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体制改革视域下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路径*

2016-07-21 07:47许建礼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输出走出去战略

许建礼

(西安科技大学 期刊中心,西安 710054)



出版体制改革视域下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路径*

许建礼

(西安科技大学 期刊中心,西安 710054)

摘要:针对出版体制改革,文中分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战略所面对的宏观背景,探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现状.从政府层面、出版企业层面、学术界层面给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路径选择.

关键词:文化输出;出版体制改革;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出版业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始终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群众,依靠改革创新,增强了实力和影响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出版业经历了实现出版界拨乱反正,扭转“书荒”状况,大致从粉碎“四人帮”到1980年代初;矛盾初显,呼唤改革寻求突破,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全面推进出版改革,出版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创新体制机制,出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四个大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专门设立了中国出版基金,实施了“大中华文库”、“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和“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等“走出去”工程,中国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引人关注的是,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2012年7月30日印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强调原则上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对现有报刊编辑部实施不同改革办法;应转企改制的报刊出版单位所属的报刊编辑部,一律随隶属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该《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报刊体制改革.文中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视域下,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路径.

1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背景

实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战略,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我国文化输出的“小国”地位,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的弱势地位与此不相适应,我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的大发展,乃至文化输出的大进步,以适应我国显著提高的国际地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水平和精神状态,是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和软实力的核心[2].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三大任务: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这也为当下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输出国外,增强文化实力,使世界各种文明成果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人类进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有更多机会博采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也为世界了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为我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向去”提供了广泛空间.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都提出了积极实施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这为出版业向新的阶段迈进明确了主攻方向,作出了制度安排,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尤其是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是首次就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出台的专门文件,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进行了全方位布局,并就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该意见是我国打造新闻出版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举措,将对今后一段时期优化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结构布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92年10月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后,中国版权贸易开始蓬勃兴起,成为全球出版的一个重要市场,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版权的输出.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之下,作为中国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应当有所作为,为积极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现状

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其意识形态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更有必要明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定性”[3].由于自然科学、技术、医学、农学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出版较少受到中西文化、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在现有的中国版权输出中占较大比重.“因科技图书较社会、人文类图书更少涉及意识形态,所以其版权在国内外的流动更为自由”[4].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与西方国家出版所坚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存在冲突,而在中国版权贸易输出中显得有些单薄.

表1是2005-2010年我国版权输出情况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版权局网站.由表1可知,自2005-2010年我国版权输出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只有2008年较前一年度略有下降,但是整个版权输出总量与我国的出版情况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相称;图书版权输出贸易在所有版权输出贸易占有巨大比例,其他出版物的版权输出种类和占比较小.“2007年中国共引进和输出版权13 694种,其中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就高达12 826种,占了总数的93.66%”[5].在整个版权输出总量较小的情况,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的输出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就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图书版权输出贸易在所有版权输出贸易占有巨大比例,其他出版物的版权输出种类和占比比较小,因此,分析图书版权输出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情况,并以此代替整个出版行业中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005-2010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出口情况见表2,数据来源于国家版权局网站.由表2可知,2005-2010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出口种类的趋势先上升,然后大幅度下降,最后逐渐上升;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趋势都是先上升,再大幅度下降,再上升,后下降,最后又上升,呈现“N”形状.由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可知,我国图书出口主要分为六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技术类,少儿读物类和综合类;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出口种类、数量和金额的占比始终维持在20%左右.

表3是2005-2010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版权局网站.由表3可知,2005-2010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种类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和提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图书版权贸易中的引进多于输出的“逆差”现象比较突出.“中国图书对外贸易逆差的现象一方面印证了我国图书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我们的文化综合国力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准,对全球化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这个事实”[6].由表3可知,我国2005-2010年图书版权输出地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和韩国.这说明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地集中度比较高,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的中国对周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的吸引力[7].这也说明了,自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以来,在政府、出版单位等共同努力下,我国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世界图书市场所占份额来看,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种类、数量和金额还比较小.在这一整个图书出版输出现状之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状况如何?答案当然是不容乐观.因此,不仅整个图书出版输出,而且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表1 2005-2010年全国版权输出情况统计汇总表(种类)

表2 2005-2010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出口情况

表3 2005-2010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种类)

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路径选择

由于我国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方面存在不足,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笔者以下将分三个层面阐述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路径,但是“走出去”是政府、出版企业、学术界共同的使命,下文论及的有些路径不是政府或者出版企业独自的任务,而是上述两者或三者的任务,笔者只是为了行文的便利,将其大致划分为政府层面、出版企业层面、学术界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3.1政府层面

当前的出版体制改革,尤其是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其改革价值取向是出版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独立自主的出版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科研成果.出版体制改革与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价值理念是内在契合的.我国政府将继续采用政府主导的推进模式,实现出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塑造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推进中国出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战略.在“走出去”的进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其管理职能,使用好行政管理、经济调控、法律工具等手段,积极引导出版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创新,做大做强,避免出版市场中的“小散乱”现象,不断推出有分量的高端学术成果,进入国际出版市场.

3.2出版企业层面

出版企业要做好出版人才的培养工作.出版人才队伍的现状为:“①高层次、复合型的国际化新闻出版人才短缺;②相关部门对新闻出版人才体制改革步伐不快,胆子还不够大;③分配制度上的改革不到位,使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8].为此,加快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既可以学习其他行业,面向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员;又可以将具有潜质的新闻出版人才派往相关业务领先于世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深造.

