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6-07-18 03:44高丽萍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二科江苏南通2262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穿刺临床应用并发症

高丽萍(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二科,江苏 南通 226200)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高丽萍
(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二科,江苏 南通 226200)

【摘要】目的 探究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收治的30例应用PICC技术的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15例。参照组患者给予PICC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PICC综合性护理。结果 实验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33%,护理满意度为100%,参照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6.67%,护理满意度为77.33%,实验组均高于参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于肿瘤患者给予PICC的综合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病痛与并发症,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穿刺;并发症

PICC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静脉输液法[1]。PICC由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使其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极受欢迎。本文中为探究PICC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对于我院近期收治的肿瘤患者实施了综合性护理,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收治的30例应用PICC技术的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为(45.8±4.3)岁;肺癌2例,胃癌2例,肠癌3例,乳腺癌4例,淋巴癌1例,肝癌1例,白血病1例,前列腺癌1例。参照组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为(47.4±4.8)岁;肺癌2例,胃癌4例,肠癌3例,乳腺癌4例,淋巴癌1例,宫颈癌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给予置管、更换输液接头、记录穿刺情况等PICC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PICC综合性护理,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2.1 置管护理。静脉选择:在置管时,贵要静脉是最优选择,由于该静脉较直较粗,静脉瓣较少,因此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当患者的手臂处于与躯干垂直状态时,能够直接达至上腔静脉[2],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可作为备用选择。

插管方法:将穿刺点消毒后,采用生理盐水将管道冲洗干净并且修剪到合适长度。穿刺时应用插管鞘进行,进针角度控制在15° ~30°范围内即可。待回血后再向前刺进少许,送鞘后将穿刺针准确撤出。置管到达中心静脉,将导管鞘和导丝稳妥撤出。再将导管与设备连接完好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后给予固定。

1.2.2 导管护理: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由于置管时间较长、血液黏稠度过高、输入的分子较大以及导管受到压迫等情况均会使导管的通畅性受到影响[3]。为保证导管的通畅性良好,护理人员在封管环节要将针头推注、退针等操作在肝素帽内进行,并保证导管腔被封管液充分填满。禁止在导管内进行血液采样,对于需要长期置管的肿瘤患者,要适当给予低分子肝素,可采取皮下注射法,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因而保证导管通畅性良好。

1.2.3 并发症护理。感染: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较易发生感染,因此在穿刺操作以及日常护理过程中均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缩短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4]。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自我防控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管腔返血:在封管操作时应行正压脉冲的操作方式,加强对肝素帽固定性的检查,定期封管,避免管腔内返血。

静脉炎:由于导管推送过急、多次置管以及导管质量等因素均易引起静脉炎,另外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低下也会引发静脉炎[5]。因此在穿刺时要以贵要静脉为主,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导管。在送管过程中要用力适当,避免用力过猛,并保持均匀的送管速度。保证患者敷料的干燥,并给予及时更换。针对已经出现静脉炎的患者给予红外线照射或者硫酸镁热敷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1.3 指标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我院自用的调查问卷进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实验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14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33%,参照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10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6.67%,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发生静脉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参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例,静脉炎2例,管腔内返血3,共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实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3.33%,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3 讨 论

肿瘤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通常要将营养物质与药物进行持久性的静脉输入,但以往反复穿刺的方法会加重患者的病痛,频繁的静脉穿刺对于血管会造成严重性损伤。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倍受患者与医师青睐的静脉输液技术,安全方便、且不会增加肿瘤患者的病痛。PICC技术是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由于该部位的血液循环状态良好,可以将药物进行及时的稀释,减少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性[6]。

综上所述,对于肿瘤患者给予PICC的综合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敏,贾月霞.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8.

[2] 许华,蔡静,单世君,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4,35(12):2691.

[3] 高平,赵丹,李雪萍,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5):238-238.

[4] 朴立新.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26):343-344.

[5] 潘燕洪.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化疗的推广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312-313.

[6] 孙学华,李玉苹.浅析PICC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0):392-393.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1-0255-02

猜你喜欢
穿刺临床应用并发症
康派特医用胶在肝脏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浅析涌泉穴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对乳腺脓肿的治疗效果初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