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

2016-07-23 09:20魏茂颖
中国动物保健 2016年4期
关键词:虫卵病牛线虫

魏茂颖

1泰勒虫病

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寄生在牛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牛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贫血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本病由残缘璃眼蜱传播,主要在舍饲条件下发生。多发于1~3岁的牛,患过本病的牛可获得2.5年的免疫力。

环形泰勒虫病发病后多呈急性经过。潜伏期14~20d。初期高热稽留,精神沉郁;体表淋巴结肿大,出现增生性结节,触摸疼痛;食欲废绝,可视黏膜、肛门周围、尾根等皮薄处有出血斑;贫血;奶牛产奶量下降。剖检,全身皮下、肌间、黏膜和浆膜上均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皱胃黏膜肿胀,有许多坏死性溃疡病灶;脾肿大,脾髓质软,呈黑色泥糊状;肾脏肿大、质软;肝脏肿大,质脆。对症治疗,可用黄色素注射液和血虫净(贝尼尔)交替用药,也可用磷酸伯氨喹啉(PMQ),0.75~1.5mg/(kg.bw),口服1次/d,连用3d。

残缘璃眼蜱在圈舍内的土地上产卵,因此,可于每年的3-4月份和9-11月份用水泥等将圈舍内离地面1m高范围内的缝隙堵死,将蜱闷死在洞穴内。蜱虫滋生和活动季节尽量不要放牧。

2牛球虫病

寄生于牛体的球虫有14种之多,其中致病力最强且最常见的是邱氏艾美耳球虫。牛球虫入侵小肠下段和整个大肠的上皮细胞。发育过程由子孢子、裂殖子、配子、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经过孢子生殖阶段之后,形成感染性卵囊。牛吞食了感染性卵囊而发病,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易死亡。成年带虫牛及临床治愈的牛不断排出卵囊。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特别强,在土壤中可一直存活半年以上。放牧在潮湿、多沼泽的牧场时最易发病,潮湿有利于球虫的发育。突然换料容易诱发本病。

患病犊牛一般呈急性经过。病初精神沉郁,被毛松乱,粪便稀。母牛产奶量减少。约1周后,精神更加沉郁,喜躺卧。前胃迟缓,排带血的稀便,其中混有纤维性薄膜,有恶臭。后期,粪便呈黑色,几乎全为血液,衰弱、死亡。慢性型的病牛一般在发病后3~5d逐渐好转,持续腹泻和贫血,病程数月,也可能因高度贫血和消瘦而死亡。

剖检可见尸体消瘦,贫血;肛门敞开,外翻,后肢和肛门周围为血粪污染。直肠黏膜肥厚,出血;淋巴滤胞肿大突出,有白色和灰色的小病灶,直径约4-15mm的溃疡。直肠内容物呈褐色,带恶臭,有纤维性薄膜和黏膜碎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发炎。

药物治疗可用氨丙啉25mg/(kg·bw)口服1次/d,连用5d;莫能菌素或盐霉素,按20~30 mg/(kg·bw)饲料添加混饲。

换料时要逐步过渡。也可用药物进行预防,氨丙啉,按5mg,(kg·bw)混入饲料,连用21 d;莫能菌素,按1mg/(kg·bw)混入饲料,连用33d。

3胃肠线虫病

胃肠线虫病是牛的多发性寄生虫病,在皱胃及肠道内,经常见到的有血矛线虫、仰口属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属线虫四种线虫寄生,血矛线虫寄生于宿主的皱胃及小肠,仰口属线虫寄生于牛的小肠,食道口线虫寄生于大肠,有时也见于小肠末端和盲肠肠壁与肠腔,毛首属线虫寄生于牛的大肠(盲肠)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炎、消化机能障碍,患病牛消瘦、贫血,严重者可造成畜群的大批死亡。

牛的各种消化道线虫均系土源性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参加,牛感染是由于吞食了被虫卵所污染的饲草、饲料及饮水所致,幼虫在外界的发育难以控制,从而造成了几乎所有反刍动物不同程度感染发病的状况。上述各种线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绝大部分种类线虫的虫卵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经过两次蜕化后发育成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第三期幼虫,被牛吞食后在消化道里经半个月发育成为幼虫,被幼虫污染的土壤和牧草是传染源,在春秋季节感染。

牛感染各种消化道线虫后,主要症状表现为消化紊乱、胃肠道发炎、腹泻、消瘦、眼结膜苍白、贫血。严重病例下颌间隙水肿,犊牛发育受阻。少数病例体温升高,呼吸、脉搏频数,心音减弱,最终可因极度衰竭发生死亡。

剖检可见皱胃黏膜水肿,小肠和盲肠有卡他性炎症,大肠可见到黄色小点状的结节或化脓性结节以及肠壁上遗留下来的一些瘢痕性斑点,大网膜、肠系膜胶样浸溶,胸、腹腔有淡黄色渗出液,尸体消瘦、贫血。

实验室检查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虫卵检查,镜检时各种线虫虫卵一般不做分类计数,当虫卵总数达到每克粪便中含300~600个时,即可诊断。

治疗本病,可用噻苯咪唑,50~100mg/(kg·bw),口服,1次/d,连用3 d。对驱除上述线虫有特效;也可用左旋咪唑,8 mg/(kg·bw),首次用药后再用药1次,本药也可注射,肌内或皮下注射,7.5 mg/(kg·bw)。

