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2016-07-25 17:56王江锋
关键词:设问思辨性语文核心素养

王江锋

摘 要:在论述文写作中,利用“疑问/问答”式对话结构,精妙设问,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内驱力:于审题时,追问内心的感受,避免平常思维,提炼独特见解;于行文时,围绕读者可能的疑问或假想敌的责难,周密分析论证;于表达时,提醒自己勿忘初衷,紧扣写作预期,使文章富有思辨性、逻辑味和表现力。

关键词:设问;语文核心素养;论述文;思辨性

论述文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最为有效的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服”为目的,深入探索社会和自然,贯穿各家的说法而精研一个道理,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人愉快地接受的文体。[1]

因此,写论述文必须考虑“说服”的对象,及“说服”的效果。对此,可充分利用“疑问/问答”式对话结构,精妙设问。所谓“疑问/问答”式设问,即“从写作主体出发,进行‘自问式的回答;或从受体出发,从受众的角度去回答,受众想知道什么,受众应该知道什么。经过这样的‘疑问回答,使文章有的放矢”[2]。最终构建犹如“最顶层的是文章中心思想,中层是支撑中心思想的几个分论点,再下层又是分别支撑这些分论点的更细观点”[3]的金字塔结构。从而使思维认识全面、论证周密、见解独特,使文章富有思辨性、逻辑味和表现力。

一、于探索中心思想前设问,自下而上谋思

论述文当见解独特,不人云亦云。当作者面对“二元乃至多元思辨”的作文题目时,难免心存疑问。对此,审题时应自下而上,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对材料归类分组,找出逻辑关系,再抽象概括出独到结论以作答。

(一)基于因果逻辑,厘清材料概念

审题时,针对自己的“疑问”,作者可通过因果分析,找到最初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索,通过多次“原因分析”,找到“终极”原因;或想象这一问题可能会产生的连锁反应;或联想到相似现象、对立问题和构成关系等,以弄清问题实质。

以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例: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对于上述题目,考生首先得对信息时代的“虚拟与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但问题是该如何“选择”?面对这一问题,考生可设问:“为何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会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现实?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有什么独特的功能?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此类似?脱离虚拟是否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如何恰当处理?”然后自己予以解答。这样,思维的视野将更加开阔,灵感的火花就不点自燃了。

(二)基于结构逻辑,加以权衡辨析

结构逻辑即把材料按某一标准分解为几个小类型,分别加以观察,再通过比较推理,发现其共同规律。在审题时,如作文材料的各部分彼此对立,则需“异中求同”,找出各部分之间的“相通点”;如各部分内涵相似,则应“同中求异”,在知悉材料共性的基础上,找到各部分之间的“可比点”。

具体而言,“异中求同”时,可为矛盾双方添加条件(主观自身条件或客观外在条件),以取得某个平衡点。如2016年浙江省某名校联盟卷作文题中有老子主张“不敢为天下先”和孙中山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对立观点,审题立意时可在各观点前添加一定的条件,以取得一个平衡点,使两者和谐统一,如“利己之事不敢为天下先,利国利民之事敢为天下先”等。

而“同中求异”时,则应在了解共性的基础上,找出彼此的可比点。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尽管大李、老王和小刘身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他们有可比点:大李的价值在于“大”,做出大贡献;老王的价值在于“老”,用时间和经验成就一手绝活;小刘的价值在于“小”,执着于自己的小追求、小幸福。在弄清“可比点”的基础上,方可真正体现作者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三)基于程度逻辑,谋求最佳立意

权衡辨析后,“按照重要性或程度,从重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105,选取最佳角度。可以考虑在正常情况下有哪些立意角度;也可以翻转思想、推陈出新,或于他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别样的美,或于细小事物中见宏大思想,或于芜杂事物中见事物真谛等。如此一来,文章自然深邃富有思辨,表达具有说服力,逻辑中彰显文采,字里行间突出理论水准。

二、于布局行文时设问,自上而下表达

论述文还当认识全面,论证周密。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那么顶层就应呈现主旨,主体展开分析论证,基座就是逻辑表述。在具体行文时,作者应当设想读者对于主旨可能会有哪些疑问,假想敌会有哪些责难,然后缜密思考,堵住思维漏洞,严谨周密表达。

(一)金字塔顶层:搭建序言结构,亮明文章主旨

主旨往往处于金字塔顶端。“为了保证文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你必须使文章回答读者头脑中已有的问题”[4]32,设法和读者“站在同一位置上”。材料是读者和作者共同的起点,作者可基于作文题目用简洁的语言先介绍读者熟悉的“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设想读者最大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自己的“答案”,以亮明自己的观点。

如2016年新昌、临海、乐清三县(市)联考作文题:

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发生后,马云没有捐款,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言辞激烈,谩骂马云的道德水平低下,与其地位身份不符,形成“逼捐”态势。

针对这一事件主要有两种看法:

其一,马云作为顶级富豪和公众人物,行为应该成为各界的表率,马云不捐实为不妥,“逼捐”有理。

其二,捐与不捐,完全是个人行为,马云有捐与不捐的权利,也有自主决定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公益的权利。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有考生用序言结构开头:“天下寥寥,苍生涂涂。众生万物,各有其道。最近网上因‘天津塘沽爆炸事件,马云没有捐款而引发热议。这场关于‘道德与权利的口舌之争,无非是一场‘道德绑架,网友切勿常德于己、圣德于人!”

