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匠人精神”
——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下传承发展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的可行性探索

2016-07-13 09:29黄鹏川云南民族大学6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皮革云南

黄鹏川 (云南民族大学 650000)

象牙塔里的“匠人精神”
——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下传承发展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的可行性探索

黄鹏川 (云南民族大学 650000)

由于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市场需求的改变,曾随“茶马古道”繁荣而昌盛一时的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面临着技艺传承和继续发展的困境。笔者就此提出些许浅薄见解,抛砖引玉,探讨在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下传承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的可行性。

高校;设计教育;民族民间皮革工艺

一、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传承模式所面临的困境

皮革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史前人类最早的衣物。由于制作简便,使用范围广泛且经久耐用,至今在云南不少民族中还一直保留着大量使用皮革制品的生活习惯。例如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现依然使用皮靴、皮甲、兽皮包、箭包等传统皮革制品。由于皮革制品具有良好的保温御寒作用,在丽江、香格里拉等高寒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大量使用皮革制品的习惯。著名的“茶马古道”中途驿站束河镇,制皮行业也因此发展并保留至今。当地匠人制作的马具、挂包、靴鞋等,从造型表现到制作工艺都体现了很高水准。民间皮革艺人杨宏举是目前丽江仅有的两位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纳西皮帽子》、《纳西马锅头服饰》、《东巴皮雕花瓶》在云南省级工艺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将军战甲》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用了足足8年多的时间,一举拿下2013年云南省第七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西化”“汉化”“现代化”的冲击下,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也面临着变革的挑战。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廉价皮制品严重影响了传统手工皮制品的销路;传统市场不再,不少皮革制品如马具、皮甲、刀鞘等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城市化和就业机会的增多,愿意学习传统皮艺的学徒逐年减少。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慢慢逝去,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的传承也出现了危机。和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一样,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一般都是实行师傅带徒弟的代际传承模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徒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打好基本功,锤炼精湛手艺,保证技艺的代代相传。但缺点也明显,首先是成长周期较长,需要学徒长期跟随师傅学习,影响其正常受教育的进程,也成为推广皮艺学习的障碍;其次,单一师傅传授技艺的示范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徒专注于模仿师傅,且由于缺乏和其它专业、人员的交流互学,使得学徒创新意识较淡薄,作品风格容易固化,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时代需求;第三,师徒传承成材率较低,有较高的风险,且可能由于藏私或者意外情况造成失传。第四,传统中国社会中匠人地位较低,工作劳苦且生活贫乏,造成不少手工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在此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该如何进行自身变革以寻找一条继续传承发展之路?如何保持这种活生生的宝贵的民族民间技艺,而不是让它成为数字、影像资料和文物进入博物馆供人观瞻?这对每一个关注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皮革本身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材料,原料来源多且不昂贵,制作工艺称不上复杂繁琐,但皮革制品形式多种多样且用途非常广泛,还可以使用保留多年,人对其有一种天然的

亲近之感。再加之现代社会对皮革制品的要求更偏向于对款式、造型、功能、审美等较为实用性方面的要求而非精益求精的工艺。因此,皮艺的传承和发展是有需要的,也是有方向可寻的。它需要既有一定的制作技艺又熟悉工业化生产方式,既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又有较强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新型艺人”的出现,很可能是不少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的一个契机,这一点在如珠宝、染织等工艺的兴旺中已经得到了初步认证。笔者设想,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大规模高校教育的方式来培养皮艺的接班人?如果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之外,把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的传承发展和云南本土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结合起来,通过在高校设计专业中建立专业皮艺工作室,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传授技艺;同时让高校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皮艺的研究、设计和制作,通过双方的互助互利以达到双赢,让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能够得到合理的传承和发展。如果可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两全其美之事,下文就围绕这个设想进行阐述。

二、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介入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传承的优势

1.优势的高校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皮艺的思维模式

现代高素质人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较为单一的师徒授业模式,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具有教育理念系统化、人性化、前沿、交叉性学科相互交流、知识更新快等方面的优势。如果把设计专业大学生和同年龄民间艺人相比,一个合格大学生毕业生在眼界、思维理念、创新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可以说是有优势的。例如2008年备受争议的北大学生卖猪肉事件,到2016年他们创立公司“天地壹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市值达108.75亿元。由此可想见,如果仅仅是追求培养能够制作精美皮艺作品的匠人,不会对这个工艺、行业产生质的转变。而皮艺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具有品牌意识、包装意识等现代市场营销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皮革制作技艺的“新型艺人”,他们可以成为极具创新可能的新兴力量。

