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虽好,可不要变通

2016-07-12 17:57文丨李秀荣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禁酒令公务活动烟酒

文丨李秀荣

禁酒虽好,可不要变通

文丨李秀荣

近期,各地加大了对公职人员各类违规饮酒现象的监督查处力度,出台了升级版“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的“禁酒令”。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禁酒令”,目的在于狠刹公务接待推杯换盏、浪费公款的歪风邪气,同时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重塑人民公仆的公众形象。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4年间,全国多地陆续出台规定:公务活动一律不准饮酒。这比此前各地曾规定的“工作日中午不准饮酒”更为严格。近期,各地更是加大对公职人员各类违规饮酒现象的监督查处力度,出台了升级版“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的“禁酒令”。

在公务酒文化盛行的年代,“无酒不成席”,推杯换盏,“其乐融融”,酒的频次越来越多,酒的档次越来越高,甚至一些地方的有些接待“不上茅台上什么”,于是,有些人“喝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喝酒”,更有甚者,手中端的不是普通的酒具,而是“酒烈士”的“杯具”……让本来正常的公务活动被酒气“熏醉”。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禁酒令”,目的在于狠刹公务接待推杯换盏、浪费公款的歪风邪气,同时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重塑人民公仆的公众形象。曾有媒体报道,某偏僻乡镇用于公务接待的酒水“平均一个月要喝掉100斤”,某贫困县因公务接待“一年要喝掉一车茅台”。还有官员自曝其在搞公务接待时,高档酒水少说都是一桌一箱。四年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也曾表示,全国政府机关饮酒量总和相当于每年喝掉一个“西湖”。试想,如果不出台“禁酒令”,将有多少公职人员天天要经历“酒精考验”与“醉生梦死”?

“喝坏了党风喝坏胃”,这是对“酒桌办公”的经典诠释。有人调侃道: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满饭停,不行也行;饭馆酒醉,不对也对……在公务酒文化的“熏陶”下,“三公”消费洒满“酒气”,不仅让政府机关的运营成本增加,而且让政策落实容易“跑偏”。酒的“催化与刺激”作用不容小觑,必须从源头堵住喝酒风气。各地相继出台的禁酒令,形象一点讲,就是“摔杯”信号。

我们也乐见“禁酒令”不断升级。无论午餐晚餐,只要属于公务活动或接待就不能饮酒。有的地方连从工作日延伸到节假日执行公务时也要禁酒,含酒精饮料也被禁止,此乃“禁酒令”升级的又一体现。然而,“禁酒令”升级,就能彻底杜绝变通违规喝酒吗?未必。从上述报道看,公务活动或接待搞变通违规喝酒仍在潜滋暗长。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节假日执行公务不禁酒,好嘛,专门找节假日假借公务名义喝酒;如果不禁含酒精饮料,好嘛,禁了白酒可喝红酒、啤酒。搞“换汤不换药”式的“假把式禁酒”,一些地方总是不缺“正当”理由。这恐怕是因为“禁酒令”虽在升级,监管却没有升级。有报道称,一些地方的纪检监察部门除了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还通过暗访、督察等方式推进公务接待“禁酒令”落实,有的还开展专项整治,公开举报电话,开展明察暗访,查处“酒桌办公”典型问题多少起,处理多少人。可是,查处了哪些人,是否点过名道过姓,是否有人因违反禁令而遭到降级甚至是撤职等处分?多数处分似乎只是不痛不痒的党内警告。

“禁酒令”升了级,监管与处分也要升级,如此,违禁者才会有真正的惧怕感和痛感。当然最重要、紧要的升级功夫,在于消除“酒桌上好办事”的沉疴痼疾。长期以来,“烟酒文化”、“吃喝文化”在基层行政领域盛行,做工作、办事情“研究研究”往往成了“烟酒烟酒”,上下级交流沟通、检查指导往往成了吃吃喝喝。这种行政生态不通过强硬的制度设计来改变,治理变通违规喝酒恐怕仍会处于“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尴尬。同时,还应进一步升级预算对政府部门的硬约束,科学合理安排公款支出等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禁酒令公务活动烟酒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第一课时
中秋的月
公务活动中应高度重视“函”的使用
“禁酒令”正当其时
越来越严的“禁酒令”
美国禁酒令入宪与废止的历史
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各地读者俱乐部
《中外烟酒茶》各地读者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