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视阈内隐性知识的传递

2016-07-22 03:19闻心洁沈艳红WenXinjieShenYanhong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隐性知识内化

文/闻心洁 沈艳红 Wen Xin-jie Shen Yan-hong



馆室业务·ARCHIVES MANAGEMENT

档案视阈内隐性知识的传递

文/闻心洁 沈艳红 Wen Xin-jie Shen Yan-hong

摘要:隐性知识的价值在转移中实现。现有的SECI是针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转移模型,而档案领域内的隐性知识的转移模式有其自身的特质:内化是转移机制的核心。其动态内化模式表明:隐性知识在内化过程中性质、结构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后续研究可以拓宽隐性知识转移机制支持系统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 知识转移; SECI模型; 内化

一、档案隐性知识的特质

(一)隐性知识

英国物理化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体形式,占知识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并认为“难以言传”是它的特质。[1](p78-89)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知识资本是核心能力的源泉。他还指出企业管理机构的出现已将知识从原来的社会装饰品和奢侈品转为可用于任何经济活动的真实资本。[2](p12)要在档案领域内收获隐性知识的价值,首先要透彻了解在这个领域内隐性知识的特质。

(二)档案隐性知识的特质

1. 隐性知识涉及专业分布广泛

档案的最新定义是:“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3](p6)社会实践活动遍及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角落。以口述档案为例:口述档案的收集(田间采访)要与人打交道,采访过程即是“口述历史档案对社会记忆的建构可以看作是访谈主体双方互动的过程。”[4]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心理学,文学编辑和媒体编辑。

2. 隐性知识涉及专业程度艰深

以手工揭裱字画,如揭底的时机,拿捏的力度,所用的水温,裱糊的粘度,无一不是需要长期实践的隐性知识。个人必须依靠反复实践,才能完成认知。

3. 隐性知识的认知主体异质化突出

以江南大学档案馆为例,13个编制,12个专业。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这些都表明隐性知识的认知主体——拥有者异质化明显。已有研究表明科研团队成员异质性越大,他们的隐性知识共享的意向也就越弱。[5]在某种程度上,各自知识结构的异化程度也牵制对隐性知识的表出与内化的程度。

二、知识转移机制模型在档案视阈内的局限

(一)知识转移机制模型本源

知识转移机制模型的创造者野中郁次郎于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商管硕士与博士学位。

他在1 9 9 5年与同事竹内弘高(H i r o t a k a Takeuchi)出版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从柏拉图(Crater plato)、笛卡尔(Rene Descartes)、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融入日本企业的实务经验,建构一套系统性的知识管理理论,后来经过发展成为SECI模型。SECI模型是基于企业的实务经验,针对性和特殊性较强,是典型的企业模式。如果在其它领域也奉为“圭皋”,其“通用性”会稍显不足,这也是其它领域在其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并修正SECI模型的原因,目的是为了增强其在各领域的实用性。

(二)知识转移机制模型运行轨迹——三维动态转移

野中郁次郎将知识分为隐性与显性两类,它们可以互相转化。知识创造过程包含了转化的过程:分共同化(Socialization)——表出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的螺旋上升过程。并界定:共同化过程通过共享体验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共有技能等隐性知识;表出化过程将隐性知识表述为形式概念,它采用隐喻、类比、模型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结合化过程利用文件、会议、电话、计算机通信等媒介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体系;内化过程通过干中学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6](p63-144)知识的转移是在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国家层面都存在,因此也可以说是一个三维动态的转移模式。学者卢胜军在《组织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通用模式研究——GEp模式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图式1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三)档案知识转移机制的特色

转移机制模型脱胎于企业知识管理,放在新产品研制的维度上建构模型,有其与生俱来的商务模式烙印。这与档案工作的情况是不同的:

首先, 在知识转移的横向方面,产品研发团队的组建初始条件已把成员的异质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档案科研项目组建起来的团队,从客观情况来看,由于专业背景跨度大,隐性知识的习得更有赖于自身的内省与领悟。

