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选穴规律分析

2016-08-02 08:38刘维刘美燕吴沅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9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00700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选穴针灸疗法

刘维,刘美燕,吴沅皞,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93;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00700)



·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选穴规律分析

刘维1,刘美燕2,吴沅皞1,3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目的 对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

据。方法 以痛风性关节炎、针刺、温针灸、电针、火针为关键词,对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整理搜索到的国内有关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使用频次及分布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135篇,共计120个穴位。从选穴角度分析,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穴位依次为太冲(91)、三阴交(87)、足三里(80)、阴陵泉(58)、曲池(52)、太溪(51)、阳陵泉(45)、血海(44)、太白(44)、合谷(44);从归经角度分析,使用腧穴频数较高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阴脾经(323)、足阳明胃经(209)、手阳明大肠经(143)、足厥阴肝经(140)、足少阳胆经(134)、足少阴肾经(84)、足太阳膀胱经(80);从分部取穴角度分析,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下肢。结论 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取穴相对分散,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下肢,部分结合辨证取穴,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疗法;关节炎,痛风性;选穴;文献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和少数绝经后的妇女,常有家族遗传史,但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常易累及肾脏。患者多肥胖,常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具有行气活血、化痰除湿、泻热解毒、疏通经络的功效[1],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具有经济、安全、无副反应、操作简单的特点。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可调节机体多种代谢功能,并可以通过神经传导,抑制痛觉中枢,提高机体的痛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改善血液在肾脏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恢复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和对嘌呤代谢的调节作用,达到镇痛和调节血清尿酸的作用[3-4]。故针灸疗法在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和关节功能以及减轻发病关节数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5]。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所有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痛风性关节炎”“针刺”“针灸”“温针灸”“选穴”,限定搜索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收录文献参差不齐,以《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为主,绝大部分为核心期刊,共计收录文献135篇。

1.2 纳入标准

①明确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病例研究;②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果确实有效;③患者年龄、性别、种族、病程不限;④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单独或结合灸法、电针、刺血、拔罐、熏洗、中药、西药等综合治疗,且有针刺穴位者;⑤1篇文章中出现相同腧穴只纳入1次。

1.3 排除标准

①综述及评述性文献、个案报道;②动物实验;③不是临床试验;④样本量<10,无具体用穴或列出取穴不完整的文献;⑤重复发表的文献,仅收录其中1篇。

1.4 文献资料处理

通读收录的所有文献,将纳入文献的腧穴按其筛选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对文献进行录入,录入内容包括作者、病例数、发表时间、治疗方法、腧穴名称、腧穴个数等。

整理好所有的选穴后,对最后纳入腧穴进行提取,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按照其所在十四经分布、出现频次、所属部位等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统计资料

共纳入临床研究文献135篇,用穴共120个,其中十四经穴112个,经外奇穴8个。

2.2 从选穴角度分析[6-15]

