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蚕房24年炼成“蚕先生”

2016-07-20 16:56
新农村 2016年8期
关键词:养蚕桑叶培育

清明一过,天气转晴,广东省阳春市岗美镇那排村高扩自然村的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然而村民李孟希却不在其中。24年前,李孟希一门心思钻进蚕房编织自己的梦想。今天,养蚕依然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不少村民也亲昵地称他为“蚕先生”。

走进高扩村,要找到这位“蚕先生”并不难。当笔者见到李孟希时.他正在蚕房里和工人们一起剪桑喂蚕。整整一上午他都在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蚕房里忙活。这里寄托了他24年的心血与梦想。

带头尝试蚕苗培育

李孟希从小就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也是村子里最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外闯荡的李孟希并不如意。几经辗转,回到家乡的李孟希又把目光投向木材生意。然而做得也不见起色。

俗话说:“女怕选错郎、男怕干错行。”或许正是这接二连三的失利,证明了李孟希一直没有选对行当。1992年,生猪市场看涨,周围的农户纷纷开始养猪。而李盂希这次却认定了养蚕才是适合自己的“行”。刚开始李孟希的养蚕规模并不大。只有几张蚕纸和一问蚕房。第二年,李孟希开始正式培育蚕苗。

“培育蚕苗比养蚕还要更讲究技术。但是当时条件有限。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李孟希在自己的蚕苗养殖路上格外用心,也格外努力。每天早晨3点便起床喂蚕,忙忙碌碌一天要到晚上9点才能人睡。面对艰苦的条件.起初家里人都觉得李孟希不会坚持太久,没想到他这一坚持就是24年。

摸着石头艰难过河

没有人指导,李孟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李孟希的蚕房里,笔者听到了许多关于蚕苗培育的技术。不仅是桑叶和喂食时间的选择,就连蚕房里的温度、湿度、卫生和通风条件都有讲究。

起初,毫无经验的李孟希天天呆在蚕房里盯着自己的蚕苗不断观察比对,慢慢摸索养蚕技术。“先用一个方法养,过几天就看效果如何。效果不好就换方法。”初尝蚕苗培育的李孟希经历了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弯路。

“失败是肯定有的,但事情已经失败了,能吸取教训就好。”说到自己所受的挫折。李孟希提及了多年以前的一次失败。喂蚕的桑树因为打理不善而滋生了野蚕。附着野蚕粪便的桑叶又被李孟希用到了自家的蚕房里,没曾想这批桑叶早已因为野蚕粪便感染了细菌。家里的70多张蚕纸在一夜问化作乌有。

李孟希从这些失败中摸爬,不曾放弃。如今,李孟希的蚕苗培育规模在阳春乃至整个阳江都首屈一指,每年平均向外销售蚕纸2000余张。年收入也达到了六位数。

希望带动农户抱团致富

养蚕初期,一次次失利并没有击垮李孟希,他反而从失败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成为了村民眼中的“蚕先生”。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登门请教这位“蚕先生”。而热心的李孟希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经验。

远在河口镇的蚕农吴华泉发现自己的蚕总比别人的瘦小,心急的吴华泉赶忙给李孟希打电话求助。得知消息。李孟希二话不说立马赶往20多公里外的河口镇。经验丰富的李孟希一眼便瞧出了吴华泉蚕房里的问题:卫生太差,没有通风窗口。“那次真是多亏了他,不然我肯定要赔。”时至今日,吴华泉依然感激李孟希的帮助。

除了在外帮助别的蚕农。李孟希对在自家蚕房里的工人也格外优待。“现在一天的工钱是150元。比我之前去珠三角打工的工资还要高。”在蚕房里做工的村民黄小美表示自己已经不再愿意外出打工了。

“声誉桑园传处处,村民致富乐悠悠。”这是李孟希自己作的两句诗,也是他养蚕梦想的一个缩影,个人富裕后,他还想带领周围的农民一起发展,一起过上好日子。

猜你喜欢
养蚕桑叶培育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桑叶迷宫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在养蚕中成长
Jeffery the Giant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