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对死掐”葬送晚明

2016-07-15 15:32关山远
领导文萃 2016年14期
关键词:清军

关山远

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河北巨鹿贾庄,明军主将卢象升的五千人陷入了清军八万大军的重围,血战中,部下一个个倒下,他也身中四箭、四刃,仍格杀数十人,后来因战马跌倒在地,他被杀害,年仅39岁——跟岳飞遇害时一样的年龄。

后人常把卢象升跟岳飞对比,不仅因为他的勇猛(卢被誉为“明末四大猛人”之一),更是因为两人极其相似的悲剧命运,因主战而被主和派害死。卢象升虽是江南书生出身,但特别能打仗,武艺娴熟、气力过人,又特别有人格魅力,训练出了明末战斗力最强悍的“天雄军”,把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获赠绰号“卢阎王”。但这一仗,他的敌人不仅仅是清军悍将多尔衮,还有自己的同僚:杨嗣昌、高起潜,前者是兵部尚书,后者是镇边太监。

卢象升与杨嗣昌的矛盾在于政见不和,前者主战,后者主和,两人曾当庭争吵,杨嗣昌怀恨在心;卢象升与高起潜的矛盾,则源于高起潜这个太监贪婪可鄙,常仗着崇祯皇帝宠幸,大肆索贿,别人都不敢得罪,卢象升偏偏不买他的账。

清兵铁骑横卷而来,卢象升奋起抗击,但他名义上“总督天下兵马”,却被杨嗣昌捣乱,只给了他1万士卒,他的精锐天雄军大部以及原本应由他指挥的关宁铁骑,皆被高起潜扣着。卢象升带着这1万人守巨鹿,屡败清兵。杨嗣昌一看,又开始使坏,从卢象升麾下划出5000人归高起潜。决战前夕,卢象升派部下杨廷麟去50里外,找拥兵数万的高起潜要求援助,这个太监理都不理。卢象升带着他的五千残兵,饥寒交迫,只能靠饮水充饥。决战那天早上,他出帐来,自知此战必死,遂对将士说:“吾与尔辈并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众将士无不失声号泣。这五千将士全部牺牲,最后时刻,有部将挽着卢象升的战马,想突围出去,卢象升不允,力战而死。

卢象升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死在疆场,要死在西市吗!”此时远在京城的杨嗣昌,已经给卢象升安了一个“怯懦畏战”的罪名,听说卢的死讯,还不相信,特地派人现场查看,确认他的政敌真的死了,他又扣下地方官员的奏折,一直拖了八十多天,卢象升的遗体才得以收殓。

卢象升殉国前一个月,76岁的孙承宗也给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清军包围河北高阳城时,前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正好辞官在高阳养老,他不顾高龄,率全家守城,高阳城防薄弱,又无援兵,仍然守了三天。城破时,孙承宗被俘,拒不投降,被勒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

孙承宗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当过明熹宗的老师。在后金紧逼、辽东大震之时,孙承宗主动请缨为督师,皇帝很感动,亲自将孙承宗送出宫门,并赐尚方宝剑。孙承宗坐镇辽东四年,制定积极防御政策,重用袁崇焕等名将,将前线局势稳定下来。手握尚方宝剑的孙承宗希望挑选最能干的官员来贯彻自己的积极防御思想,被他建议罢免的官员自然对他恨之入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见孙承宗在前方干得风生水起,极力想拉拢他,被拒绝,也怀恨在心,暗中收集黑材料,关键时刻跳出来狠辣一击。

孙承宗有两次被罢官回乡:一次是他力挺的部将中计身亡,损失400人;另一次是他派人刚刚修复了被清军捣毁的大凌河城,没多久又被清军捣毁了。这两件事跟孙承宗关系都不大,即使有牵连,但比起他的功勋又算什么?孙承宗却恰恰被暗算成功。这就是晚明“斗鸡政治”的特点: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对掐而对掐,一点小事,无限放大,上纲上线,一定要置对手于死地。

晚清名臣左宗棠读卢象升传,不禁感叹:“如此际遇,诚为天下志士恨。”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也评价说:“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事实上,晚明军事史上少有的几个亮点,例如袁崇焕成功守宁远,瞿式耜成功守桂林,均是上下齐心、文武无隙的结果,但更多时候,明朝人尤其是上层人物根本不知团结为何物。尤其令人绝望的是:崇祯自缢身亡后,南明小朝廷内还在残酷争斗。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清军
问题链引领下的单元教学——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军纪问题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清军驻藏与阿拉善和硕特的关系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甲午战争中清军败北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