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治国思想

2016-08-04 10:34陈夏楠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化荀子治国

【摘要】荀子,字卿,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同样是后期儒家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代表学生。纵观当时历史背景不难看出,当时学者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环境宽松促成了荀子以人性论--“性恶论”为基础的独特治国理论。但是由于其人性论观点与传统儒家代表孔孟人相驳,再加上后来儒家发展形成以朱王为代表宋明理学对孔孟学说的倍加推崇使得荀子的治国思想很少能得到应有发展与关注。现如今,认真研究荀子治国思想不难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不禁不为古代之伟人感叹崇敬。

【关键词】荀子;治国思想

一、治国理论之基础——性恶论

与孟子言性善不同,荀子对人性的观点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者也。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现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其中人性中的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耳目声色之欲易生淫乱。这样的人性就会导致祸端的生起,祸端生起,家庭社会不和则国家也必将混乱不堪。所以荀子主张制定严密的法律措施来约束人们心中的恶性,来维护社会国家的运转。荀子作为法家的启蒙家这种做法虽然行之有效,短时期内能够起到稳定社会国家之效。但要想真正使人们甘于守善,归顺于社会的教化还需要要有德的教育,这也是荀子治国之道的独特与创新之处,他既不同于孔孟儒家一般只讲德性之教,又不同于后期法家的只讲条例教化等强制措施是人心臣服,荀子讲二者结合起来方能治国,平天下,从而开创了君子治国的新方法与新视角。

二、对“礼”的重视

作为荀子治国之策中重要的核心就是“隆礼重法”,其中“隆礼”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通过礼的教化使人性达到“伪”的状态。那么关于“礼”的起源荀子是这样描述的“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从以上的话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如果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争夺,争夺则会引起社会得混乱和贫困,因此,统治者就制定了“礼”。荀子接着又说“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这是他对“礼”给出的解释,意思即是:“礼”是用来消除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用礼教来教化人的情欲,这与孔孟之道对人性之教化有相同之想,作为德教的中心”礼“的作用荀子在这里已经给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至于“礼”的起源,不得不谈到“礼”中的等级制。等级制是荀子“礼”的核心内容。荀子明确地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有贵贱的等级,有明确和严格的是非标准;提出“礼有三百,仪有三千”“分莫大于礼”,“礼”应该是完备而且细密的。这样的“礼”,也就是这样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秩序。在这种礼划分的社会秩序下父母,兄弟,夫妇,老幼各个有各个等级划分,相互之间的交往从而变得有序,各个等级之间没有非分之想和越级等混乱发生。

三、“名分便群”社会组织论

由“隆礼”之说可以引出荀子关于治国“明分便群”的政治思想。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建筑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在的社会组织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在社会组织的源出处。正是这种社会组织源头说更加赋予荀子治国思想以独特的视角,同样这也是荀子坚持“隆礼重法”治国之方的一个有力的理论基础。

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動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而“分莫大于礼”。通过圣人的治礼作乐,将社会分为上下有序的等级,以解决基于物欲的争斗。“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关于分靠什么维系,荀子有两个说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义”。一是“分莫大于礼”。显然前一种说法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说法则侧重于礼法制度。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四、“慎罚”思想

“重法”不等于滥用法律,于此相反,荀子坚持“慎罚”这一理念,主张不能滥用法律施加于民。

他指出,立法者首先必须对制定的法律有正确的理念。荀子曰:“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这明确荀子观点,刑罚首先要以“宽民”“包容”为先,教化为主,教化施行才能实现“政之隆”。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的过程使得人民的道德伦理思想有一定的提升,个人心中的情欲也会因此减少,从而符合礼的要求,这时候百姓不敢犯罪的心态可以说从对刑罚的畏惧开始向寻求心中的道义的转变。荀子认为治国者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爱民如子,施恩于百姓。荀子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根据其性恶的观点人都有欲望,但是所有的欲望只要有所节制就符合正常的规范,最大限度的满足各阶层人民的欲望,从而保证社会与国家稳定。对于治理国家的统治者,荀子也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这里荀子阐明了自己对于统治者的要求,要求统治者仪表端庄,行为规范。只有君子带头这样做,底下的百姓才会跟着效仿,已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上行下效,一片和谐”的美景。任用贤能,重视教育也是荀子治国之道的重点。在选贤士是,荀子要求“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达到这样的要求方才能入选。荀子曰:“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这里所提倡的是人师对于百姓礼仪教化,只要重视教育,教化百姓才能让百姓更加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

总而观之,荀子的治国思想以“性恶论:为基础这就等于说明了国家之所以必须要治理而是依靠人的自治就是因为“恶”乃是人之本性使然,不运用外力管理是不能实现稳定的局面,虽然说“性恶论”一说尚未得到统一的肯定,但这种治国方针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富有哲理。另外,荀子强调治国应以德为主,法为辅这就为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但指望德育说教去治理国家未免太过于理想化,荀子的治国论却十分有效可行的,直到今天我们国家的治理还兼用的这种主张!

【作者简介】

陈夏楠(1989—),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哲学史。

猜你喜欢
教化荀子治国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秋夜
露胎印花罐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