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书(外二篇)

2016-08-02 11:42包淑娟
阳光 2016年8期
关键词:苞米油条食堂

故乡是等同于母亲一样的名词,当我们谈论故乡时,故乡的山水、牛羊都像亲人一样跑在外乡灵魂的前面,庄稼和树木也和别处的不同,总是挺拔和肥硕,雨水当然也温情。故乡的人也好,就连说话的声音也好听。故乡曾是辽东本溪山村最先富裕起来的村庄,家家丰衣足食。印象中的故乡于我总是英姿勃发、拔得头筹的少年,当年在全县是学习的样板,人均年收入高出周边村子许多。家乡不但土地肥沃,还有铁矿,我总认为家乡人是幸福的,可我不知道故乡也会一天天衰老。

今年春节回故乡,发现我的故乡真的老了。

村口两排各有十间没人住的房子,玻璃破碎,只有黑色的大铁门和高大的院墙依稀显示出当年的辉煌。三十几户人家只剩二十户有人住,光棍占了六七户,村里最年轻的人也有五十岁了。这样的老房子,有五十余间,穿插着坍塌在村子不同的角落,他们到了风烛残年,也许几阵风就会把它们吹跑。

走进老屋的院子,大黄狗“汪汪”叫了两声,拴着的两匹骡马“呼哧呼哧”地吃着稻草,白霜在它们的屁股上画了个圆圆的白月亮,以往那些“嘎嘎”叫的鸡鸭一只也不见。从母亲过世,六间屋子二哥和三哥两口子住着,西面两间空着,墙上挂满了白霜,屋子异常的冷清。

坐在母亲生前睡过的土炕上,二哥不停地烧火,半天屋子还是暖不过来。二哥利用做饭间隙到屋子里和我唠叨,说得多的是去年村里又死了几口人。城里打工回乡的堂侄女四十二岁得了肝癌,堂兄说姑爷不拿钱给治病,侄女死时,两家吵个不停,放了几天不出殡,尸体都有些腐烂。村里现在最怕这样的事情了,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连个抬重的人都没有。清晨,村里几个年长的老亲抬着她,都没出声,苞米地的叶子窸窸窣窣像为一个青年鸣不平,老人抽着的烟圈伴着他们的气息一锹锹埋进黄土,太阳灼烤着土地冒出的光晕晃来晃去。要说这个堂侄女我是有印象的,当年也算是最先富起来的人,九十年代进城没几年就挣了二十多万,关于她在城里的事,回乡也没少听到风言风语,没人知道她这么多年内心的煎熬,也许这就是命吧。

听说,前村在城里打工的李家小儿媳也得了癌症,四十岁死后从城里拉回来埋葬,七十多岁老实巴交的公公婆婆,挨家去求乡亲帮着处理后事。后院王老太太也死了。那个我们一回去,就穿戴整齐来见我们的老太太,从脚底说到头顶,哪件衣服是大女儿买的,哪双鞋是小女儿买的,甚至把绣花的鞋垫也掏出来,说上一通,她如数家珍地说着。常常惹得母亲不高兴,母亲总说,就像她有女儿给买别人没有似的。王老太太十个儿女也真够她显摆一阵的。可这老太太偏偏得了老年痴呆症,儿女把她送到乡里的养老院,一年的光景,老太太还是在糊涂中去了。故乡这两年不见年轻人回来,新坟倒是添了七八座。

三嫂来喊吃饭,我和她攀谈起现在的情况。她说,三哥打工的铁矿倒闭一年了,以前三哥在矿上挣现钱,三嫂种地,是有结余的,现在就指一人一亩地维持生活,钱挺紧的。上了年纪打工找不到活儿,儿子在城里打工该娶媳妇了,城里买房,每月还完房贷也就不剩几个钱。今年给孩子买房子交首付又借了五万。两仓子苞米还没卖,今年苞米的价格比去年低一毛多。说到卖苞米,三嫂又说到前院的马二嫂,马二嫂是当年村里富裕人家用一袋子苞米换来的,老人活着时家道殷实。这几年是卖了苞米,钱不等在手里攥热乎,上门要债的就来了。看来光指种地连温饱都难呢!

