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城郊居民素质提升

2016-08-08 00:29林国旗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素质大学生

林国旗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城郊居民素质提升

林国旗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服务内容、对象、体系、深度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出高校走向社会的同时,和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居民素质问题相碰撞,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自身完善的一次机遇,也是提升城郊居民素质的新思路。大学生志愿者与城郊居民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结合、互惠的可能性,在共赢的理念下观照自身问题的同时彼此互惠。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城郊居民;素质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城郊居民素质提升共赢生态模式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努力实现其社会化,着力彰显其功能性,以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发展问题丛生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更新”与“城郊居民素质提升问题”二者理论视角的交融,旨在为大学生志愿活动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支全新的力量深入渗透到城郊地区,为城郊居民的素质提升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期在二者的互动中,探索大学生志愿活动助力城郊发展,并且通过服务城郊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共赢生态模式。

一、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居民素质现状分析

城郊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合部,在地域上,它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在功能上,包含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功能,是城区和乡村过渡、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城郊结合部的区域特征是“三交叉”,即城乡地域交叉、农(民)居(民)生活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1]城郊结合部最突出的特征是“过渡性”,从人口构成、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到内在的居民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模式等,都具有一种过渡的特征。

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具体表现。一般而言,人的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大类型。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考察城郊居民素质的现状,由于受教育、环境、人员构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典型、突出问题:

(一)法制意识淡薄,法律观念欠缺

首先,对法律缺乏基本的感知。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底线,城郊居民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知法、守法的意识较为淡薄,城郊区域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印证了这一点。城郊一带是城市治安的重点防治区域,在这一区域发生的抢劫、打架斗殴、偷窃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其次,缺乏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二)道德意识有所倒退,价值认同混乱

当农民走出大山,面对各种诱惑的都市社会时,农民身上最质朴的基因也遭遇挑战。利己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思想侵蚀着城郊居民。由于城郊地域的特殊性,处在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和农村两个地域监管、治理的真空地带。随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侵蚀,城郊居民对于主流核心价值观存在一种漠视心理。或者说更多的人生活在一种矛盾的心理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从多种渠道接触主流价值观的洗礼,而另一方面他们现实中从事的又是背离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对于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存在着严重的认同危机与执行危机。

(三)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城郊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农村,他们在迁居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走在城郊地带,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地方的垃圾堆放并不是那么井然有序,居民的卫生习惯并不是很好。由于远离城市、地价低廉、劳动力充足等原因,城郊一带往往成为众多污染企业选址建厂的首选。水泥厂、造纸厂、重金属冶炼厂等污染企业给这一区域的环境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加剧了这一区域环境的恶化,而身在其中的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和环境保护行动力的欠缺等,也在根本上恶化了城郊区域的生态环境。

(四)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欠缺

以绍兴市为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91.22万人,其中文盲占3.2%。[2]城郊地带中,科学文化素质欠缺首要的表现是受教育水平低下,可以细分为整体居民受教育的年限短、受教育的程度低、集中了城市大部分的文盲半文盲。从教育的阶段来看,主要存在基础教育的普及率相对城市而言偏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状况较差。其次,是劳动技能素质的欠缺。劳动技能素质和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状况直接相关。最后,是精神生活的贫乏。一项针对绍兴市城郊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排在前4位的消闲方式是:(1)“和家人或工友长时间聊天,占63.2%;(2)睡觉,占52.6%;(3)聊天或闲逛占36.1%;(4)棋牌或体育活动,占20.9%”。[3]相对城市居民的阅读、健身、继续教育等,城郊居民的业余生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层次。

(五)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有研究表明,受从事的职业、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以及消费观念的影响,城郊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各类身体指标等较城市人口都有一定的距离。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得城郊居民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饮食中的膳食不平衡、营养不均衡等,也导致他们的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由于城郊一带聚集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家庭外出打工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所以他们会把饮食的开支尽量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出现营养问题。同时,城郊居民相对城市居民而言,锻炼身体的意识较为薄弱。并且从医疗卫生设施的角度看,城郊一带在这方面的投入的确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

(六)心理素质相对薄弱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组成部分,是以先天的自然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教育、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它包括认识、情感、情绪、意志、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心理学上,将心理素质看作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心理素质、心理能量的强弱,更多地受后天实践、教育的影响。而城郊居民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受教育的年限较短,学校教育终止之后,缺乏个人层面的阅读、继续受教育,所以在心理素质方面难免存在心理较为脆弱、情绪情感较难控制、心理能量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通过城郊一带的治安、犯罪率等反映出来。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城郊居民素质实现双赢的可能性

城郊居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往往难于、也滞后于城市化的推进。虽有政策、制度的规约,但是从对城郊居民素质现状的考察不难看出,正面推进的成效并不显著。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及特点,有助于城郊居民素质日常式、长效化的推进。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迫切需要深化和完善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开展的规模、数量、质量、活动的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形式主义问题、时效性问题以及制度缺失等问题。无论是从志愿服务运行体制的基本环节还是志愿服务的广度、深度等角度看,都亟须重新评估当前志愿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志愿者为城郊居民提供服务,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网络扩展到城郊结合部。大学生志愿活动普遍所见的往往是各种大型活动,“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就是想去更好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体验一下,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范围,导致城郊结合部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处‘死角’”。[4]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传统形式,扫清大学生志愿服务当前面临的障碍,解决大学生志愿活动面临的形式大于服务、时效性不足、制度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中,找到一个新的成长点与突破点。从而使得大学生志愿活动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新的内容,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多元特点可满足城郊居民素质提升的多元需求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在构成上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不同院系和专业,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多元。针对城郊居民在各个领域存在的多样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帮扶队伍,采取帮扶措施,有助于提升服务的实效性,有利于开展精准帮扶。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城郊居民素质提升的长效机制