出版企业要根据出版物所在地的风俗习惯、读者需求、学术出版等实际情况,做好选题策划、稿件遴选、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复制发行工作.国内英文版学术期刊与输出国外的哲学社会科学英文出版具有一定相似性.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学术期刊英文版语言质量控制咨询”的结果显示,我国学术期刊英文版语言与编校质量堪忧.“160种英文版学术期刊的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仅48种合格、112种不合格”[9].

出版企业选择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地.一是可以考虑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华人的同根同源性,向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集中聚居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输出;同时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汉语成果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成果直接将向周边国家中具有民族共性的地区推行,如新疆-中亚、内蒙古-蒙古、东北-朝鲜、俄罗斯、韩国等.“我国同15个国家接壤,55个少数民族中有31个少数民族为跨境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言是跨境民族的母语.由于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相近,民族出版‘走出去’可以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10].二是可以利用好港澳台地区的优势[11].这些地区属于中国,同时他们在某种文化背景下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接近,故而要利用这些优势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输出.

3.3学术界和学者层面

由于国际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比较多地是以英语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国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向国外输出学术成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我们母语的限制.在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建立一批翻译中心,多方位译介国内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12].学术界利用好信息技术,整合有关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资料,创办有关网站,并且能够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供选择,供国外相关研究者或者汉学家(汉学学者)参考.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家向同行发表研究成果、得到评论和承认的活动,也是人类知识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现在中外学者之间通过派遣访问学者、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尤其是那些中外学者共同关心的学术领域,如敦煌学、马克思主义研究[13]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可以借助这些途径推介有关优秀的学术成果,进而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现在国内国际教育机构比较多,国外留学生在此接受相关教育,进而接受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或者其他国家,很大可能还会关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4结 语

在分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战略所面对的宏观有利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的现状,最后给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路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邓正来.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C]//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423.

DENG Zhenglai.The “Go Out” Strategy of China’s Social Scie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C]// Shangha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s.Corpus of the Sixth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Circles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of 2008(The Annual Theme Roll),Shanghai:Shangha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s,2008:423.(in Chinese)

[2]陈俊乾.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走出去”机遇问题及策略[J].中国出版,2010(16):59.

CHEN Junqian.The Current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y of the “Going Out” of China’s Publications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10(16):59.(in Chinese)

[3]申振东.实施“走出去”战略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

SHEN Zhendong.Implementing “Go Out” Policy,Develop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4(3):1.(in Chinese)

[4]曹晋,韩绍伟.全球化语境中的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分析[J].中国出版,2008(6):31.

CAO Jing,HAN Shaowei.Analysis of the Copyright Trad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ooks on the Premise of Globalization[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8(6):31.(in Chinese)

[5]徐徐,朱允卫.中美图书版权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出版,2009(7):43.

XU Xu,ZHU Yunwei.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ino-US Copyright Trade[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9(7):43.(in Chinese)

[6]洪九来,陈红进.简论中国出版业在图书“走出去”战略中的目标取向[J].中国出版,2008(3):24.

HONG Jiulai,CHEN Hongjin.A Brief Analysis of the Object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Go Out” Policy [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8(3):24.(in Chinese)

[7]张洪波.立体化多样化趋势呈现——2010年中国出版“走出去”分析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8-31(5).

ZHANG Hongbo.The Tri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Trend-Report on the “Going Out” of China’s Publications in 2010[N].China Press and Publication,2011-08-31(5).(in Chinese)

[8]周正悦.“走出去”,加快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J].中国出版,2007(3):24.(in Chinese)

ZHOU Zhengyue.Going Out,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Team in Press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7(3):24.

(in Chinese)

[9]陆建平.英文版学术期刊语言和编校质量状况与错失分析[J].中国出版,2009(6):6.

LU Jianping.Analysis of the Quality and Mistakes of the Language and Redaction of English Edi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9(6):6.(in Chinese)

[10]曾晓武.民族出版“走出去”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09(6):30.

ZENG Xiaowu.Reflections on the Going Out of National Publication [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9(6):30.(in Chinese)

[11]佚名.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发言摘编[N].光明日报,2012-04-17(14).

Anonymity.Promoting the “Going Out” Strategy of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Conference on "Going Out" of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Higher Institutions[N].Guangming Daily,2012(6):19.(in Chinese)

[12]施建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加强国际文化和学术的沟通与交流[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6):19.

SHI Jianjun.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Academic Exchange:Globalization Strategy of China’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Beijing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Edition),2012(6):19.

(in Chinese)

[13]佚名.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N].中国教育报,2012-06-01(8).

Anonymity.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Sixth Plenary Session,Promoting the “Going Out”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of Higher Education[N].Chinese Education,2012-06-01(8).(in Chinese)

(责任编辑、校对张立新)

“Go Out” Policy of the Publication on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Publishing System Reform

XU Jianli

(Journal Center,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cro background and the co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Go Out” Policy of the publication 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And then alternative paths are provided for implementing the “Go Out” Policy of the Publication 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on the levels of government,publishing enterpris,and academia.

Key words:cultural input;reform of publishing system;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go out” policy

DOI:10.16185/j.jxatu.edu.cn.2016.05.013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资助:2013年度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2013SY07)

作者简介:许建礼(1963-),男,西安科技大学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工作.E-mail:443480747@qq.com.

文献标志码:中图号:G23A

文章编号:1673-9965(2016)05-0419-06

猜你喜欢
文化输出走出去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高职学生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
“握拳而立”
张靓颖玩音乐没想着“文化输出”
日本动漫《犬夜叉》的编制与发行启示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