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课堂:指向核心知识教学

2016-07-22 07:45李步良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核心知识数学教学

□李步良



学导课堂:指向核心知识教学

□李步良

【摘要】聚焦核心知识的数学,应通过把“导”隐于“学”中,构筑一种“以学定教”“为学而教”自主简明的课堂教学范式。学导课堂让教学回归朴素,把学习的挑战和快乐还给学生。预、展、评、练是其课堂实施的4个要素,有效预学,瞄准核心目标;板块展示,围绕核心思想;评价引领,紧扣核心联系;练习提升,注重核心应用。

【关键词】学导课堂;核心知识;数学教学

核心知识,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聚焦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思路,应通过把“导”隐于“学”中,构筑一种“以学定教”“为学而教”自主简明的课堂教学范式。学导课堂倡导让教学回归朴素,把学习的挑战和快乐还给学生。预、展、评、练是其课堂实施的4个要素,即让学生课前预学,课上学生对预学成果或课内研究进行展示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引领,练习提升注重应用。

一、有效预学——瞄准核心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任务相结合,以探索、解决问题来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导课堂注重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进入课堂时是无准备的,即使有,也只是肤浅的文本阅读,不能称之为学习准备。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数学知识固有的、内在的严密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它在传承中必然是旧知识孕育着新知识,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续。数学学科的特性,有利于开展课前预学,让学生以有准备的状态参与学习,进而实施高起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将要独自面对问题,教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教。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预学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6÷2=12÷4=24÷8=

240÷80=4800÷160=

2.观察上面的一组算式,你发现除法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3.你的猜想正确吗?请尝试着进行验证。

4.如果猜想成立,请给你的发现取个名字。

“商不变的性质”是除法简便计算的依据,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属于核心知识。设计预学作业时,教者将目光瞄准教学的核心目标,先让学生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隐藏的秘密,进而进行初步的数学猜想和尝试验证。学生在预学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基本的归纳和表述,这为他们在课堂上的自信展示和深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预学是否有效,预学作业的设计是关键。预学作业要依据核心知识、针对教学核心目标进行设计。首先要深入地解读教材,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找准设计预学作业的切入点;其次要围绕核心目标,依据学生实际,设计精当的预学作业,让学生的自主预学更具指向性和实效性。

二、板块展示——围绕核心思想

板块展示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课前预学或课内研究的成果,通过展示实现个体学习资源公众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交流自主学习获得的方法或结论;对别人的学习情况进行理性的评判和借鉴;进一步思考、解决预学和展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获得新的学习认知。教师则主要倾听学生对预学成果的交流,围绕核心知识再度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基本方法、基本问题4个方面,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从数学整体上看,核心知识教学关键要围绕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从3个维度加以分析和把握:第一,核心知识表现为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数与代数领域的集合与对应、函数与方程思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数形结合思想;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数据分析方法、随机思想。第二,核心知识表现为对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常用思想。如,分类与比较,猜想与验证。第三,核心知识表现为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直接作用、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法。如,逐步逼近和枚举。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基于预学作业展示预学成果,汇报自己研究的心得。

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是怎样推导的?(教师出示预学作业)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预学成果?

生1:沿一条线剪开,(下面有同学马上追问:沿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线剪开)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学生向全班展示图例),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把这个直角三角形移过去,和梯形拼在一起,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本小组的另一位同学)我接着再来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

师:有问题要问吗?“刁难刁难”他们。(众生笑)

生3:为什么用底乘高呢?

生2:大家请看,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之后就变成了长方形,这就说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这里的长……(学生略一停顿,发现表述不完整,马上补充)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4:我们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这条高剪开的(出示纸片学具),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再平移,拼成长方形。我们得到的计算方法也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教师再请几位学生结合所画的图或纸片进行推导过程说明,学生们展示的方法基本相似。)

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有多少种方法呢?

生5:有无数种方法。(教师追问,为什么?)因为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生6: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才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呢?不沿高剪开不行吗?

生7:我们试过了,如果斜着剪,不管怎样剪,都不会变成长方形。大家看,因为(手拿一个平行四边形,边比画边说)无论怎样剪都没有出现直角。

生8:因为沿着高剪开,才可以得到直角。

生9:我也同意。有了四个直角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我还想问问同学们,在剪拼的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l0:形状变了。

生11: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补充):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像这样的变形数学上叫作等积变形。

生11: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状变了,面积不变,这就是等积变形。

生12: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生13: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求了,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比较方便。(手指黑板上的图形)转化之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案例中的板块展示部分,学生展示预学成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展示围绕数学思想方法展开,“转化”这条线贯穿其中。静思之下,其间也包含了“变与不变”的比较意味,从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整个过程中,变化的是图形的形状,不变的是图形的面积,这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学习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道:“学生在学校时所学的数学知识,通常在出校门之后几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这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比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具有普通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思想方法的挖掘、提炼和研究,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主线,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积淀学生素质的过程。

三、评价引领——紧扣核心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自身主动建构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情境下给予学生智慧的引领和帮助。

学导课堂中的评价引领是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通过激励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通过学生的相互评、补充评、质疑评、解释评、延伸评等方式,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能客观地认识同伴的思维价值、敏锐地发现同伴学习中的问题、自主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并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假设策略”这一内容时,教师对学生预学成果展示进行了评价和引领。

师:刚才,几位同学展示预学作业1和预学作业2,同学们的思路非常清晰,无论是画图、还是列方程、用算术方法,其实都运用了假设的策略。针对这两道预学作业,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可以将两道题目联系起来看。

生1:两道题目都用到了假设的策略,我想问一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她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对啊,这两道题在解答时有何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比较比较,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相互说一说。(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师: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思考和发现?