村里真是太静了,如不是还有几家的烟囱冒着烟,也难估计还有人在。往年这个时候三哥早已到前院堂哥家打牌耍上了,堂哥家一到过年起码要有两桌打牌的,今年没有。村里卖店起早卖菜的三轮车也没有响,每次我回家,爱串门的马二嫂一定来唠叨一阵,今年也没有来。

月光冷清清地刻着窗上的冰花,我在故乡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忽然想起鲁迅说过的一句话,“当我感到沉默时,我感到充实,我将要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故乡只剩下七分的寒彻,二分的尘土,一分炊烟了,这个给了我生命的故乡老了,这一夜我连梦也不得做,故乡却独自沉沉地睡去了,余生她塞给我的都将是无尽的乡愁。

两根油条

青春一过,剩下的时间仿佛比水蒸发得还快。面孔和身心被世俗风化抽干开始变得坚硬,我们不停地想回去,回到那不加任何修饰而真纯烂漫的青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师范时,吃饭真是大事。十八九岁的我们,国家给了最高定量——二十七斤粮食,好像有一半细粮,其余就是粗粮。我们学校租用了朝鲜族中学的校舍,离学校食堂有十几分钟的路程,那时刚恢复高考没多久,各地高校还在建设之中。我们和师专合用一个食堂。中午放学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食堂抢饭。拿了饭盒挤进长长的打饭队伍,往往打到的是粗粮或剩菜,那些细粮早已被高高大大的体育系男生和其他男生抢没了。学校偶尔蒸一次素馅儿包子,食堂里就像一场战斗开始,先是喧哗喊叫,继而排的队就成了一窝蜂,挤在前面的人也别想出来,饭盒从头顶上递过去。再后来,我们会和师专的学生吵架,有时还大打出手,把饭盒里的菜饭扬得到处都是。后来干脆大家早晨上学就把饭盒带在书包里,放学就直奔食堂。城里同学每到周末回家,就用大饭盒装上两盒酱菜之类,带给我们。那时也不知道饭量怎么那么大,一盒酱菜我们三四个女生一顿就吃光了。男同学不到月末粮票就没了,我们那时真是骨感美女,精神帅男。

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出早操回来打饭,食堂里阴暗潮湿,饭窗里一个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口罩的人,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拿两根油条,打一盒豆浆,我把钱和粮票递给她那一刹那,她抓住我的手,迅速地把我拿钱的手攥上,眼睛示意我:走。在那样整天饿得不知所以的青葱岁月,我们饿了可以用水充饥,也可以为买饭和别人大打出手,但买了饭不给钱是万万没有的事情,这一瞬间我迟疑着,后面打饭的喊着:快点儿……快点儿……她紧皱一下眉头,大眼睛逼着我后退。回到宿舍我囫囵吞枣地把两根油条吃了,生怕被同学看出破绽。那一天我心里七上八下,这人是谁?为什么不收我的钱?她会不会出事?我心神不宁。

以后几天我就到她隔壁的窗口打饭,偷偷地看着她。她像没看到我一样,忙着给长长的队伍盛饭。我按捺不住想弄个究竟。

过了两周后我又走进大眼睛女孩的窗口,我刚把手伸进去,她像找零钱一样,把几个饭票迅速地放在我手心,把我的手推出窗口,同样用眼睛示意我“快走”。

我拿着油条,像走在一条被万人检阅的狭长小道上,不敢回头看,也不敢放慢脚步,这十米长的路,我走得胆战心惊。我把她对我的好藏在心里不敢和任何人说起,每天我都盼着她能从食堂的窗口出来,我要看看她究竟是谁,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放学早,我坐在食堂通往宿舍之间的一棵杨树下。一抬头,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像弯月一样看着我。她穿着明黄小袄,梳着齐耳短发,我急忙起身,却又不知说什么好,心又“突突”跳起来。她说,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中学同学,没读几天我就退学了,妈妈有病供不起,可我一直记得你,你是咱班的班长呢。我努力寻找着中学的记忆,我们从十七个大队来到乡里仅有的一所中学读书,沟沟岔岔方圆百里汇聚在一起,那时我只顾学习,真没有她的印象。我羞愧地说,谢谢你对我的好。她微微一笑,就像山野里那平时不被人赏识的紫丁花一样,朴朴实实,两个酒窝盛着一种无以言说的甜美。她说,我最佩服学习好的人了,我没机会上学,看到你之后,我做了好几次梦,梦到咱们中学的校园。她不好意思地搓搓手。

从那次见面后我就一直没有再见到这个善良、可爱的大眼睛同学,我一连几个星期在食堂门口等着她的出现,可一直都不见。

三十多年过去了,油条已不再是稀罕物,可我喜欢在阴雨天、寒冷的冬日里,买两根油条一碗豆浆,慢慢咀嚼,嚼着嚼着那青春的味道就涌出来。

蝲蛄归来

今年“十一”黄金周,儿子按惯例回到我的老家直河村,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从故乡回来,兴奋得不停地和我讲着乡下的见闻。讲得眉飞色舞,两眼放着光亮,他扳着我的肩头,摇来摇去,说:“妈妈,我在二舅家门前那条小河抓到一只蝲蛄,一只大蝲蛄,你知道吗?”他特意把“大蝲蛄”几个字说得又清又重声音也拉长了,我的情绪陡然被他点燃。家乡那条河二十多年没见过有蝲蛄出没了。我似乎看到故乡那条被到处挖河沙、开小铁矿弄得瘦骨嶙峋的小河又欢腾起来。