对统计的120个穴位,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冲(91)、三阴交(87)、足三里(80)、阴陵泉(58)、曲池(52)、太溪(51)、阳陵泉(45)、血海(44)、太白(44)、合谷(44)、丘墟(37)、内庭(36)、大都(31)、昆仑(27)、丰隆(27)、行间(27)、外关(26)、阳池(25)、膝眼(23)、商丘(21)、解溪(21)、照海(20)、公孙(19)、隐白(18)、阳溪(17)、陷谷(17)、八风(16)、尺泽(13)、悬钟(13)、手三里(12)、梁丘(12)、足临泣(12)、申脉(11)、大敦(11)、大椎(10)、委中(9)、地五会(9)、肾俞(8)、犊鼻(8)、腕骨(8)、鹤顶(8)、中封(6)、肩髃(6)、少海(5)、小海(5)、八邪(5)、支沟(5)、束骨(5)、肩井(4)、曲泉(4)、太渊(4)、神门(4)、三间(4)、后溪(4)、二间(4)、大钟(3)、阴谷(3)、阳谷(3)、肩贞(3)、中脘(3)、鱼际(3)、曲泽(3)、脾俞(3)、膈俞(3)、养老(3)、少泽(3)、内关(3)、风池(3)、中渚(3)、侠溪(3)、至阴(3)、下巨虚(2)、膝阳关(2)、上巨虚(2)、承山(2)、筑宾(2)、商阳(2)、列缺(2)、大陵(2)、冲阳(2)复溜(2)、肝俞(2)、足窍阴(2)、三焦俞(2)、关元(2)、液门(2)、涌泉(2)、肘髎(1)、委阳(1)、外丘(1)、外踝尖(1)、通里(1)、天枢(1)、天井(1)、水分(1)、臑俞(1)、气海(1)、膀胱俞(1)、内踝尖(1)、蠡沟(1)、巨骨(1)、肩髎(1)、环跳(1)、风市(1)、地机(1)、大杼(1)、水泉(1)、太阳(1)、中极(1)、四缝(1)、足通谷(1)、阳辅(1)、孔最(1)、三阳络(1)、中髎(1)、厉兑(1)、少商(1)、少冲(1)、中冲(1)。使用腧穴总频次为1325次,平均11.04穴次,高于平均穴次的穴位有31个,共1053穴次,占总腧穴数的25.8%,占全部腧穴总频次的79.5%。十四经穴112个,总频次为1269次,占95.8%;经外奇穴8个,总频次为56次,占4.2%;其中太冲使用频数最高,为91次,占总腧穴数的75.8%。出现频次较高的前10个穴位依次为太冲91次(6.9%)、三阴交87次(6.6%)、足三里80次(6.0%)、阴陵泉58次(4.4%)、曲池52次(3.9%)、太溪51次(3.8%)、阳陵泉45次(3.4%)、血海44次(3.3%)、太白44次(3.3%)和合谷44次(3.3%)。

2.3 从归经角度分析

对整理得到的 120个穴位进行归类,分析各个穴位的归经,记录不同经络出现的频次及频率。用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阴脾经(323)、足阳明胃经(209)、手阳明大肠经(143)、足厥阴肝经(140)、足少阳胆经(134)、足少阴肾经(84)、足太阳膀胱经(80)、手少阳三焦(64)、手太阳小肠(30)、手太阴肺经(24)、手少阴心经(11)、督脉(11)、手厥阴心包经(9)、任脉(7)。其中足太阴脾经使用腧穴频数最高。使用腧穴频数较高的前6位经脉如表1所示。

2.4 从分部取穴角度分析

将人体分为头颈、胸腹、腰背、上肢、下肢5个部分,将120个穴位的具体位置按这5个部分进行统计,其用穴个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下肢部(60)、上肢部(36)、腰肩背(14)、胸腹部(4)、头颈部(6);其用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下肢部(990)、上肢部(271)、腰肩背(37)、头颈部(18)、胸腹部(9),提示现代医家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分部取穴主要以下肢部为主,上肢次之。详见表2。

