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与文艺批评的对话性

2016-07-12 10:52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知音场域辽宁

⊙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主体间性与文艺批评的对话性

⊙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是吴玉杰文艺批评风格的集中体现。她的文艺批评注重以主体间性进行文本细读,从精神深处与创作主体、文本对象进行对话与交流。她在畅游文本世界的同时熔铸理性,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获得自我超越。

关键词:《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文艺批评主体间性对话性知音情结

吴玉杰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是关于辽宁文文艺的评论著作,涉及三十余名辽宁作家与艺术家。她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奢望,完成一部关于辽宁文学艺术的书。二十多年前,她开始文艺批评,从关注辽宁的作家与艺术家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阅读与积累,她对辽宁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仅因为地域关系,更是源于她从精神深处与创作主体、文本对象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她的文艺批评以主体间性进行文本细读,畅游于文本世界并获得自我的审美愉悦。

首先,“细读”的审美愉悦。面对一个文本或一个作家,吴玉杰深知,虽然自己做的是评论与研究,最后要做一篇论文,但是并不能把“细读”看成是简单的“任务”,而是进入到文本世界,在作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吴玉杰针对每一个文本,认真阅读,几乎是一个字不落,总是担心略去的文字一旦有作家的真意也许会失去文本中的精华而导致自己的评论以偏概全。所以,她每篇文章的写作都是在“文本细读”之后。综观她的文艺批评,似乎总绕不过“细读”情结,因为“细读”给她带来的不一样的情致。她先后读过王充闾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散文与随笔,写过五篇关于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与随笔的评论。通过文本细读,她发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充闾在不同时期文本创作有不同变化,她从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超越物象的自由意识、超越文本的生命承诺面等探寻谈王充闾2000年之前文本的审美超越,从历史废墟与生命之重、生命长度与生命深度、陌生化与渴望超越等方面分析文本的苦涩美,从显在的当下性哲思、自我的智慧性妙悟、疏放的闲谈式言说追问文本的哲思妙悟。她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不断沉思,获得自我的提升。

其次,“懂得”的知音情结。每一次“细读”,吴玉杰都尝试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深处,争取做到“与知音同行”,在作家的情思世界逗留,发现“创造的秘密”。每一个作家与艺术家怀着不同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心理进行创作,有的文本比较鲜明地流露出作家的创作意向,但有的文本则相对含蓄。吴玉杰在文艺批评时,总是愿意揣摩作家的创作心态,在感同身受中,以“批评的同情”进入作家的内心世界。分析牟心海《王向峰的美学世界》,她以美的守望与守望的美观照两位美学家的知音相知与精神同构,似乎也成为他们的知音。她以大美不言的主体诉求分析刘兆林散文的审美心理,以情绪记忆的外化与升华分析孙慧芬小说的内在质素。因为“懂得”作家,深入作家的意识与潜意识,所以她的文本分析深刻而富有张力。

最后,“分享”的功利目的。在“细读”文本之时,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著作,吴玉杰都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注重最初的阅读感受,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作为高校教师,授课时她非常注意与学生分享阅读感受。细读的印象深,细节容易引起共鸣,王向峰教授的《〈手稿〉的美学解读》获得鲁迅文学奖,吴玉杰多次精读。她从视点的聚焦与思想的辐射、理性的辨析与诗意的阐发、古典的融入与现实的关注等方面概括其向马克思的美学原典深求的文本表征,她把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传递给学生,在主体间性中营造阅读的现场感。此外,她也喜欢与自己分享,细读时,记下对自己学术研究富有启发性的文本以备后用。当然,阅读感受只是文艺批评的“初级”前提,吴玉杰总是从细读的感受中凝练批评观点,比如从历史映像中的生命景观、时光之水旁的诗意垂钓、哭过长夜后的生命笑声等方面分析女性诗文的絮语别情。在广泛的文化视域中进行文艺批评,所以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批评》以主体间性进入批评世界,是批评主体与文本主体的对话,是批评主体与作家主体的对话。吴玉杰的文本细读与知音情结使阅读者也备感亲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批评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应该说,此书涉猎作家较多,语言表述较有逻辑,结构也完整。但是遗憾之处在于辽宁作家中有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却在文本中缺席。当然,对于吴玉杰来讲,辽宁文学研究永远是一种“未完成”。

作者:安忆萱,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语言之思

猜你喜欢
知音场域辽宁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晏殊的忘年知音
查无此人
曹娥庙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我与青山相媚好 琴同流水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