蝲蛄是东北特有的淡水小动物,和小龙虾是近亲。它们都有一对鳌足,头部有一对长长的触须;不同的是活体蝲蛄青褐色,小龙虾略呈红色。它们的生活习性却大不相同。蝲蛄对水质要求极高,面对污浊的河水,它绝不苟且偷生,而是用死来抵抗。小龙虾这个北美“移民”,喜欢在烂泥塘、污水中存活。这东北蝲蛄凛凛然,小龙虾却俗不可耐了。

小时候,村子前面那条小河清澈见底。随手在河里翻几块石头,那凸着圆鼓鼓眼睛的蝲蛄弓起身子,尾巴上下摆动,迅速地倒退着逃跑。不等它跑到另一块石头下,早已被我揪着后背抓住。就这样抓几只回家,在院墙上顺手摘一枚碗口大小倭瓜叶,把蝲蛄头部和尾巴上的壳掀掉,除去内脏。舀一汤匙黄豆酱,用倭瓜叶包了,放进柴灶下的炭火上烤。一会儿工夫,叶子发出滋滋啦啦的声音,用木棍扒拉出来,烧熟的蝲蛄红红地冒着热气,吃上一口,肉丝细嫩,既有虾的美又有蟹的鲜,真是口齿留香。

故乡像一串符号,不管离开多少年,一句乡音,甚至一缕风吹来,都会撩拨出内心的耸动。中年后,益发懂得赫赫有名的大画家金农画好竹子后饱含笔墨写下那句“忽有斯人可想”。想一个人一件事,真是忽然间的事情,也许她从来就不曾离开,一直就在心底。

秋收时节,太阳火辣辣地守在田间,母亲带着三哥下田收割玉米,二哥赶着老牛车载着新玉米顺着乡间泥路吆喝着,车轮辗过河水,二哥一鞭子一鞭子把希望赶回家。我和四哥这两个毛孩子,拿了盆子,铁锹到村边的小河捉蝲蛄。秋天的河水不深,我们先用十几个石头摆成一字,把河水截住,拔来比我们还高的青蒿带着泥坨把石缝填满,来回小跑着拿铁锹填上河沙。累得满头大汗,一道小拦河坝就大功告成了。再看河的下游,一洼洼水坑里,鱼儿“劈里啪啦”乱跳,大个的泥鳅趴在坑底,白漂鱼闪着银色的肚皮,特别是大个儿的胖头鱼最有力气,不停地跳跃,蝲蛄在石头下警惕地吐着沫。掀开带有青苔的圆石,好几只蝲蛄在一起伸着鳌,备好了搏斗的架势,张牙舞爪一番,也就乖乖地被俘虏了。

秋阳红彤彤地掉进河里,我们把水坝打开,端着一大盆河鱼、蝲蛄回家,母亲也收工了。

母亲麻利地将蝲蛄清洗好,去掉壳和内脏放在木盆里,用擀面杖“哐哐哐”地砸着,蝲蛄逐渐变成泥状,我和四哥扯着纱布,母亲把刚刚捣碎的蝲蛄泥倒进去,用水过滤掉渣滓。等铁锅里清汤烧开,倒进蝲蛄肉汁,眼见那肉汁一点点聚集,粉里透红,母亲顺手把韭菜切成末撒进去,顿时色彩丰富起来,粉白相间,红绿铺叠,真是一幅绝色山水,那色香无法言说。

二十多年,蝲蛄濒临绝迹。这些年走南闯北山珍海味也吃了不少,真正回味无穷长留心底的,还是妈妈做的蝲蛄豆腐。

想到蝲蛄历经时代的变迁又归来了,心中一阵窃喜。它一定是顺着清凌凌的河水找到了迷失已久的家园啊!

包淑娟:笔名,芷若。辽宁人。教师,中国纪实研究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本溪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古韵、报告文学发表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名家名作》《散文百家》《读者》等报刊。另有作品收入散文、诗词合集。

猜你喜欢
苞米油条食堂
油条让我相信爱情了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三千食堂
十月
乡下“啃青”
难忘当年的大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