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从“打不打”看中美关系

2016-07-15 15:32袁鹏
领导文萃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两国

袁鹏

“中美关系接近‘临界点’”,这样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表面上来看,中美关系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得长远一些,中美关系一路走来,总是阶段性地遇到各种问题,只是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的性质和内涵不一样。出问题本身并不可怕,这是中美关系的常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总体来看,中美关系的性质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很难说出中美关系变化到哪个点,但可以确定四个方面在同时发生变化。

第一,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美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差距明显,但这种差距被人为地缩小了,而接近性被无限地放大了。去年,中国GDP总量约合10.2万亿美元,美国大约为17.4万亿美元,看起来差距依然很大。但如果从过去10年的发展来看,中美经济总量之比已从大约1/8变为3/5,这种追赶速度不可谓不惊人。中美力量对比的接近需要多维度去评估,但如果将实力和影响力放在一起看,中美差距的确在实质性缩小。这是中美关系发生波动的总根源。

第二,中美彼此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从中国看美国,美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在中国周边布局,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对日本无原则偏袒,以及在南海问题上“拉偏架”,让中国很容易形成美国转向应对中国的印象;而在美国来看,中国外交从过去韬光养晦、搁置争议到转向积极作为、强势维权,以及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安全体系,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结果,双方不约而同认为对方变了,并都把对方的变理解为针对自己的。

第三,中美双方的战略基础发生了变化。中美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国能一路走来,是因为总是有厚重的战略基础在支撑:冷战时期共同对抗苏联、冷战后共同的经贸利益、“9·11”后经贸和反恐“双引擎”驱动。但现在,旧有的基础要么没有,要么松动,新的合作基础(如气候变化等)还没有形成规模。这好比一艘巨轮的压舱石轻了,中美关系这艘巨轮自然会飘摇不定。

第四,中美战略环境变化了。从内部来看,各种利益集团争相发声,影响中美关系。再加上网络媒体的作用,呈现出观点五花八门的态势。从外部来看,中美关系的命运有时不完全掌握在两国自己手里,往往受制于第三方因素。比如两国的矛盾加深往往因为日本、菲律宾等国而起。

这四个变化加在一起说明,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有别于以往30多年的深层次的变化。这不是今天才有的,是过去四五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日积月累、渐变式的变化。“临界点”在哪里很难被判断,但这些变化是确实存在的。不是点的变化,而是面的变化。

面对上述变化,双方都在不约而同地做调适。思考中美关系的未来,最终取决于共同努力,尤其是两国高层的把握能力和决断能力。

中美对“不开战”这点是清醒的,这也是中美的底线。当然,中美有可能因第三方因素被动卷入局部冲突,或者因偶然事件发生重大摩擦。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去年中美签署了两军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行为准则两个备忘录,这表明双方都担心出事,这是好事。

思考南海问题和中美关系时,不宜把美方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简单理解为“它要打仗”,这其实是美方的一种测试行为、宣示行为。对此,中方的反应也是冷静的,中方在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了有理有节的斗争。

中美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合作与竞争并存。很难因为某个领域的变化一夜之间发生变异。这也是中美关系和其他国家关系相比特殊的一点。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中美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