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贵州医科院校医学人文素质的缺失原因及对策

2016-08-04 07:03李俊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理想信念

【摘要】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医疗实践的效果,从用人单位出现医患关系大多又以年轻医护人员的问题居多,反映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为此,医学院校要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师队伍、人文氛围、人文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原因对策

在医学“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的今天,医学出现“非人性化倾向”,医学与人文的距离不断拉大。医患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医疗行为被认为是医生单方面的行为,而患者的情感、医疗感受、心理状态等常常被忽略,医学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医学人文素质的现状

医学院校大学生大多数以理科为主,在高中阶段就主攻数理化,忽视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素质所谓是“先天不足”。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更是由于繁重的医学任务而加重了专业知识及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人文素质的浸润和引导,导致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不强。虽然不少学者已意识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不少院校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修养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医学生重医轻文的思想较严重。在医学生中,一直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那就是医学生只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够了,至于人文精神素养如何则关系不大。知识价值观偏离导致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局部匮乏。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部分医学生把知识仅仅放在“经济”或“物质”的坐标系上去衡量其价值,进而造成知识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忽视了知识具有的陶冶情操、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价值。自然就会淡漠人文知识的价值,尤其对于任务繁重的医学生来说,就会认为只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求取功利,至于那些陶冶情操、探索人生意义和价值文史知识、提升人精神境界的哲学知识自然就会受到忽视。部分医学生缺乏人文思维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社会交往能力欠缺,生活缺少品位。由于处在繁重的专业课程的压力之下,医学生整天基本上形成了宿舍-教室(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陈式化的、封闭单调的生活格式,很少有机会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性格偏于内向,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思维领域狭窄,缺乏对社会,人际和自我的思考,这对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与人打交道的治病救人工作,搞好医患关系都是极为不利的。部分医学生缺乏人文情感,人性日趋冷漠,精神追求淡化。部分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生命责任感等淡化、集体归属感弱化,乃至出现个体人格的孤立现象。对任何事,往往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不知人情冷暖,只知理性大于人性。对物质享受过于看重,轻视或淡化精神追求,表现出人人都很“现实”。

二、医学人文素质缺失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在新中国,自从成立医学高等院校以来,几乎都将培养目标锁定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高级医学人才上。在这里,引起了我们注意的是“德”的培养和“有理想、有道德”的塑造。一方面,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实践中这种“德”和“理想”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对象政治信念的强调,对这一信念支持下的社会制度拥护程度的加强和对在这一制度下生活群体责任感的升华。真正意义上的对生命的关注、对伦理的反思、对医学内在的精神张力的思考等人文因素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这种指导思想破坏了医学作为人文理念与科学建构统一体的和谐框架,过分突出了政治与知识的联系,忽视了精神文明发展的自身规律。缺乏爱心和智慧的医学教育,其知识的攀升与技术的操练,必然僵化冰冷,匠气十足。教育界有关人士对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误解认为国家教育只要抓好科学教育就可以加速了这种状况的进程,高等医学教育中技术突飞猛进,但知识传授点滴化,不成系统,考核学生手段单一,没有人用过多的时间理会师者和医者人格的力量,教师也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加强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医学生推崇的是技术的精湛、专业知识的丰富、政治立场的坚定乃至待遇的丰厚,少有人去追求温情和人道。生命、人性、精神、心理等医学最应关注的对象正如洪流中的落叶飘忽、消失。

2、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的不完善。学校与学校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的是教育理论的指导,精神是教育的产物,西方人把精神教育定义为“一种旨在提升人的精神发展水平,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教育。”并且探讨出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教育主要沿着三条思路展开的一是从“价值教育”这个理论范畴出发,在“教育中的价值”和“价值中的教育”两个维度上把握精神教育的内涵二是从反思教育实践所存在的缺失来把握人的精神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教育应如何改革三是在研究宗教教育的过程中,由对宗教精神生活的关怀转向对世俗精神生活价值的寻求,在充分肯定世俗精神生活的价值前提下,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引导作用。西方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是在这种精神教育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的,因而能很好地在教育活动中融进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培育。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受统一教育指导方针的影响,往往是政治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精神培育等同于德育,而德育又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循环中进行的人文精神培育最终会失去人文精神的完整性,况且医学研究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在人文精神培育的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的比较少,基本上是一些实践操作层面的活动,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理论能指导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理论的研究还处在经验积累的阶段。

3、教育观念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科技主义主导下以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为主,注重学生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技能掌握之后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具体对技能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的掌握。这种科技化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带有先天性缺陷的,他们不能说是一种人才,而只能说是具有某项技能的高级工匠,他们的缺陷就是缺乏人文精神,在运用技能的同时没有考虑应给予对象的人文关怀,在活动过程中,人只是他们活动的对象,没有确立人的社会地位,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的教育是一种非人的教育方式,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溯医学人文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实理论功底,使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理想信念是世界观的核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凝炼。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理想信念坚定清醒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支柱。

2、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教育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反映了全体民族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为全体民族成员所接受和认同,是民族进步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注重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是“仁、义、礼、智、信”,它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过程,对中国人的生存之道、成长之道起着导向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仁、义、礼、智、信”教育,使大学生奠定扎实的个人修养基础,培养博爱精神,能够诚信、理性和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3、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科学的理论,但要始终保持这种理想信念,必须与为实现这种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实践结合起来。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和民情,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来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人生理念。

4、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格、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有重点地加强校园内人文景点的建设,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既美化环境,又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息,有助于学生人文气质的培育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组织开展医学人文研讨会、开办医学人文论坛,聘请人文科学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范围广泛的人文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人文知识的陶冶。

5、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切实发挥学校的舆论引导作用。高校要重视自身校园网网络资源的建设,丰富校园网的文化资源,吸引广大学生点击校园网。同时,可以加强一些网络公共课堂、网路选秀课堂的内容放到校园网上,将学生所关系的具体而又有普遍性的问题予以公开解决,建设红色主题网站,通过一些革命先烈事迹宣传、红色电影播放,把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形象,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得到学生的认可。另外也要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公布網络陷进,加强反面题材教育,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引导同学们健康上网,绿色上午,学会网络自我保护意识,抵御网络陷阱,接受正面教育。不仅如此,要高度认识大学生上网时间长、沉迷网络现象,要注意开设网上心理课堂,以供学生及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活动。目前许多高校建立了网络论坛、网络预警机制、网络预警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心里咨询的途径的方法;另外专门组织一支团队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例如通过户外拓展,朋辈心理活动等,让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户外,及时有效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身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自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及实践模式研究——以贵州医科院校为例”(13ZC036)

【参考文献】

[1] 王小丽, 于臻秀, 周幸莲.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研究探讨[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6(17).

[2] 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一种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6).

[3] 张晓慧.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1(4).

【作者简介】

李俊(1977—),男,水族,单位:贵州医科大学社科部,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精神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