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数学”让数学走近儿童

2016-07-14 14:43王巍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好玩智趣数学

王巍

摘 要:调查中发现,儿童对数学学习几乎感受不到有趣。怎样让数学回归它的本真面目,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感受“智趣数学”的魅力,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智趣数学的缘起;二是智趣数学的课堂表现:情境创设生动有趣,引发学习兴趣;活动组织丰富多彩,激发学习主动性;学习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追溯数学素材渊源,感受数学内在魅力。

关键词:智趣;数学;好玩;课堂

一、提出“智趣数学”的缘起

笔者分别在村小、农村中心校小学、县城小学工作过,在对这些学校的各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儿童对数学学习几乎感受不到有趣,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枯燥乏味,围绕着它的只有计算、背公式、题海等。调查中还发现,在儿童的心中,理想中的数学课堂应以“趣”为主。特级教师吴汝萍也做过这样的调查,问学生喜欢怎样的数学课堂?学生表示要好玩的、有趣的,还有的学生要有一点难度和挑战的。江苏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华应龙教育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让学生心中有“数”》,深入浅出的解释,引经据典的剖析,让教师们感到“数学既要好玩又要有用”“获取数学知识是重要的,掌握数学方法是需要的,拥有数学智慧是必要的”。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颇有童心的四个大字:“数学好玩”。《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什么是最基础的数学,包括它的内容、意义、方法,也要清楚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价值,还要熟悉数学教学是怎样的活动过程、方法和手段,怎样更便于儿童学习和理解数学,让数学充满趣味和智慧,让智趣合一的数学散发魅力,吸引儿童,走进儿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方面的特殊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数学。

二、“智趣数学”课堂表现

“智趣数学”在于“数学”中有“趣”吸引人,“学”中有“智慧”启发人。苏格拉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数学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好玩,学生喜欢玩数学了,也就会形成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数学。

(一)情境创设生动有趣,引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下,学生的精神集中,思维很容易被激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形象直观的现实情境、趣味横生的数学故事情境、悬念重生的问题情境等,将情境营造成兴趣盎然的教学磁场,吸引学生一步步走入数学殿堂。特级教师张齐华就善用这样的情境,比如在《因数与倍数》一课导入部分,张老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将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巧用模型来建构数学知识,揭示概念内涵;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又创设了故事情境,给学生讲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增强学生思维的兴奋度,引发数学思考,激发探究欲望;《简单统计》中,创设让学生现场调查的情境,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及统计价值的感受;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又从拨珠游戏开始,在拨珠的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等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让学生的手、脑动起来。

(二)活动组织丰富多彩,激发学习主动性

儿童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在亲身参与探究、实践的活动中,能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很多课堂上,数学活动的组织重活动性轻数学味,看似热闹、气氛高涨,实则学生的思维明显被设计活动所“绑架”,泯灭了数学思考的价值。因此,数学活动理应承载数学思考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玩”起来。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玩一玩“抱团游戏”,游戏规则:全班同学每5人为一团,抢先抱成团的算赢。在游戏中研究“谁能从游戏中发现一道我们刚学过的算式?”“你还能制定不同的抱团规则吗?根据新的游戏规则又能列出一道怎样的算式?”还可以组织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吴冬冬老师执教的江苏省优秀课《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一个简单却有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然后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感知、思考、分析,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整体感知转移到对结构的把握。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悬念问题把学生的好奇心“吊”起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学生会被这样熟悉但又讲不清的问题“吊足了胃口”,产生探究的欲望。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数学竞赛,让学生“比”起来。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每组的球个数相同颜色不同,比一比哪组摸到红球的次数最多,思考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与什么有关。

(三)学习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也是“智趣数学”之“智”所在。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是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由浅入深,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引导学生经历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感悟数学思想,以促进学生思考;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使学生体验“圆始于方,方终于圆”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涉及许多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按照度数的大小来分类,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其中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脉络,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四)追溯数学素材渊源,感受数学内在魅力

智趣数学的表现形式是智与趣合一,情与理交融。“实际上,数学里有趣的题材多得很,可谓俯拾皆是。”(谈祥柏语)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供有趣的数学习题,适时介绍数学知识衍生的数学名题,如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推荐一下完美数;可以适时提供妙趣横生的数学智力题,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向孩子们介绍我国明朝利用方格进行乘法计算的“铺地锦”;也可以适时介绍数学史,如学习“圆周率”时,跟学生聊一聊圆周率的来历、割圆术是怎么一回事,顺带告诉学生祖冲之割圆竟能割到24576边形;抑或适当介绍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如教学《相遇问题》后,引入“苏步青跑狗问题”和哈佛问卷中的“蜗牛爬树问题”;还可以介绍数学家的研究故事,如介绍数学家怀尔斯是怎样在最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陈景润是如何破解费哥德巴赫猜想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

三、“智趣”数学教师既要有大爱,又要有大智慧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教师是智慧的行动者。数学教育,就是造一叶方舟,立足生本的教育;是点燃孩子心中火焰,启迪智慧的教育;在苏格拉底的心中就是“点燃的火焰”,在柏拉图眼里就是“心灵的转向”。数学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因为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把数学的影响力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作为数学教师,本身要有“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自身被一些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所吸引,并像怀尔斯的老师一样,适时向学生介绍,让学生的智慧火花燃烧起来。

数学教师应始终坚守儿童立场,致力于让学生玩好数学,以合适的方式让学习过程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帮助他们走向未来发展无限可能的成长。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以“智”“趣”合一的方式引领学生,让数学以一种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有趣的面貌走近儿童的认知世界,引领他们体会数学的好玩和有趣,逐步进入数学的神圣殿堂,引导他们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去感悟世界的奥秘!

猜你喜欢
好玩智趣数学
智趣游乐园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智趣
“好玩”的数学让培智数学课堂更精彩
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好玩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让课堂“好玩”起来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