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探析

2016-08-08 00:29史正东蔡寅亮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绍兴区域经济

史正东 蔡寅亮

(绍兴文理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探析

史正东蔡寅亮

(绍兴文理学院数理信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应该而且客观存在着互动发展关系。两者的互动以区域竞争力理论、经济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提供人才资源及创新性的科学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反哺并带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主要有校企生产合作、校企互助、产学研和合作教育等四种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定位选择不同的互动发展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区域经济;互动

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我国有1145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高校1036所,约占91%;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1250多万人,约占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88%[1]。 “后危机时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高校从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了提高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支撑体系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从而在两者之间建构起稳定、高效的互动机制。

一、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内涵解析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省或市属高校或省市共建的本科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其应有之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生产综合体[2]。两者的互动关系则是从某一特定区域内,地方本科高校依据自身现实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在资源、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域相关经济实体也从相关政策、信息等方面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提供反馈与支持。

(二)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理论基础

1. 区域竞争力理论

区域竞争力是指特定地域内各类经济主体形成并呈现出来的争夺资源、占领市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定对象主要针对有一定发展能力并且相对独立的区域。区域经济的竞争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化、国际化。在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小这一问题上,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是关键,而高校对于促进二者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生产劳动中,转化为生产力,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有效地加强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实现两者互动发展[3]。

2. 经济新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和罗摩分别发表《论经济发展机制》和《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两篇文章,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技术进步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初步建立了新增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人力资本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取代物质资本,现代经济将更加依托科学技术。高校是传播、创新知识的机构,通过培养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3.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青睐,对其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学者萨卡洛普洛斯从教育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教育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他认为以往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可能低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贡献”,教育应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率高于可再生实际资本,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依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来提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增长。

二、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提供人才资源及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知识主导的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知识是通过人传播利用的,因此归根结底,人力资源是根本。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最好的当属东南部。东南部高等教育发达,人口总体素质高,同时也有政策优势。高等教育发达为东南部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有统计显示,东南沿海地区吸纳了我国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绍兴文理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招生对象以浙江省为主,毕业生选择在浙江省内就业的比率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为浙江省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另外,高校的三大功能之服务社会功能正是通过高校的科研、科技创新实现的。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周边都有大量的高新工业园区。这种格局能够使企业与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实现有效的良性互动,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转化,以此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绍兴文理学院作为绍兴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方面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虽然绍兴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中小企业居多,但绍兴可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绍兴黄酒全国闻名,黄酒产业是绍兴一大经济支柱[4]。绍兴文理学院与绍兴黄酒集团积极合作,开设酿酒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促进了绍兴黄酒产业的飞速发展。常熟理工学院通过行业学院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区域经济反哺并带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选择。区域经济作为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定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前提。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有比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投身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去,只有把区域经济实力提升上去,区域经济才有更大的资源和动力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增长速度快,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突飞猛进,教学、科研成绩卓著。厦门大学、深圳大学就是很好的典型。然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西部地区,虽然有国家资金扶持,但这些地区的高校发展还是相对落后。河南大学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曾与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但由于开封经济实力较弱,因此河南大学后来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目前几乎已经跌落前100名。另外,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会影响高校学科结构的变革,社会和市场需求等纵深层面要求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特色学科,进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制造业是绍兴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为绍兴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绍兴高校尤其是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专业受到区域经济的大力推动[5]。

三、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三大主体: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三大互动主体与外部环境有着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同时,三大主体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结合时间的长短都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三大主体在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中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广大学者对产-学合作理论的充分研究以及该理论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等,对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的选择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于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众多学者从多视角、多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无论哪种观点,有一点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企业的相互合作是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两者合作也正是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必由之路[6]。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以下从地方本科高校应有的职能出发,归纳出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四种模式。

(一)校企生产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指地方本科高校把科研成果以一定的方式有偿转让给企业,并助力企业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形成现实生产力。主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强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在实际生产领域的合作。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提高了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形成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能够更好地把地方本科高校中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生产环节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也使其科学研究职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反过来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水平。地方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强调校企合作[7]。政府在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中提高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能力。这种模式包括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共建研究实体等具体类型。

(二)校企互助模式

校企互助型模式主要意图在于开发出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一模式中地方本科高校具有较大的主动性。高校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厂房、资金等方式入股,与企业一并依据双向投资、共同管理、共负盈亏的原则运作。这种校企互助型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股份制共建,一种是高校科技产业。股份制共建形式中,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是平等互利的,两者互相取长补短,共负盈亏,是一种真正的互惠互利,使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关系更加紧密。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地方本科高校也可以培养出经营型科技人才,促进企业新兴产业开发,带动国民经济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本科高校创办企业的同时又经营企业。这种形式能够把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加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并能有效地解决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经费不充足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都有类似的校办企业。根据《200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分析报告》,当年共有1534所高等学校开办校办企业5047个。其中学校独资占75.33%,国内联营占56.09%,外资合营占0.68%[8]。高校办企业这种方式着实为企业、高校都创造了很大的收益。

(三)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聚集了政府、地方本科高校、企业三大互动主体在知识人才高度集中的区域,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目标是为了开拓高技术产业。该模式是引导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与区域经济互相促进的重要方式,是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合作的最高形式。这种模式主要囊括科技工业园模式和大学城模式。无论具体哪种模式都为加强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相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不少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科技园。2001年5月,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评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建成包括正在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44个[9]。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基地,还是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窗口,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学城模式则更为普遍,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8个省市集中建设有大学城,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建设的大学城数量也都在4个以上。

(四)合作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合作形式是合作教育。通过利用三大互动主体各自的优势,实现三赢。政府能够获得大量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得到了地方本科高校提供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地方本科高校更是直接为学生找到了实习基地,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尽早适应工作环境,锻炼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主要包括继续教育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工读交替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等[10]。合作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由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

以上四种模式都有自身优势,地方本科高校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发展背景、科研能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身的互动发展模式,准确定位。一般来说,研究型高校主要采取大学科技园模式或者是共建股份制企业;教学研究型高校以抓教学为主,适当辅以研究生教育,可以选择校企互助模式;教学型高校重点就是为本区域培养本科层次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可以重点考虑合作教育型模式。

四、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还未能充分体现出该项职能。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的互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概括来说,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高瞻远瞩,找准定位,转变理念,理清思路,深化高校自身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积极促成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2005(9):35-36.

[3]刘琴.湖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4]阮坚勇.促进绍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0):73-76.

[5]杨海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1):74-77.

[6]于响生.地方高校产学研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7]陈月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开发特色化建设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0(12):92-97.

[8]李彬.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8):64-68.

[9]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7):51-52.

[10]陈勇强.江西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11):1409-1412.

(责任编辑邓颖)

收稿日期:2016-04-12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软科学资助项目“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2014C25007)

作者简介:史正东(1978-),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教育。

doi:10.16169/j.issn.1008-293x.k.2016.11.007

中图分类号:G646;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1-0031-04

Analysis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i Zhengdong Cai Yinli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force to lea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re are definitely som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s grounded up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On the one han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talents and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pe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ur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ur patterns are found concerning their relationships, i.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ege-enterprise mutual assistance, enterprise-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hoose one pattern congruent with their own college/university-running orientation.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猜你喜欢
绍兴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绍兴大闯关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文绍兴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