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禅一味云水梦

2016-07-15 15:32许更生
领导文萃 2016年14期
关键词:空明云水山水诗

许更生

中央文史馆袁行霈馆长题签的《墨韵心声》,今年初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书中选录了福建省诗词学会欧孟秋会长《菊潭吟草》百余首,余险峰书家、杨一家画家特地分别为部分山水诗作书、写意。

三位先生诗书画合璧,相互映衬,蔚为一道靓丽的美学景观。本文,笔者仅就其中山水诗之诗意禅味谈点感受。

欧先生的山水诗,不同于古代的田园诗,首先在于其题材的高度流动性。王维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水,这两种物体千姿万态,充分展示飘流不定的自由之魂。对云水的偏爱,反映了人们对自由自在的渴望。云水间,压力被释放,生命被解套。有了云水,也平添几分逸趣。正如欧先生所言:“我以为,美是诗意的自由,诗则应是自由诗意的表达。表达自由诗意,是审美快乐的体验。”“我似乎更钟情于诗歌空明闲远的美学风貌,因为我切实地在这里感到快乐与自由。”

确实,闲远空明成了欧先生诗歌的美学风格主旋律,其作品往往有广大清明之境。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指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儿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因此,中国山水画论更扩大为“三远”法:“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溟、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则曰:“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欧先生的山水诗常常也是大处着眼,大处落笔,以势取胜,先声夺人。例如:《长溪抒怀》:“涛声鼓阵动崔嵬,霞彩浦光任我裁。白泛浪天飞雨过,绿侵松月拂云开。远随空海登孤岸,恰醉长溪纵几罍。一脉诗心樯影外,忽惊万象御风来。”《鼓山偶成》:“天清星可摘,岭峻月如衔。饱挹三山翠,悠扬万里帆。”……

欧先生的山水诗,擅长以禅心观物,诗心写意;静以审之,动以视之。而禅意之审视,渗透着“清净幽微之旨”,故善于表现缥缈空灵、幽邃静穆的境界。以禅法入诗,大大丰富了欧先生山水诗的构思和表现。在意蕴的表现上,往往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悟包含在具象图景中,再现空灵清静之境,实现对灵动空寂之美的追求与礼赞。诸如:《题桃花冻石弥勒戏童像》:“童真惟可乐,禅定欲忘言。一念融心雨,六时滋慧根。”《访太姥山》:“诗禅元一味,问道在斯文。”《清游即兴》:“本然堪自在,去住有清音。”《游冠豸山》:“诗怀缥缈处,笑对绮霞斑。”《香岛吟侣偕游太平山》:“藓痕青鸟道,诗思白云踪。”等等。这些诗篇,禅意激发诗心,诗心表现禅意,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正如诗人《〈兰畹清馨〉书后》所言:“闲我诗心酬岁月,合凭清寂赏天机。”禅心、禅意,谓清静寂定、淡泊安然的心境。淡定,是一种品质,一种超脱,一种对世事沧桑的理解,从而以冷静达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所以,它是禅,更是悟。以禅悟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就思想情感的基本表达方式而言,善于审视、发现和捕捉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的契合点,从而托物以寓情,立象以尽意,有助于突出了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情,营造高简闲淡、凝神静虑的境界。

“孤吟浑写意”,《菊潭吟草》中有不少诗篇是抒写独处之乐的。独处是自我皈依禅心,是自然与自我的机缘神合,它有助于反观自照,问取自我本体,从而获得禅机妙悟。《楞严经》:“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禅定心灵。因此,诗人驻足《西岭》便乐于“听竹孤心往,看云一笑归。”夜宿《北村》则赞许“云幽歇旅魂。微吟谁与共?宵半月临轩。”《过汨罗江》时“两袖盈香草,孤怀拥翠微。”《遥寄衔月楼主人》则曰“独对半轮今夜月,蔼然一笑倚空明。”……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一般意义的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此时此刻才更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而且,独处于山水之间,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更易感受“自我”的存在。狭窄的物欲实际上既怠慢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也剥夺了自己生命享受的广阔疆域。使我们有机会与心灵深处真实的自我进行对话,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和休息。宁静,是思维的乐园,于时光深处翻阅流年。经历了沧桑的心,不再激荡于尘世三千,而从容栖息于方寸之间,以一份宠辱皆忘的意态笑对浮生。正如欧先生《菊潭吟草·自序》所言:“自选菊潭吟草付梓,除了寻常的意义外,更多地含有回望的心境。这里承载着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有着人生的体味,有着情愫的寄托,让我拾回了诸多遥远的记忆。”“这种体验让人的心灵回归童年的状态,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灵魂与生命的境况。”这种回望与回眸,随心、随性、随缘,往往纳清风为伴,携山水为梦。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一种不自觉的虚拟意识。它也是一种意象语言。《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东汉学者王符也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梦境,或曰梦想,应该是一幕心灵的回放,神往之重现;因为它毕竟不是现实情景,所以更能表现“空灵杳渺之思”。也许是机缘巧合吧,孟秋先生诗中颇多咏梦,尤其是云水梦的描述。诸如:“高天悬一镜,遥梦过千帆。”(《鼓岭月夜》)“素襟尘外净,翠意梦中移。”(《访九龙谷观音洞》)“半枕思乡梦,一襟归雁秋。”(《湖山小憩》)“清思经寒碧,诗魂与梦痴。”(《赏梅》)“飘摇云水梦,隐约海潮音。”(《游白岩山》)“竹雨净岚风欲语,海云虚籁梦还清。”(《遥寄衔月楼主人》)“篷窗摇梦三千里,荡尽诗肠是桨声。”(《过东湖》)“饱笼衫袖收星斗,归枕酣然梦味醰。”(《夜宿天子山》),还有“峰回一梦牵”“月魄云痕漾梦中”“昨夜孤山惬梦归”等等。同样一个梦字,在不同时空下被演化出不尽相同又似曾相识的梦幻世界,皆得云水空明。

从写作“构图”技巧看,欧先生常采散点透视,如同中国画一般。它不是单向演进的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视角向上下左右四方伸延。因此,更容易获得一种空朦旷寂而又灵动之至的美。其中,既有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细致精工的刻写。正如袁行霈先生在《王维的禅意和画意》一文所分析的,王维的“诗中有画”是因为他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因此孟秋诗很得福建诗词界元老的点赞,诸如称道其诗“有规模,有韵致,体势深沉而飞动,颇肖王摩诘”(赵玉林);“不依傍古人,空灵已近辋川境界”(陈子波);“多入于浑成幽秀、幽远并兼”,“不徒境幽而情亦深”(陈祥耀)等等。

顺便指出,欧先生的五言律诗最为得心应手,娴熟自然。尤其讲究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这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且看诗人写山、写海五律各一首——

《访九龙谷观音洞》:“九龙栖巨壑,岭树浸寒漪。雨洗群峰色,风吟一卷诗。素襟尘外净,翠意梦中移。得近圆通境,天心月朗时。”

《银滩》:“银滩横数里,瞻顾自空濛。帆影天涯雪,渔光海甸风。淡青分月素,嫩绿衬春红。万象俱由我,凌虚一梦中。”

欧先生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洁净凝练,几乎达到了浑厚朴实澄淡与精致娴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空明云水山水诗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云水禅心
江岚诗词二首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悠然云水(七绝)
Fast Scheme for Projective Geometric Correction and Edge Blending Based on High Dynamic Range Images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