女两人无比渴望安定的生活,她们路过一户农家,听着屋里传出的歌声出了神,在羡慕与哀伤中继续行走。战争将大胆妈妈紧紧地裹挟住,断绝了她对幸福的幻想和追求。

大胆妈妈从战争中所得到的要远远少于她所失去的,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已经被战争吞噬。在混乱不堪的环境中,大胆妈妈希望带着她的孩子们生存下去,她认为只有与战争讨价还价并且顺应它的特殊要求,她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大胆妈妈所有内在情感的出发点。然而在顺应的过程中,大胆妈妈却无法阻止战争将她的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毁掉。如果一开始还是人物主动靠近战争的话,那么到了后来,大胆妈妈就再也挣脱不出战争的命运桎梏了。

四、女儿卡特琳的死亡,让大胆妈妈失去所有目标,只能随着军队开拔,成为战争的一部分

没过多久,卡特琳因为报警而牺牲了生命。对于大胆妈妈来说,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人生的最后一根支柱终于被战争折断。失去自己所有孩子的母亲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心里仅存的一线希望是能够找到失去音信的大儿子哀里夫,可她并不知晓哀里夫已经死去,战时的壮举在暂时的和平时期给予他致命一击,哀里夫因违反军法而被枪毙。由此,大胆妈妈的漫游增添了无比悲凉的色彩。渺茫的希望支撑着大胆妈妈在战争废墟上继续游荡,走在绝望的旅途中,大胆妈妈成为战争的一个附庸。

剧中的场面安排无一不是经过剧作家精心设计的,所以剧作的内在结构整一、精确、连贯。该剧并不是由于松散而成为“典型的非亚里斯多德戏剧”,突出所谓“叙述性”特征,而是人物在广袤的地域和绵长的时间中所走过的命运旅程有着史诗般的恢宏景象,意味着人类在战争中的共同命运,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性内容和巨大的社会包容量。《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在艺术上成为布莱希特“史诗剧”经典作品之一的原因正在于此。

布莱希特希望观众从大胆妈妈的无知中看到自己的无知,从她的矛盾性中看到战争对人性的戕害。大胆妈妈一方面从战争中取得生活资源,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饮下战争喂给她的毒药。在撕碎衬衫救护伤者的那个场面中,她像一条鬣狗一样扑向无力支付酒钱的士兵,从他身上扒下抢夺来的女式大衣;但是当她看到女儿对自己的仇恨目光时,不得不瘫坐一旁,任由随军牧师找出衬衫撕毁了用来包扎伤员。她一面痛惜毁坏的衬衫,一面又担心冲进屋里抢救婴儿的卡特琳的安危,在舞台上焦躁地跑来跑去。当卡特琳破相时,她愤恨地诅咒战争,可是在接下来的一场戏中,又以同样的真诚赞扬给她带来财富的战争。在生意与孩子之间,大胆妈妈难以取得平衡,这一矛盾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她的整个戏剧行动中:从战争中谋生的大胆妈妈却由于战争失去了她所有的孩子。

布莱希特说:“令观众感触颇深的大胆妈妈和她的生活的悲剧,建立在可怕的矛盾性上,它摧毁了一个人。只有在社会自身经过长久而艰苦的奋斗之后,这一矛盾性才能被超越。使得在扮演该角色时具有道德上的超越性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即使是那些最坚强的人——展现了易于被毁灭的一面。”④戏剧家所说的不仅仅限于战争环境,人和人性的易于摧毁不只是在战争状态才会成为人们的威胁,在不合理的社会条件下,人性也极易遭受扭曲,人格极易被异化,即使对于那些最坚毅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在个体自身和外在社会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需要通过不断变革社会模式,达到与人的本真存在相契合,否则,人身上的矛盾悲剧性将始终存在。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表达主旨具有深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他的问题意识常常超越一般的外在具体现象,深入到人类历史的深处。因此,他的剧作整体表现的是以西方社会为代表的人类全体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厚、广阔的史诗性。

布莱希特通过该剧同样在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然而,在“二战”爆发前创作的该剧,还突出了人们切身感受的现实意义,剧作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

流亡瑞典期间,在西方世界的一些政治家们还沉浸于对希特勒的幻想之中时,政治感觉敏锐的布莱希特准确地预见了大战的不可避免。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受了两次破坏性极大的世界大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重大改变,战争成为人类在这段历史时期重要的生活内容。布莱希特一生历经两次大战,但是对于战争的本质,早在“一战”期间他十六岁上中学时就有了与众不同的认识。在论贺拉斯的诗歌《为祖国去死是光荣和甜蜜的》这篇作文中,少年布莱希特就说道:“为祖国去死是光荣和甜蜜的口号无非是出于宣传之目的。与生命告别无论在病榻上还是在战场上都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只有那些笨蛋才会如此虚荣地把死说成是往黑门里轻轻一跃。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会遭到死亡的威胁。但一旦死神接近他们,他们就会拿起盾牌放在背上并转身逃跑,就像当年发明这句口号的菲利普皇帝最杰出的弄臣一样。”⑤