其次,转移的隐性知识内部比重分配不同。正常情况下,知识转悠牵扯的主要是知识类和技能类的知识。而档案知识转移及创新的结果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产物,经济利润化的色彩少些,触及关系能力的隐性知识的范围相对小些。

最后,在实际档案工作中,知识转移的层面大多在二维平面内即单位内部,普通工作者牵涉三维层次的交流与共享机会不太多。

(四)知识转移机制模型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局限性, SECI模型以商品获利为目的,讲求速度。但在注重各层次形式上的交流外,也应当注意到,共同化、表出化、结合化、内化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各自割裂的阶段,实质上,内化贯穿整个知识转移阶段。在共同化阶段,不可能只有交流共享,而没有思考。每个人的先验知识各不相同,先验知识和吸收能力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7]。个体差异也会影响知识转移的程度,即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流畅程度被以及习得的程度。

综上所述,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忽略了内化是SECI模型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和动能,不是组成部分,而是贯穿这个过程的精髓,这在档案领域尤为突出;并且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自身性质和结构的变化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档案隐性知识的内化动态模式

内化是个体把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交互作用得来的知识融入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8](p431)在了解知识转移的模式的轨迹后,应当把目光落到构架内部的本质——驱动整个机制运转的动能及其相关的因素,并在动态中观察其变化。

▲图1 档案隐性知识动态内化模式

为了清晰阐述动态模式,启用知识源(source)、知识受体(recipient)及转移情境(context)这三个相关概念,其中转移情境包括相关情境及活动情境,相关情境方面包括组织距离、物理距离、知识距离、标准距离,活动情境方面主要指转移活动的形式。[9]

图1是循环开放的流程示意图。隐性知识在认知主体间传递,总量和形式都在不断变化。知识源和知识受体是频繁相互转换的。整个流程是外部环境和认知主体的知识结构共同参与的过程。内化分为三个部分:阴影上端为输出、阴影部分为领悟、阴影下方为产出。

(一)输出

输出的质量直接影响内化。技术手段和语言媒介(易于理解的隐喻)的运用在于降低隐性知识传递的难度。被降解难度后的隐性知识性质发生变化,形成三部分:显性知识,外显化的隐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后两者性质皆为隐性知识。

(二)领悟

这是内化最核心的步骤,它导致转移的隐性知识的结构发生变化:认知转化和认知流程结束(未成功习得)。

(三)产出

转移的档案隐性知识最终在这部分内容发生变化:在传递过程中流失了一部分(未能成功转化即被受众习得),一部分融合了自身的先验知识及内化过程中的得到的其它知识,产生了新的档案隐性知识——不同与传递初始端的隐性知识。

四、结语

知识的转移机制离不开内化。档案隐性知识动态内化模式表明了在内化过程中其性质、内容和组成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而内化的质量直接影响隐性知识转化的完成率,因此,后续研究当专注导致内化流程中断的内外因素。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及支持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SJD870011)

(责任编辑:李淑芳)

参考文献:

[1]M. Michael polanyi, 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1966.

[2][美]彼得·德鲁克著,王伯言, 沈国华译.组织的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玉龙 谢兰玉. 口述历史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互构机制探论[J].档案学研究,2014,(1).

[5]李志宏,朱桃,赖文娣.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4).

[6][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李萌,高飞译.创造知识的企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7]于双, 陈智高.个体层面先验知识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

[8][美]Robert J.Sternberg.杨炳钧,陈燕,邹枝玲译.认知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9]Cummings J. L.,Teng B. S.,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Vol.20(1-2), no.39-68(June 2003).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031-03

作者简介:

闻心洁(1973—),女,上海人,江南大学档案馆讲师,硕士。

沈艳红(1974—),女,江苏常熟人,江南大学图书馆研究员,硕士。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Archival Domain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隐性知识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