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为脉,放“生”课堂

2016-07-18 09:03唐阿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火柴课文思维

唐阿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充满灵性的课堂数不胜数,教学方式花样锦簇,层出不穷,但仍有一大部分收效甚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放生课堂,取得高效,须以导为脉。即教师要把“以讲为主”真正转变为“以导为主”,教会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一、“导”“放”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与“放”是放生课堂,取得高效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还离不开教师的“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所以说课堂教学要强调“导”。只有强调“导”与“放”的有机结合,(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才能实现辩证统一,这里“导”为核心,“放”是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感知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表现在不会自觉地提高目的或按照所定的目的来感知,而且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要在具备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和混乱性,避免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的。当然,教师的“导”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学习新知识阶段中,在“导”中实现“放”。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五至十一自然段,过去人们往往把它看成非一一讲解不可的教材,教学时,我分析了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情景大体相同,因此,精心设计“导”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跳一跳去摘果子”,从而实现“放”。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第五自然段,然后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小女孩为什么擦火柴?(2)擦燃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3)火柴灭后,又是怎样的情景?(4)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后,再次重温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接着从这里第二次擦火柴开始“导”,让学生进行练习,发表见解,以至完全弄懂后面内容为止,这样的尝试练习,既体现了坡度,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这样的导练,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二、精心设问善开“导”

一堂课的“导”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这里我从如何设计设问两方面谈谈“导”的具体做法。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设问必须考虑其价值、效果。设问的目的要以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成为把学生引进求知过程的“向导”,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起“导”的作用。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发剂。”兴趣能推动人寻求知识,开阔人的眼界,引起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思维。激发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实践证明,提问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发表见解,就越能体现出“导”的作用。讲授新课前有意识的布阵设疑,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也便于自然地导入新课。

如教学《草原》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听过‘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教师刚读出“天苍苍”时,学生兴致即上,朗朗上口,紧跟后面读下去。我立即提出: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去游览美丽的大草原呢?当我作为一名导游,把学生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时,他们看到了绿茵茵的草地,呼吸到了草原上新鲜的空气。感受了天空的广阔,仿佛心胸也为之宽广。牧民的盛情接待,用嘹亮的歌声表达友情,学生们陶醉在草原散发的芳香里……,这样从导入新课开始,就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受到满堂芬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若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定能使教学新课省时、省力、高效。

2.在节骨眼处设问,开导于要害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常常是教学的节骨眼。无疑,这些地方是十分需要“导”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是开导、发展他们智慧的好方法。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先启发学生找出带有“劳苦、简朴”的两个句子,然后以这两个句子为重点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总理工作劳苦?哪些地方写总理生活简朴?(2)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说明的?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非问不可,因为都问在要害,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学生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发表意见。由于问题问在节骨眼处,学生抓住问题,弄清道理:是啊,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光荣,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

三、双向反馈巧引“导”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作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抓住了常被忽视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与过程。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多数情况下要以“及时评定”实现导、有时则以“延迟评定”来导。

教师对学生重要的反馈如答问,质疑等,要及时做出评价,评定好坏正误,及时向学生输出这些评定信息,让学生尽快知晓自己的见解正确与否,使正确的得以强化,错误的及时纠正。通常课内教师要及时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问,严密精确地回答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纠偏。此外,教师还应经常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诱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寻觅解决问题的途径,完善学习方法。但是一堂课中对学生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作及时评定,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要灵活运用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的原则,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以“导”为脉,善于创设和谐、生动、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定能放生课堂,取得高效。

猜你喜欢
火柴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