生2:预习作业1中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倍数关系,预习作业2是相差的关系。

师:他真厉害,说的简洁、到位。(学生鼓掌)预习作业1依据的是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预习作业2依据的是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3:预习作业1是倍数的关系,他们的总量是没有发生变化的。而预习作业2在假设的过程中总量是发生变化的。

师:你发现了预习作业1总量不变(板书:不变)而预习作业2总量变化了。(板书:变化)现在老师要追问一下,为什么预习作业1总量不变?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生4:因为预习作业1中单个小杯与大杯的容量是倍数关系,所以他们可以直接假设换掉。

师:倍数关系是1个换几个或者几个换1个,果汁的总量没有变化。预习作业2呢?

生5:预习作业2是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并不是倍数关系,把1个大杯假设成小杯,杯子里的容量就看少了,而1个小杯假设成1个大杯,杯子里的容量就看多了,所以果汁的总量就发生了变化。

师:××同学他不单知道了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还知道了为什么变了。学习就应如此,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6:我还发现假设前后杯子的个数有了变化。大家看,预习作业1中可以把1个大杯假设3个小杯或者把3个小杯假设成1个大杯,所以他们杯子数量发生了变化。(教师板书:变化)

师:对呀,1个大杯换成几个小杯或几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难道不变吗?肯定要变啦!

生7:我还没有说完。(众生笑)预习作业2中是1个大杯假设成1个小杯或者1个小杯假设成1个大杯,1个换1个,杯子的总个数不变。(学生自发为他鼓掌)

师:大家为他鼓掌说明他说得特别棒,真好!我们请他发言的关键词写下来。(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

小杯(个)  大杯(个)6 1总量 (毫升)720倍数关系6+3  变化2+1相差关系720不变720 6+1  不变1+6 720-20变化720+120

师:(教师指着完善后的板书)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就是数学的规律和魅力之所在啊!

假设过程中的不变量思想以及相应的等量关系,是假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也是这一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本质,因此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假设策略的比较尤为重要。教师在评价引领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联系比较两道预学作业的异同,使学生进一步厘清了“为什么要假设?假设之后数量关系各有什么变化?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表述这些问题,一方面促使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确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归纳的同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提升。

应该说,评价引领有评点、评比、评价、质疑、讨论之义。对学习展示的评价效度,体现在学生有没有学会对学习成果或研究过程进行修正,形成新的思路,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展评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对某个问题引发出争论,继而形成积极思辨、争相表达的课堂氛围。

四、练习提升——注重核心应用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数学课堂练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数学课堂练习更具针对性,为建构富有实效的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导课堂的练习提升板块,教师让学生分层次、有台阶地进行自我提升,呈现学生编制的习题,学生解决同伴编制的习题,在练习中提取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练习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系统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环节,教师分层次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编制和收集的习题。

第一层次:辩一辩,谁的计算方法是对的。

学生判断三人的算法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算法错在何处,从而进一步地明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加减,竖式计算时要将数位对齐相加减。

第二层次:比一比,谁是“神算子”。

2.9+10.8=12.4-3.89=

学生通过计算深化对小学加减法算理、算法的理解。第三层次:解决问题现实问题。

想一想:这位同学能摘到帽子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不但考察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而且要考虑生活实际。

在练习时,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说明理由。学生们的结论开始也是不一致的。

生1:我认为这位同学摘不到这顶帽子,因为图上告诉我们他身高是1.3米,凳子高0.4米,人站在凳子上,高度一共才1.7米,衣架1.8米,所以够不到。

生2:我也同意他的分析。

生3:这种想法初看上去是对的,但细想一下,其实是不对的。

师:何出此言呢?

生3:从计算看,1.7确实小于1.8,但题目问的是能不能摘到帽子。而我们摘帽子时手是可以举起来,手臂也有一定的长度,所以我觉得应该能摘到。

(有些学生把手举起来,模拟摘帽子的动作,略作思考,纷纷点头同意。)

生4:我再补充一个细节,不但手臂的长度能算上一部分,我们的脚还可以踮一点起来,相差0.1米,也就是1分米,也不算长,肯定能摘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单单看数据,还应该考虑生活的实际情况。

学导课堂练习提升板块的习题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书本上的典型习题,由学生自主练习,交流汇报;二是学生有代表性的自编习题,由学生当老师,尝试讲解;三是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的习题,由学生集体练习,深化提高。

练习呈现的顺序由教师设计,而题目源自学生的收集与编制。通过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要点。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与核心知识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围绕核心应用展开,学生练得主动,富有实效,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综上所述,审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其实就是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探讨。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为学而教,让学生自主、自信、自由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指向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应该是一种方向!

参考文献:

[1]贲友林.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三点思考[J].江苏教育.2011 (1).

[2]周卫东.核心知识教学:一种新的课堂意蕴[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2).

[3]刘正松.让核心知识自然生长[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6).

[4]王玉琴.解析核心促进数学理解[J].数学教学通讯.2013(34).

[5]李步良.展示交流评价引领[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2).

(组稿:朱宇编辑:胡璐)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智慧理答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11/02/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40-04

作者简介:李步良,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宝应县实验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儿童数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核心知识数学教学
基于“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文章本质,让语文教学明晰起来
慷慨事实 紧扣核心 谨慎结论
基于核心知识自主建构的化学复习课型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