首先,帮扶方式的多样性。大学生校内的学生活动与组织经验可以为志愿服务提供多样的活动形式,素质提升的推进可以渗透在资料的分发、一对一的指导、社区活动的组织、文体活动的开展等。

其次,沟通的亲和性。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同于主流媒体的推进、集体学习等方式,它是以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出现,居民的接受性与参与性相对较高。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亲和性决定了其较强的可进入性,也保障了志愿服务活动所能收到的效果。

第三,时间的灵活性。在校生有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克服了一般志愿活动时间有限、次数有限的缺点。

第四,活动的长效性与反馈性。时间的灵活性与可支配性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长效性与连续性,为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克服志愿服务短时性的弊病。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城郊居民素质提升的双赢生态模式

(一)志愿服务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志愿服务的首要属性为专业性,专业性意味着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高校志愿服务的传统面貌。“一些人还停留在志愿服务就是免费服务的狭隘理解,认为志愿者就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来提供免费服务的。因此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免费的劳动力,随意指派一些杂活的现象屡见不鲜”。[5]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遵循的首要原则。长期性与反馈性是志愿服务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长期性与“定点性”、“项目化”相结合,志愿活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解,将活动的项目长期稳定下来;志愿者的队伍可以变化,但是项目长期保存,并在实践中进行适度调整。长期的运行机制以及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使得活动主体关注活动的成果与效用。

(二)双赢生态的支撑保障

志愿服务社区主导,大学生志愿队伍提供服务。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学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需要社区的引介。社区拥有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人际资源等应当为志愿服务所用。

政府提供项目,大学生志愿队伍承接。在城市化过程中,在城郊结合部居民素质问题上政府层面有可作为的空间,比如制度的完善、理论的研究等。在宏观把控的前提下,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在微观层面通过志愿服务进行推进。政府帮助社区将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分门别类进行项目化处理;高校则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技能特色进行针对性帮扶。比如,提高城郊居民的法律意识与常识,政府部门可以规定相关的主题,比如普及法制观念、提升维权意识等,通过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的解读,促进此类问题的落实。

社会监督,学校考核。高校志愿队伍由高校组建走入社会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所以它需要社会监督其志愿服务的成效;学校作为志愿服务的组建主体,在专业评估、志愿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有自己判断的标准与要求,所以反馈与考核宜由高校团学组织进行。对于学生志愿参加服务活动,首先应该有制度上的规约,志愿活动作为一种公益活动,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将此作为必修的学分,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空间。其次,对于志愿服务的评价,应该有明确而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服务的时间、服务的质量、来自被服务方的评价、活动组织方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鉴定等。在评价指标中,也应当考虑来自服务主体的反馈与建议。

(三)双赢生态基本运行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城郊居民素质的提升是互惠共赢的,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图1中阐释。

在双向的相互作用中,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

品质的提升。输出专业知识以及长期化的项目服务,加之社会监督、学校考核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努力突破现有的瓶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短时性、形式化、简单化等弊病,有助于志愿服务朝着深入性、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高校志愿活动有着显著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公民意识;二是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三是志愿服务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6]通过志愿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综合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对社会的关切度、对不同群体的认知能力。

可以探索服务基层助力大学生成长的机制。首先,大学生志愿活动由于其“志愿”的性质,导致该项活动往往只注重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而对主体自身的成长却有所忽略。志愿者在服务基层、致力于城郊居民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开始关切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视线不单单囿于校园范围。其次,与居民的接触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在帮助居民提升素质的同时也帮助其自身内化社会化个体的标准,有助于志愿者完善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实现通过社会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学生成长社会化的目的。

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切实推进了城郊居民素质的提升。“还应改变当前志愿者多数集中在首都和大城市的现状,在确保志愿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努力面向基层,深入社区、农村、民众当中开展服务”。[7]从居民素质的角度分析城郊居民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志愿者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对于提升居民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教育意识与观念、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改善居民心理素质等都将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最后,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指向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学生自身成长、城郊居民素质稳步提升的良性发展模式。以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城郊结合部居民素质提升为平台,探索大学生志愿活动与大学生社会服务的相互作用机制。“既可为城镇化建设得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也可为广大师生提供施展抱负的广阔平台。”[8],使二者处于长期的良性互动中。

参考文献:

[1]陈孟平.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制度安排、利益关系及调整[J].城市问题,2006(9):94-97.

[2]陈玲芳.绍兴人口结构变动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4(1):47-55,+61.

[3]阮望舒.城郊社区外来工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绍兴城郊社区为例[J].城市观察,2011(6):129-136.

[4]赵翠翠,范迎迎,张禄.城乡结合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197-198.

[5]王兴国,王泓,代俊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形象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2-95.

[6]张晓红.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85-88.

[7]滕素芬.西方海外志愿服务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5):113-116.

[8]娄扎根,陈永康.地方高校应在提高城镇居民素质方面积极而为[J].焦作大学学报,2014,28(1):123-124,+130.

(责任编辑邓颖)

收稿日期:2015-12-24

作者简介:林国旗(1984-),男,浙江苍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1.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1-0048-05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Suburban Residents

Lin Guo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despi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ubject, system and depth of service in the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who do their off-campus volunteer service in society are challenged by the low 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suburban residents. This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elf-perf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s well as a new idea to improve suburban residents’ qualit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volunteer service and the quality cultivation can be combined for mutual benefit with their own problems respectively reflect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suburban resident; quality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