表1 前6位腧穴经脉分布情况

表2 常用腧穴人体各部位分布情况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多属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风”“白虎风”“脚气”等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诸病源候论·历节风候》:“风历关节,与气血相搏交击。”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食膏粱厚味,日久伤脾,或年老脾肾功能失调,并与饮食、劳倦、外感、环境等诱因有关;本病病机主要是以脾肾亏虚为本,外感六淫之邪,风寒湿热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终致湿、热、痰、瘀阻滞关节,不通则痛,从而发为痛风;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或久病入肾,或年迈肾衰,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均致湿浊内生,久蕴不解,酿生尿酸浊毒,蕴久化热生痰,痰凝瘀滞经脉、骨节,此时,每因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风寒湿邪诱发本病[16-18]。路志正[19]认为:“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于脾胃,终于肝肾。”病位主要累及脾肾肝三脏,而本病性质是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脾运失调为本,后及他脏,以湿热痰瘀浊毒瘀阻经脉为标。治疗上以清热渗湿、祛风通络、化瘀止痛为主,佐以补肾壮骨。治疗取穴以健中运湿、清热祛邪、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原则,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从选穴角度分析,本研究显示,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依次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太溪、阳陵泉、血海、太白、合谷等。分析腧穴各自的作用,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针刺之能健脾,补益肝肾;足三里为阳明胃经之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刺之能补益气血,健脾祛湿;太溪为肾经原穴,针刺之能补益肾气;四穴合用,共奏补益肝肾、健脾祛湿、补益气血之功[20-23]。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针刺之可清肝泄热;阳陵泉为足阳明胆经之合穴,即筋会,能舒筋通络,散寒除湿;二穴合用,共奏疏肝利胆、舒筋活络、宁心安神之功。《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之输穴,具有健脾利湿、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之效,以治疗关节疼痛[24];血海具有活血祛瘀、舒经通络之效;曲池、合谷可清热化痰泻浊,通利大便,并有止痛作用[25-26]。按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原则,针刺阿是穴能散瘀消肿、通络止痛,加强临床疗效[27-28]。

从循经取穴规律分析,腧穴出现频数最高的经脉是脾经,其次为胃经、大肠经、肝经、胆经、肾经。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脾主运化水湿,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针刺脾胃经穴,可健脾利湿,补益气血;足阳明胃经主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司升清降浊,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之补益气血;又因本病的好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处,此为足太阴脾经循行所过,故选穴经脉多以脾经胃经为主[24]。中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与脾胃肝肾有关,据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最有效的穴位应该主要在脾经、胃经、肝经、肾经,但是本研究经整理后,从归经角度分析发现,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络为脾经、胃经,其次为大肠经、肝经,而后为胆经、肾经,而与之前所说的脾经、胃经、肝经、肾经有出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分部取穴规律分析,本病的好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处,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也是常见发病部位,针对本病好发部位以下肢为主,本研究发现,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是下肢,治疗取穴多在下肢,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理论的重要体现。120个腧穴中使用频数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太溪、阳陵泉、血海、太白、合谷,绝大多数分布在下肢,其次为上肢。

另外,部分医者针灸治疗本病配合辨证取穴,如金润泰[29]和孙承玟[17]针对湿热蕴结证配合谷、内庭, 二者合用善通肠腑,清理大肠,清热利湿。痰浊阻滞证配丰隆,以健脾利湿,消肿止痛。瘀热阻滞证配血海、内庭,血海能活血化瘀,泻下邪热,宣壅通络;内庭为胃经荥穴,“荥主身热”,有清泻邪热之效,二穴合用,可清利血热,化瘀消肿止痛。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太冲为肝经之原穴,有调肝之效;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可滋肾阴,二穴合用,以滋补肝肾,调整机体气血功能。再如陈英等[30]针对湿热阻痹证配曲池、阴陵泉,阴陵泉为脾经合穴,配大肠经合穴曲池清利湿热,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瘀热内郁证配血海、合谷,二者合用可活血祛瘀,清热泻浊,舒经通络;肝肾阴虚证配肾俞、太溪,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补益肾气,舒经活络,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肾阴,共奏补益肝肾,通调气血之效。根据辨证取穴更具针对性,以取得更好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依次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太溪、阳陵泉、血海、太白、合谷等;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脉为脾经、胃经,其次为大肠经、肝经、胆经、肾经,而中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与脾胃肝肾有关。据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最有效的穴位应该主要在脾经、胃经、肝经、肾经,但研究结果与此有所出入,需要进一步研究;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是下肢,治疗取穴多在下肢。故痛风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选穴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部分结合辨证选穴,选穴比较分散,但以脾胃经为主、以下肢为主,仍需深入探索,总结经验,以找出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穴位。目前痛风性关节炎针灸治疗时辨证分型也尚不统一,缺乏共识,辨证取穴尚未规范,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相奇.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60-261.