他后来还提到,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是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士兵,俄罗斯(前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世人有目共睹;令人不解的是,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刚刚在北非栽了大跟头并在“二战”遗为笑柄的意大利军队,何以称得上优秀?布莱希特补充说,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打仗,优秀的士兵是会思考的士兵。意大利士兵拒绝替墨索里尼卖命,说明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青年布莱希特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极具反叛精神;广为宣传的爱国主义思想并没能禁锢布莱希特的头脑,从那时起,戏剧家就开始对社会现实采取批判的眼光,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思想上的早熟引发了一场风波,布莱希特差点为此被学校开除,但是,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戏剧家很快就从该次事件中吸取了斗争的教训。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的布莱希特的朋友们纷纷踏上战场,而他自己直到战争快要结束时才服役于离家不远的军队医院。从一开始,布莱希特就不曾打算替资产阶级战争卖命,并频繁写信给在前线的好友,要求他们请假回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戏剧家在流亡之中仍不断联络各界反纳粹人士,组成反战同盟。作为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不义的资产阶级战争也应当被批判性地认识和抵制。如果说大胆妈妈做的是小本生意,那么战争就是大人物们的大生意,这便是战争的性质。历史上,三十年战争是爆发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但是在剧本中,宗教和信仰并没有体现一丝一毫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教皇、皇帝、国王、将军,以战争手段互相争夺利益,而士兵和平民则仰赖战争混口饭吃,没有人为了信仰或正义投身其中。布莱希特通过大胆妈妈的命运,揭示了战争的实质。

由于该剧艺术性较高,人物形象与内心情感颇为丰富,不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也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布莱希特反复强调观众要理智思考舞台上发生的行动,尽量不要融入剧情的氛围里,但这只是理论上提倡的一种观赏倾向,在实际审美活动中不可能贯穿始终地保持理性。后来,布莱希特修正了他的这一观点,承认观剧中的情感体验部分,同时承认:“即使从教育意义的方面来说,艺术也仍然是属于娱乐范畴的。”⑥该剧中的一些场面,如卡特琳在屋顶击鼓报警、大胆妈妈的儿子“瑞士奶酪”被枪毙以及卡特琳破相后大胆妈妈对战争的诅咒等,都极富感染力。大胆妈妈是布莱希特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以至于人们在观看此剧时注意力完全被人物命运所吸引,却忽视了剧作家想要表达的主旨:“人们没有从战争中学到任何东西。”⑦

这部剧作中的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是缺乏悲剧性,剧作家不希望人们沉浸于人物的情感中,而是要认识到:人类从战争中什么也没学到。他说:“不幸本身是一位失败的教师,他的学生们从中认识了饥饿和干渴,却极少为真理而饥饿,为知识而干渴。”⑧

人们没有从身边的现实灾难中汲取教训,自身的困苦也没有让他们认识到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丝毫没有使人警醒,一场更大的威胁正接踵而来,这便是盲目的人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一剧中,布莱希特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以及战争对于人和人性的戕害,他希望人们能够从人物命运中获得对于战争的理性知识,感受作品人物身心遭受的创伤并看到他们的愚昧,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审美和教育的双重特性。

①[德]布莱希特:《舞台上的辩证法》,张黎译,《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②余匡复:《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③[德]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孙凤城译,《布莱希特戏剧集》(第2册),张黎、蔡鸿君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④Bertolt Brecht. MotherCourage and herChildren.translated by John Willett(London: Methuen, 1980), pp.145-146.

⑤[德]克劳斯·弗尔克尔:《布莱希特传》,李健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3页。

⑥B. Brecht. 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 translated by John Willett(London: Methuen, 1980), p.144.

⑦B. Brecht. 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 translated by John Willett(London: Methuen, 1980), p.147.

⑧B. Brecht. 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 translated by John Willett(London: Methuen, 1980), p.147.

作者:姚佳根,文学博士,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美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
论“间离效果”理论中演员的共鸣与反共鸣
浅谈布莱希特史诗戏剧中的戏剧性与叙事性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刍议
虚实相生,形浅意深
妓女的两面人生
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浅析
最精彩的发言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