考生先用富有文采的语句展示了较强的语文功底,然后通过简述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分析冲突,最后水到渠成,亮明自己的中心观点,有效激发了读者兴趣,引发了读者共鸣,令人一瞥惊艳,心中一动。

(二)金字塔主体:搭建纵向结构,全面分析问题

面对中心观点,读者往往会有“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作者可运用“疑问/回答”式纵向结构,析因解疑,有效作答。

1.多维度原因分析

在原因分析之前,可写总起句,清晰地告诉读者下文将作原因分析,然后从正面、反面、侧面进行全方位分析。

(1)正面分析,凸显观点。观点的提出必然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和功能。具体而言,背景分析可从历史文化、时代条件和所处环境三个维度展开;原因分析,可参照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四方面入手;功能分析,则可着眼对象对后续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消极作用来分析。

(2)反面分析,效果倍增。正面分析后,还可反面例证、假设论证、对立说理和驳论论证,从反面进一步补充论证,服务主旨。其中,应重点关注“驳论”方法,设问假想敌可能会提出哪些刁难,然后寻找对策,一一加以驳斥,使论证更严密。具体可先概述驳论对象,树好靶子;然后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几方面射好靶子;最后指出批驳对象的错误实质及严重危害,以证明立论观点的准确性。如以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例,为论证“保持适当距离”这一正确观点,可驳斥一味“拥抱”和“远离”虚拟现实角度的谬处。

(3)侧面分析,比较异同。经过正反分析后,还可从侧面进行比较分析。比较论证分为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侧重于通过对事物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以揭示道理;类比论证则就对象之间某些相似处进行比较。侧面分析时,要兼容并包,不走极端,肯定其他对象的部分合理之处。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在论证“保持适当距离”的这一观点时,也可适当谈谈“拥抱”的合理之处和“远离”的可取之处,使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

2.多层面措施解答

经过前面的多维分析,现象背后的根源得以揭示,就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具体可写总起句让读者知悉下文将着重分析措施,然后宏观着眼,从社会角度加以考虑;中观入手,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微观落实,从自身角度处理问题;最后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总结观点,提出期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既升华主题,又提升内容厚度。

(三)金字塔基座:搭建横向结构,周密论证问题

观点的阐明譬如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即使是一个细小的论述错误也会授人以柄,甚至影响整幢理论大厦。因此作者在细节阐述时应当充分运用归纳或演绎法,把论据找充分,把问题说透彻,使读者彻底释疑。

1.打造好关键句

基于“疑问/问答”式对话,上一层次的思想,应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所以,在横向结构中,得打造好段首句,让人一目了然。段首句应富有思想内涵,既可以是概括行为、步骤的语句,也可以是描述行为效果、目标的语句。

2.理清结构层次

写好关键句后,可运用演绎推理“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或运用归纳推理“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共性”,但两者不可同时使用,一般以归纳推理为主。在推理过程中,得理清段落层次——起始、过渡、展开和总结,重点关注过渡和总结层。对于过渡层,可用“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正是因为……才……”等语句列举多例;也可用“正是因为有……生命才……事业才……”等句子单独举例。对于总结层,则可反向假设或因果分析,使段落浑然一体,富有思辨性。

3.强化语言亮点

在横向结构中,为吸引读者,还应打造语言亮点。论述文的语言虽以“是非”句为主,但如全篇都用“是非”判断句,未免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为此,可准备几个事实证据、一两则小故事、一两位权威人士的话、一些优美诗句,使用少许描写、比喻、反问、感叹或反语等,使行文生动活泼更有说服力。

三、于对话驱动表达后设问,自一而终优化

论述文的思辨性当自开篇始,一以贯之,始终紧扣“疑问/问答”式对话结构设问,使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充分显现,同时又为读者所接受和信服。在表达时作者得不忘初衷,始终提醒自己:文章的观点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预想的表达效果是否达成等?如没有,应及时调整,加以完善,写就思辨性论述文。

总之,“疑问/问答”式对话是一种思考和写作之“道”,作者如能精妙“设问”驱动自己思考分析,可有效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写就思辨性佳作。

参考文献:

[1]王瑞华.高中论述类文体作文教学特点、误区和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6:4.

[2]胡立安.金字塔结构——应用文中的一种结构模型[D].长春理工大学,2009:13.

[3]郎瑞萍.妙用金字塔原理 科学搭建文章结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5):105.

[4][美]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M].王德忠,张珣,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设问思辨性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