[2] 邹燃,张红星,张唐法,等.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15-17.

[3] 谢菊英,王灵,李启秀,等.电针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2):898-900.

[4] 李晓毛,李志宏,王灵,等.电针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2):53-54.

[5] 徐西林,杨珺,张晓峰.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17-18.

[6] 马小平.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对血清尿酸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3):151-152.

[7] 张沁春,黄青林,梁雪芳.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志,2003,22(6):36.

[8] 张涛,邵沛,陈妙.中药配合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13.

[9] 罗水莉.针刺、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5例[C].全国针灸特技演示及学术大会,2005:97-98.

[10] 杨晓爱.针刺配合药物注射治疗痛风30例[J].中国针灸,2005,25 (2):91.

[11] 韩亚兰,刘国霞.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3.

[12] 王云松.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 (8):2.

[13] 杨艳杰,崔彤霞,吴庆.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痛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16-17.

[14] 邵红岩,何天有,张莉.针刺阴陵泉、太冲为主加刺络放血治疗痛风52例[J].中国针灸,2013,33(6):526.

[15] 王焕程.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679-680.

[16] 刘孟渊.痛风的中医病机探析[J].中医研究,2004,17(1):5-8.

[17] 孙承玟.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性关节炎的临床比较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8] 李小宏.针刺配合新癀片外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

[19] 石瑞舫.路志正治疗痛风痹经验[J].河北中医,2011,33(7):965-966.

[20] 孙谊.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14.

[21] 宗静杰,高宇,王淑颖,等.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J].四川中医,2011,29(3):115-117.

[22] 艾民,赵娜,王欣波.针刺对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血尿酸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5):23-24.

[23] 赵晖.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7,23(9):26-27.

[24] 王罡,蔡玮.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83-585.

[25] 陈守龙,柴海兰.针刺加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01-302.

[26] 钟伟泉.针刺加井穴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580-2581.

[27] 朱畅.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28] 徐浩,毛红蓉.针刺配合激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2):43-44.

[29] 金润泰.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0] 陈英,曹晶晶.电针合艾条温和灸综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262-263.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3.0359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3-0359-04

收稿日期2015-1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709);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1210110003);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5092)

作者简介:刘维(1962 -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fengshiliuwei@ 163.com

Analysis of Regularities in Clinical Point Selection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Gouty Arthritis

LIU Wei1, LIU Mei-yan2,WU Yuan-hao1,3.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rst Hospital,Tianjin 300193,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3.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gouty arthritis, explore regularities in its point selection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point selection and reasonable point combination. Method Gouty arthritis, acupuncture,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electroacupuncrue and fire needling were used as key words. January 1990 to May 2014 China HowNet (CNKI) full-text database and Wanfang academic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 were searched to retrieve,sort out and analyze clinical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gouty arthritis at home and abroad. Acupoints included in the literature were sorted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categories, meridians, use frequencies and positions of selected acupoints. Result One hundred and thirty-five articles with a total of 120 acupoints were included. From the analysis of point selection, the acupoints most frequently used to treat gouty arthritis were, arranged in order, Taichong (91), Sanyinjiao (87), Zusanli (80), Yinlingquan (58), Quchi (52), Taixi (51), Yanglingquan (45), Xuehai (44), Taibai (44) and Hegu (44). From the analysis of pertaining meridians, the meridians of more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were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323),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209), the large intestine of hand-yangming (143),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140),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134), the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84) and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80). From the analysis of point selection from different places, the part where acupoints were most distributed was the lower limb. Conclusion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gouty arthritis, local and along-meridian point selections are main ones, selected points are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often located in the lower limb, and point selection is partly combined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hich provide a clinical reference.

[Key words]Acupuncture therapy; Arthritis, gouty; Acupoint selection; Literature study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选穴针灸疗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