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幼儿分离焦虑的家庭教育探讨

2016-08-04 09:03苏小七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苏小七

【摘要】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在家庭教育中,主要通过培养安全性依恋、形成永久性客体认知、积极参与早教、认知教育、良好的家园沟通、自尊教育以及父母自身情绪的控制等方面,可以有效的预防幼儿的分离焦虑。

【关键词】幼儿分离焦虑;家庭教育;安全性依恋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与家里其依恋对象(父母或者其他养护者)分离的时候,出现的极度的焦虑反应。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患病率在10~15%之间,是最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之一,因此,防治儿童焦虑情绪非常重要。分离性焦虑往往出现在社会环境的转换之间,它与儿童对其教养者的依恋相关。幼儿焦虑问题的产生于家庭因素,尤其是幼儿的重要抚养者——母亲有着密切关系。习性学依恋理论认为,怯生和分离焦虑的产生,是幼儿依恋产生的标志,即幼儿的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都是与幼儿的依恋息息相关的。对养护者(父母)产生依恋情感的幼儿,在与养护者分离的时候,会因为感到失去依靠和安全感,从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对陌生的环境(幼儿园)陌生的人(教师、新的伙伴)感到焦虑。因此培养幼儿的安全型依恋能有效地预防分离焦虑。

本文查阅大量文献后,综合分析探讨如何形成幼儿的安全型依恋,预防幼儿分离性焦虑。

第一阶段:断乳期,形成安全型依恋。英国精神病学家R.Bowlby等学者提出了依恋的层级关系(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儿童最初的依恋是亲子依恋,通常在出生到6~7个月时形成,到6~8个月时才开始形成与其他看护间的依恋关系,这就说明父母尤其是母亲是儿童依恋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对象,次级的依恋对象是其他看护。因此在断乳前期,增强婴幼儿与次级依恋对象的联结,有效的缓解婴幼儿断乳期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阶段:18个月-30个月,永久性客体知觉的形成。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人类婴儿大约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的知觉。客体的守恒依存于客体的定位,即儿童既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同时也知道客体往何处去。这个期间,父母经常与儿童玩捉迷藏的游戏,以让儿童形成永久性客体的知觉。

第三阶段:30个月-36个月,早教的积极参与。为了让儿童提前适应幼儿园,妈妈带孩子到幼儿园积极参加早教课程。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带领下,孩子们逐渐熟悉幼儿园的常规要求,熟悉教师和小朋友,熟悉幼兒园的环境,产生安全感。

第四阶段:36个月,认知教育。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因此回家后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话,复习早教课程,让幼儿慢慢产生有关幼儿园的表象,对幼儿园产生一种良好的评估,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情绪的发生。

第五阶段:36个月,良好的家园沟通。来到新环境孩子难免会紧张,开学报名时,在家长的陪伴儿童自由地在园里玩玩具,熟悉班内的环境及学习生活环节、游戏内容。如参观自己的小床、洗洗手、喝些水、如厕等。

第六阶段:自尊教育。自尊萌芽于3岁左右,幼儿在这个阶段,特别喜欢表扬。家长在这阶段及时具体的表扬儿童,增强其自尊心,从而增强其上幼儿园的动机,避免产生分离焦虑。

第七阶段:父母自身情绪的控制。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父母焦虑水平比较高的儿童比父母心理健康的儿童患焦虑障碍的可能性要高3.5倍。因此,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父母严厉禁止在小孩面前吵架,因为家庭情绪表露中的消极情绪表露与幼儿焦虑的关系密切,并对幼儿焦虑影响较大。因此,父母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并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幼儿的情绪心理发育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发现,幼儿的分离焦虑在良好的引导和专业的训练下,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本文系2013年度校级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名称:1-3岁幼儿内隐认知的启动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13QN24

【参考文献】

[1] 苏林雁, 王 凯, 朱 焱, 等. 儿童焦虑自评量表的全国城市儿童常模[J]. 中国临床心理杂志, 2002,10(4): 270-272.

[2] Bernstein GA, Borchardt CM, Perwien AR.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re 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9): 1110-1119.

[3] Howes, C.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multiple caregivers[A]. In J.Cassidy & P.R. Shaver(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C]. Guilford, 1999.

[4] Merikangas KR, Avenevoli S, Dierker L,etal. Vulnerability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t risk for anxiety disorders. Biological Psychiatry, 1999(46): 1523-1535.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