在胃肠线虫易感地区,每年春季放牧前和秋季收牧后分别进行1次定期驱除虫卵。可用左旋咪唑肌内或皮下注射较方便。平时注意粪便堆积发酵处理,以杀死虫卵及幼虫。保持牧场、圈舍等处环境与饮水清洁。

4皮蝇蛆病

病原体为牛皮蝇及蚊皮蝇两种蝇的幼虫(蛆),两种蝇很相似,长13~15mm,体表密生绒毛,呈黄绿色至深棕色,近似蜜蜂。雄蝇交配后死亡,雌蝇侵袭牛体,将卵产于牛的皮薄处(如四肢、股内侧、腹两侧)的被毛上,产卵后雌蝇死亡,虫卵经4~7d孵出第一期幼虫,并沿着毛孔钻入皮内。第二期幼虫,牛皮蝇幼虫直接向背部移行;蚊皮蝇幼虫移行到体内深部组织,然后顺着膈肌向背部移行。此时,两种蝇的第三期幼虫(蛆)寄生于背部皮下,形成瘤状凸起。然后经凸起的小孔钻出,落地变成蛹,蛹再羽化为蝇。

正常年份,蚊皮蝇出现于4-6月份,牛皮蝇出现于6-8月份,在晴朗无风的白天侵袭牛体,并在牛毛上产卵。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牧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其感染率甚高,感染强度最高达到200条/头。

雌蝇飞翔产卵时,引起牛只惊恐、喷鼻、踢蹴,甚至狂奔,常引起流产和外伤,影响采食。蚴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痒痛;在深部组织移行时,造成组织损伤;当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皮肤穿孔、疼痛、肿胀、流出血液或脓汁、病牛消瘦、贫血。当幼虫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时,引起神经紊乱。由于幼虫能分泌毒素,可致血管壁损伤,出现呼吸急促,产奶量下降。

剖检时,病初在病牛的背部皮肤上,可以摸到圆形的硬结,继后可出现肿瘤样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小孔周围堆积着干涸的脓痂,孔内通结缔组织囊,其中有一条幼虫。

发现牛背上刚刚出现尚未穿孔的硬结时,涂擦2%敌百虫溶液,20d涂1次。对皮肤已经穿孔的幼虫,可用针刺死,或用手挤出后踩死,伤口涂碘酊。用皮蝇磷,一次内服量100 mg/(kg·bw)或每日内服15~25mg/(kg·bw),连用6~7d,能有效杀死各期牛皮蝇蚴。

奶牛应禁止使用,肉牛屠宰上市前10d应停药;伊维菌素(害获灭)0.2 mg/(kg·bw)/次,皮下注射,1次/7d,连用2次。

预防本病,可于每年5-7月份,在皮蝇活跃的地方,每隔半个月向牛体喷洒1次0.5%敌百虫溶液,防止皮蝇产卵,对牛舍、运动场定期用除虫菊酯喷雾灭蝇。11-12月份,臀部肌肉注射倍硫磷50乳油,剂量为0.4~0.6 mL/头,次,相当于5~7mL/(kg·bw),间隔3个月后,再用药1次,对一、二期幼虫杀虫率达100%,可防止幼虫第三期成熟,达到预防的目的。

5螨病

螨病又称疥癣病、赖皮病,是一种牛的皮肤寄生虫病。病原是螨虫,主要有两种。穿孔疥虫(疥螨)在表皮深层钻洞,以角质层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在洞内发育和繁殖;吸吮疥虫(痒螨),寄生于皮肤表面繁殖,吸取渗出液为食。

螨病除主要由病牛直接接触健康牛传染外,还可通过狗、猫、鼠等污染的圈舍间接传播,在秋冬和早春,拥挤、潮湿可使螨病多发。牛体不刷拭,牛舍卫生条件差都是本病流行的诱因,潜伏期2~4周。

牛感染螨虫后可引起牛体剧痒,病牛不停地啃咬患部或在其他物体上擦摩,使局部皮肤脱毛,破伤出血,甚至感染产生炎症,同时还向周围散布病原。皮肤肥厚、结痂、失去弹性,甚至形成许多皱纹、龟裂,严重时流出恶臭分泌物。病牛长期不安,影响休息,消瘦,产奶量下降,甚至影响正常繁殖。

本病应与湿疹、秃毛癣、虱和毛虱相区别。湿疹痒觉不剧烈,且不受环境、温度影响,无传染性,皮屑内无虫体。秃毛癣患部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明显,其上覆盖的浅黄色干痂易于剥落,痒觉不明显,镜检经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的毛根或皮屑,可发现癣菌的孢子或菌丝。虱和毛虱所致的症状有时与螨病相似,但皮肤炎症、落屑及形成痂皮程度较轻,容易发现虱与虱卵,病料中找不到螨虫。

治疗螨病可选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此类药物不仅对螨病,而且对其他的节肢动物疾病和大部分线虫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剂量按0.2mg/(kg.bw),口服或皮下注射。也可用溴氢菊酯,剂量按500 mg/(kg·bw),喷淋。双甲咪,剂量按500mg/(kg·bw)涂擦。

感染病牛数量较大时,应进行集中药浴,在气候温暖的季节,用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0.05%双甲咪溶液等。

流行地区每年定期药浴,可取得预防与治疗的目的,加强检疫工作,对引进的牛隔离检查。保持牛舍卫生、干燥和通风,定期清扫和消毒。

猜你喜欢
虫卵病牛线虫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和它一起笑
家中绿植总招小飞虫,咋整?
小虫子带来的长寿启示
晚秋
啄木鸟大迷宫
根结线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修复大神”维生素C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
论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