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美——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2016-07-12 10:19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0046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昆曲

李 沁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210046)

浅谈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美——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李沁(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210046)

对于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多数人因为不了解一项艺术之为艺术的特殊性,往往忽略了艺术的形式,更偏向于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故事。本文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进行剖析。

传统艺术;昆曲;内容;形式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道: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段描写了女主人和丫鬟在花园中看到满园春色的愉悦心情,一个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也就在这个花园里开始了。那么,对于这样一门清新雅正的阳春白雪,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秘密。常人因为不了解一项艺术之为艺术的特殊性,往往忽略了艺术的形式,更偏向于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故事。接下来,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中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双管齐下,来探究一下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美。

首先,从内容入手,来探讨一下戏曲的起源。汤显祖在他的戏曲理论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开头提出:“人生而有情”,意思是:歌舞戏曲因情而生,我们再看,最早的美学专著《乐记》写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古人在生活中,有了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些情感就要得以表现,怎么表现呢?先是用语言来表现,这就是“诗”,如果仅仅用语言还不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那就一边说、一边唱。古代人最早边唱边用石块敲击着打节拍,这就是“音乐”。如果用诗、用音乐还不能够充分表达的话,那就一边说,一边唱,再加上身体的动作,舞蹈就这样产生了。

昆曲作为一种集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美术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随之发展成为明朝嘉靖年间最受文人仕大夫青睐的综合性艺术,江南文化。

《牡丹亭》的故事内容想必家喻户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生活在明朝的汤显祖要故事设计成南宋的历史背景呢?

第一,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当政者的思想统治是严苛的,规定“士大夫不为君所用者罪该抄杀”,这就是说,艺术家也应当为国家所用,为宫廷服务,所有艺术都要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积极的、上进的精神。历朝所允许的隐士,像荆浩、倪瓒这样的人应当被杀。

第二,面临崩溃的封建统治阶级,害怕人们离开封建道德所规定的轨道,害怕各人根据自己真实的体会去独立思考,会产生不利于地主阶级的异端思想,因此用“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来束缚人们的情感活动。士人想要与灭绝人性的理学相抗争,纷纷高举起了“拓情”的旗帜。

第三,统治者个人推崇的南宋的艺术风格对明代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南宋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呢?我们翻开各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几乎会看到笔者用同样的话来概括南宋艺术: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由昆曲《牡丹亭》的内容向它的表现形式过渡。

观察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北宋的艺术强调整体性的描绘,以全景式的画面来表现山川的雄伟壮丽。而南宋的艺术强调截取“一角”“半边”,达到“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效果。中国的艺术所说的“写意”,就是表现生命意趣。那么,什么是"意"?汤显祖说:“词以立意为宗。”戏曲反映生活的真实,反映实际存在的现实,艺术家往往把“应当如此生活”的理想同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通过或喜或悲的感情认识,使观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感染。实际上,情就是作品的“意”,也就是戏曲家的志。

写意作为中国美学核心经历代艺术家家躬身力行,接下来,我们带着对写意的理解来看《牡丹亭》的舞台设计:在昆曲中,舞台的空间布置和设计也秉承了古人的这种崇尚简洁的风气,仅凭一桌一椅或桌椅位置的不同就完成了书房、闺阁或厅堂的空间想象和塑造。如此朴素的布景,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充分融入剧情的想象空间,正像是国画中的留白之美。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舞台设计通过提取园林的元素,构建了一个精神性的梦的空间。在这个完全是灰白色好似虚无的空间里,探出墙外的梅枝斜影落在漏窗旁,透过窗格展现满园春色,半壁太湖石与半座牡丹亭嵌入其中,它们都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颜色实体,随着园林的自然更替而改变。

“予谓文章之妙,不在于趋形似之间。”汤显祖认为一部作品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似真似假”的“神似”。苏轼、倪瓒的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却能达到略施数笔,形象宛然的效果。

这等“神似”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戏服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朴素的纹样与色调不仅可以含蓄的表达出人物性格,也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戏服采用淡黄,粉红,嫩绿等为主要色调,整体基调定位为苏州水乡式的柔美,材料选用丝绸并辅以苏绣,中国传统的意象的内容衬托出演员的古典美。我们细细品味服装上纹样的意味,柳梦梅的服饰上所绣之物是写意的墨梅。一来,梅树正是柳,杜二人相识之地,二来,杜丽娘服饰上的蝶与柳梦梅服饰上的梅,正构成了“蝶恋花”之感。《庄周梦蝶》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无论事战国时的庄周梦蝶,还是后来的梁祝化蝶,蝴蝶一直以来都别中国人赋予了浪漫的象征,进而表现男女间的爱情。《惊梦》中,杜丽娘的主要服饰是一件绣满白色蝴蝶的女帔。很好地暗示出了此时此刻杜丽娘的心境:表面端庄娴静的杜丽娘,其实在心中早已经对“情”有所向往。杜丽娘这“若有若无”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妇女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妇女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勇敢反抗,故而多年来一直激荡人们的心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进化,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现实,同时也要求“奇迹”。人们不仅仅是要求一幅山水,可以供他卧游,他更幻想着诡奇的境界。我们不禁思考:中国传统艺术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从文化废墟里爬起再次搏得人们的眼球?可以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个不错的范例,它既创新了形式,又顾及了传统的艺术内容。正如宗白华的《美学与意境》所说: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我想,能满足这写要求的艺术便是好的艺术罢。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2009.

[2]杨琪.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M].中华书局,2012.

[3]黄莎莉.昆剧《牡丹亭》的舞美设计——园林与梦境[J].E演学刊,2016(4).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