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西藏发展模式转变探析

2016-08-04 09:35王聪频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生态文明西藏

【摘要】西藏传统发展模式下的GDP高速增长是以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破坏性的高增长,当前,西藏应基于建设生态文明为视角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西藏天然的生态优势,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真正实现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关键词】西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一、西藏传统发展模式

1、西藏传统发展模式下的GDP增长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的GDP仅为1.29亿,人均GDP114元,2011年西藏GDP为605亿元,人均GDP达到20152元,GDP总量增长约600%,人均增长200倍,真可谓是“跨越式”发展。然而GDP总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知道西藏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而科学技术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20%,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毫无疑问西藏走的是一条粗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西藏传统发展模式的后果

第一,使西藏GDP增长缺乏有效性、持续性。西藏农牧业依旧处在原始的生产水平,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社会产品不丰富,整个西藏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工业项目和基础性设施的大力发展,拉动了西藏的投资需求,从而推高了GDP增长,但强行镶嵌到西藏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实体,没有与当地农牧民的消费需求实现有机结合,更没有与当地的一、三产业形成融合,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根基,属于典型的“输血型”产业,这样的经济结构催生下的GDP高速增长不仅不可持续,反而援藏工作会逐渐演变为各省市的财政负担。

第二,使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侯霞认为西藏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破坏。西藏地处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自我修复能力弱,加之区内多条河流和大面积的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而当前的西藏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土地沙化严重;长期过度放牧,对草场又疏于管理,造成草场面积大幅度缩小,草原质量退化;资源依赖性的工业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致使区内部分稀有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短期内难以再生;运动式的城镇化以及藏区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为破坏了稀有动植物资源的生态链;全球气候恶化,冰川退缩,沙漠化加剧,水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等,这些已经为我们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西藏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二、西藏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1、西藏的自然资源优势

西藏是中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湖泊总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32亿立方米,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水资源极其丰富;拥有100多种矿产资源,矿产地2000余处,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5.13亿吨,锂矿储藏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在1500~3400小时之间,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35%~77%之间,光能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面积约97195.07万亩,耕地36万公顷,土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约为18977.96万亩,木材积蓄量达17.03亿立方米木材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常用的中草药400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300多种,药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研加多种,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其中有22种西藏(青藏)高原特有种,动植物资源丰富。

2、西藏的人文资源优势

西藏一直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地域,有着不同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游牧文化。西藏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源远流长,极具特色,传统藏戏、歌舞、民间体育流传至今;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也随着寺庙等古建筑的修复而得到了重新弘扬;西藏的宗教文化更是占据重要位置,藏传佛教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之中,神职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大的政治权力,至今西藏有1600多个管理有序、保护完整的寺庙;西藏游牧文化极其发达,全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从事农牧业,藏区农牧民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游牧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这片热土;西藏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西藏名胜古迹有160多处,其中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27处之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高达55处。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转变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是我们追求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过程中的产物,发展生态文明就必须要处理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与其的相互关系,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客观要求必须协调处理好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关系。对于藏区而言,若是以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发展为标准来看,西藏的发展是落后的;若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来看,就会发现西藏当地生态保护极好,资源丰富,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资源对于全国经济发展来讲,不仅不是一种拖累,反而是一种优势,整个西藏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对全国来说都可谓是一种模范,因此,西藏该沿着什么模式发展就一目了然,假定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分析研究西藏发展模式,那么就不在局限于过去单一的扶贫开发和发展援助,应该转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变现有生态资源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创造财富,帮助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1、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西藏传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外生属性。因此,应该更多着眼于降低产业结构的外生性,增强产业的内生化,促使产业发展同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利用科技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部门,增强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性。

(1)提高科技水平,发展生态农牧业。

(2)优化投资结构,发展生态工业。

(3)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2、推动经济均衡化发展

西藏非均衡发展特点突出,一是拉萨和极个别地区发展優于其他地区,二是城镇地区发展优于传统农牧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对西藏来说有重要意义,鉴于现今西藏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要以点带面,发挥地区和行业的辐射效应,依托西藏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拉萨、日喀则、灵芝地区等等,先行推进城镇化和生态产业建设,集中利用要素察赋条件,加强西藏内部不同产业部门的相互关联与支撑,按照沈开艳的观点,西藏通过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带、拉萨一泽当城镇圈、尼洋河城镇带、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带,构建产业集群,从而行成经济增长极。再通过点带动面的发展模式,由小城镇向中大型城镇发展,不断释放人力、财力、物力的辐射效应,扩散到发展落后的传统农牧区,最终使整个西藏绝大部分地区能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发展。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多年的传统粗放型发展之路导致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区域差距和行业差距进一步加大,经济有增长无发展。因此,转变发展模式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要看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是目的,生态建设是抓手,环境保护是前提,不能为了追求发展经济而无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不能一味强调环境保护而让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更不能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分裂开来搞空中楼阁。要充分考虑高原环境的承载力,及产业与环境的相容性,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改造传统落后、污染耗能的产业结构,引导援藏资金和项目的科学化布局,尽可能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 齐凤祥. 西藏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J]. 西藏发展论坛, 2012,(l).

[2] 侯 霞. 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若干问题[J]. 西藏发展论坛, 2012,(2).

【作者简介】

王聪频,女,河南西平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克思主义在西藏的实践。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生态文明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