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落叶松栽培和管理技术

2016-07-20 16:56安启会
新农村 2016年8期
关键词:管理技术落叶松栽培

安启会

摘要:松科落叶松属的是落叶乔木。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速生型树种之一,也是煤矿、电业的较好用材。其适应性非常强,分布很广。也是温带及寒温带的强阳性树种,应用极为广泛,研究它的栽培与管理技术对于提高落叶松的生长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试论了东北地区落叶松的栽培和管理技术。

关键词:落叶松;栽培:管理技术

落叶松的木材抗弯曲和抗压的强度极大。耐腐性较强。坚实厚重,是不少行业的重要用材,也是一种极好的园林绿化树种。落叶松抗风能力强、成林快的特点让其成为东北地区防风固沙、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落叶松的人工繁育工作已变为东北地区育林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东北地区的林业工作者要提升对落叶松人工繁育的研究。解决落叶松繁育的技术难点。促进人工繁育技术的普及。

1落叶松的栽培技术

1.1圃地的采选和整理

种植苗圃必须选在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势平坦的中酸性的沙壤质草甸土上,深度在30cm左右,秋季每年深翻一次,每亩施加有机肥750 kg左右,在播种之前均匀的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也能够在春季再深翻一次,深度在20cm左右,在早春解冻后耙地作床,作床时应打碎土块,让土层疏松细碎。

1.2种子的处理与播种

在每年的9月份可采落叶松的球果。露天翻动摊晒,把筛选后的种子自然晾干。置于良好通风的干燥室内储藏。处理种子的另一种好方法是混雪埋藏,这样的出苗整齐,种子发芽比较快。落叶松种子萌发应在8℃~15℃的最适宜温度,地表5cm处土温达到8℃以上时.气温达到12℃-15℃是最好的播种时期.播种前最好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4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温水浸泡24h.把细沙和催芽处理好的种子按照3:1的比例拌匀。然后开始播种,播种要运用条播和撒播两个方式,可播种前苗床必须灌足底水,播种后土壤松应覆沙。

2管理

2.1造林密度。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上造林。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造林密度用株行距2x3m,每公顷1600-1700株最佳;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地块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最佳,运用2x2m的株行距或运用1.6x2.5m的株行距都行。

2.2施肥对树高的影响.地径与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相同,尽管有一定推动作用,可同对照相比还是没达到明显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显著推动作用。从施肥效应讲,肥效对树高生长、地径的影响在当年尚无明显差异。从第2年开始至第4年效果显著。同对照相比达到极明显或明显不同。

2.3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明显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明显比对照高。东西向冠幅生长不同尽管不是非常明显。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明显比对照高。

2.4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尚无明显差异。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明显。

2.5苗期:出苗后应少量多次,及时浇水,确保苗床湿润,并关注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开展。为了控制立枯和日灼病,在苗床上方应搭前棚,确保透光度在60%-70%。

3.落叶松病害防治

落针病:病菌大部分以子囊盘或菌丝体在落地针叶上越冬,个别的在树上针叶越冬。第二年3-4月间形成子囊果发育成熟.4-5月间出现子囊孢子。潮湿或遇雨情况,子囊果吸水膨胀放射出子囊孢子,从气孔侵染,凭气流传播,潜育30-60天以上。通常侵染2年生针叶,后期能侵入当年针叶。通常无再次侵入。此病出现与树木生长状况、气象因子和林龄紧密相关,子囊孢子侵入和飞散的最佳相对湿度90%以上,日均温25℃。在子囊孢子放射期,若降雨量较大,连续阴雨,可控制孢子飞散。幼林发病率高,容易成灾,20年生以上极少发病。通常高山迎风面比背风面、高海拔较低海拔、被压木较生长旺盛木、林内立木较林缘木孤立木、林冠下部针叶较中上部针叶、郁闭度大的林分较郁闭度小的往往发病重。林地干旱,林相被破坏,病虫害严重,抚育管理不善,土壤瘠薄,常发病很重。苗木过密,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的圃地,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春夏子囊孢子散发高峰期之前喷洒45%代森铵200-3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70%敌克松500-800倍液、50%退菌特500-8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重病成林或郁闭幼林施放硫磺烟剂、621烟剂或百菌清烟剂。

4结语

落叶松在东北地区人工造林中。需求量很大。落叶松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影响到落叶松繁育的质量和速度。造林的基础是苗木,培育出优良的苗木方可确保造林的成活率,提高对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工作能够为培育良好的落叶松树种提供技术支持。以利落叶松苗木增产。

猜你喜欢
管理技术落叶松栽培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油麦菜栽培要点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神奇的落叶松提取物
自然栽培的味道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夏季苦瓜栽培
铝胁迫对2种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