2.实现皮艺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师徒授业模式成长周期长,成材率低,但学徒技艺掌握精湛。而当下除了需要少数高质量艺术精品,对手工艺的要求更注重的是如何实现量化生产的同时尽量提升附加值。而按高校的设计专业分班,一个班25人左右。四年学习过程中至少可接触不同专业课老师6-8人。假设即使只有1/3的学生用心学习皮艺,成才数也可达到8人左右。且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应结合工业化生产,可采用“研发设计—工厂生产”或“规模生产—精品加工”等不同模式,制作兼顾产出量和审美的皮革制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3.有助于跨界发展,扩大皮艺的应用范围

由于接触各种知识、想法、专业技能的机会较多,大学生综合素质较全面,可塑性强,紧跟时代。在高校引入皮艺工作室,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学习皮艺,在客观上起到宣传、推广皮艺的作用。而通过学习了解基本的皮艺技能,这些在今后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也可能把自身行业和皮艺相结合,从皮革材料作为原点进行跨界,把皮艺和包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甚至更多专业领域结合在一起,拓展皮艺的应用范围。如将皮革用于精品包装设计,利用皮革制作手机壳等潮流产品,结合皮艺设计流行服饰等。

三、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引入高校的意义

1.保护和传承宝贵的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作为本土高校,这一点应是当仁不让。建立专业皮艺工作室并开展课程,收集传统皮革制品,邀请民间艺人教授皮艺,让一代代年轻人接触、认识皮艺,有利于技艺传承;高校教师和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凭借专业知识对传统皮艺进行系统发掘整理、研究,著书立说,完善其理论体系;学习传承技艺,结合市场、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皮革制品创新和拓展,打造新的形式,寻求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2.有利于补充完善高校设计教育的“工作室”体系。当下推行的“工作室制”教学方式,有“木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金属工作室”、“模型工作室”等,但鲜有“皮艺工作室”。但皮革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易于驾驭的材料,实际上是很适合学校推广,完善高校设计教育的“工作室”体系,建立覆盖从木、皮、布、纸、金属、陶泥等不同材料的研究和制作体系。皮艺工作室不需要高额投入和大型机器设备,投入小见效快,每人只需一套手工工具和工作台,制作过程安全但效果明显。既可激发学生动手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改善当下大学生口头夸夸其谈但缺乏动手实现能力的缺陷。

3.有助于实现高等设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皮革制品可以是非常实用的日常用品,也可以打造收藏级的精品。采取皮艺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即是一件件独具匠心的原创皮具产品,可以直接形成持续的“设计—制作—销售”模式。完善成熟的皮艺工作室,还可进一步开展“定制—设计—制作”、“研发设计—工厂生产”、“规模生产—精品加工”等不同产出模式。例如和社会制皮企业合作,从事皮具的设计研发、改良和整体品牌设计。像云南本土的丽江皮革厂,皮革质量非常好,但就是缺乏跟得上时代的设计、款式,目前经常“山寨”国外知名品牌卡特。也可承接企业产品中的手工雕刻部分,通过局部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还可主动出击,为有需求的企业、单位进行定制设计生产,甚至是开发自主原创皮革品牌,委托工厂进行生产等。多种方式结合,以产促学促研,以研带学促产。

4.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皮艺应用广泛,经久不衰,社会需求量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未来可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专业的皮具研发、设计和包装。也可自主创业,小额投资即可开设私人工作室,进行原创个性皮具的制作和销售,也可开展皮艺制作体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5.作为高校与社会接轨的一个载体。皮革制品使用广泛,认可度高,基础皮艺也易学易作,比较受人欢迎。在周末、节假日闲置时,皮艺工作室可对本校外专业学生、外校学生、少年儿童、社会成人等爱好者开放,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高校工作室开放日”等体验活动,或开设“皮雕”、“皮具制作”等系列培训课程,既宣传推广皮艺,也能提高工作室的利用率,增加外界和高校的了解和接触。

四、小结

通过上文两方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在高校规模化设计教育模式下传承发展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是确实可行的,这对双方来说可以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从长远看,这个发展模式要取得实效,必须建设起“课堂+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同时具备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避免目前常见的课堂“纸上谈兵”式教学,空有想法却无法付诸实践。建立专业皮艺工作室,一方面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教授学生学习基本工艺技法;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市场、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皮革制品进行创新和拓展。这可能是今后云南民族民间皮革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纵观当下云南本土高校的设计教育,应当结合云南省边疆性、民族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将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建立起体系完善的各类工作室,从年轻一代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让“匠人精神”在象牙塔里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柳宗悦.《民艺四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01月.

[2]付百学,肖禹蓁,姚刚,王锐,倪明辉.《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艺术科技》.2013年05期.

黄鹏川,工作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视觉图形,云南民族工艺与设计,文创设计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皮革云南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皮革回潮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