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6-08-10 03:17王著名吕勇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受益者教养公正

王著名吕 勇张 婕①

①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通讯作者 E-mail:ly6312@163.com

·论 著·(发展心理)

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王著名①②吕 勇①△张 婕①

①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通讯作者 E-mail:ly6312@163.com

目的:研究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出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在天津某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学生中进行测查,应用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 0.111,P>0.05)、旁观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观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2.693,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④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在4种情况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观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总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①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②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新生较高年级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④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较强;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且父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公正敏感性;教养方式;人格;大学生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正经历深刻的变化,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就使得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公正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由于公正问题在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都从自己的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心理学家先后提出了公平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程序公正理论等观点来解释公正知觉、公正情感和相应行为反应,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理论基本上都没有从个体心理特征这个视角去解释、探讨。为此,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把研究公正问题的重点转移到个体特质差异上,相继提出了公正敏感性(Justice Sensitivity)、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等概念,成为心理学研究公正问题新的重要路径[1]。

公正敏感性,是指个体对公正有多么敏感,个体知觉到不公正的难易,以及个体对不公正所作出反应的强烈程度[2]。它是一种独立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按照自身卷入和损益程度的不同,Schmitt、Gollwitzer、Maes和Arbach将公正敏感性进一步细分为受害者敏感性(JSvictim)、观察者敏感性(Jsobserver)和犯过者敏感性(JSperpetrator)[3]。所谓受害者敏感性是指因不公正事件而受到损失的人的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是指感知到不公正事件但没有卷入其中的人的敏感性;犯过者敏感性是指从不公正事件中获得了利益的人的敏感性。但是,这个区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不公正事件而受益的人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地从不公正事件中受益,另一类则是主动地促成不公正事件并从中获益,而此时的犯过者敏感性则仅指向被动受益者。针对这一问题,Schmitt等人对公正敏感性的结构进行了再修正,把犯过者敏感性重新定义为主动促成不公正事件并从中取得利益的人的敏感性,而被动地从不公正事件中取得利益的人的敏感性(即之前的犯过者敏感性)则改称为受益者敏感性(JSbeneficiary)[2]。至此,公正敏感性包含了4个成分:受害者敏感性(JSvictim)、观察者敏感性(Jsobserver)、受益者敏感性(JSbeneficiary)以及犯过者敏感性(JSperpetrator)。

关于公正敏感性,国外已经有了许多研究。Schmitt等人对公正敏感性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受害者敏感性与自我相关的特质相关,如在社会比较情境下,受害者敏感性与嫉妒、报复和控制欲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还发现观察者敏感性及受益者敏感性与他人相关的特质相关,如亲社会倾向和同理心等。因此,受害者敏感性主要表现为感知到的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程度,而受益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性表现为感知到的他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程度[3]。此外,Schmitt等人使用统计学上多样化的人口样本来确定公正敏感性的各个维度与人格空间中各因素的关系。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公正敏感性的各个维度具有因素效度。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公正敏感性的各个维度不能由人格空间的各因素或其组合来表示[2]。Maes等人的研究表明,公正敏感性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可以将其视为稳定的人格特质[4]。但是Wijn和van den Bos的研究表明,尽管有些人的公正敏感性比较不容易受到不公正事件的影响,但是也有人会根据不同的公正事件表现出不同的公正敏感性,即在经历一些不公正事件后,其公正敏感性的各个维度均会不同程度地提高[5]。

还有一些关于影响公正敏感性的因素的研究。Schmitt等人发现,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和居住环境)与公正敏感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公正敏感性,受害者敏感性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犯过者敏感性随受教育程度的增长而降低[2]。Gollwitzer和Biicklein通过跨文化的研究发现,互依型自我构念方式(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tyles)的个体对不公正事件有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观察到不道德行为时会产生更多的道德义愤,而独立型自我构念方式(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tyles)的个体没有类似的反应[6]。

公正敏感性也能影响到个体对待不公正事件的反应。Schmitt和Mohiyeddini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研究,发现受害者敏感性越大的人,在自身遭遇不公正事件后其情绪和行为反应也越强烈[7]。而后在实验时中进行模拟不公正分配,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8]。Schmitt和Dorfel通过横断研究发现,公正敏感型与职业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呈负相关,受害者敏感性在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越大,不公正对于心理不健康感觉的影响越为强烈[9]。Fetchenhauer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用公正敏感性的各个维度来预测个体在游戏理论实验范式中的决策行为,即观察者敏感性和犯过者敏感性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遵循平等的游戏规则[10]。Gollwitzer等人的研究发现,观察者敏感性与合作行为呈正相关,而受害者敏感性与反社会行为和自私自利的行为呈正相关[11]。Wischniewski等人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也发现公正敏感性高的个体对于不公正事件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12]。

还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公正敏感性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如Gollwitzer等人的研究发现,受益者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与反社会行为呈负相关,而受害者敏感性则相反[13]。他们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个体倾向于更少的公益投入,而观察者敏感性高的个体倾向于更高的公益投入[11]。Strelan等人还发现,受害者敏感性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宽恕他人[14]。Traut-Mattausch等人的研究则发现,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人对于改革性的政策越会存在多的抗拒心理[15]。总体来说,已有研究说明受害者敏感性与反社会行为呈正相关,而受益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则可以预测其亲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关于公正敏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正敏感性与个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及社会行为等结果变量的关系上,而对公正敏感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且,处于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所经历的公正事件也会有所差别。因此,编制适应现阶段我国人群特点的公正敏感性测量工具很有必要。

本研究拟参考国外学者关于公正敏感性结构的划分,编制用于测量中国大学生的公正敏感性量表,并探讨公正敏感性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的编制

1.1.1 项目编制 为了探索大学生的公正敏感性,首先通过访谈和网上调查的方式,搜集大学生关于公正敏感性的信息。例如,在访谈时提问“公正是大家都很期待的,在你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不公正的事存在吗?请列举出来。”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哪些不公正事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在对所得资料加以整理的基础上,编制项目。项目的编制由1名心理学专家和若干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共同完成。经反复修改后编制出共包含39个项目的初测量表。该量表分为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下简称“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公正敏感性(下简称“受益者敏感性”)和旁观者公正敏感性(下简称“旁观者敏感性”)3个维度,每个维度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

1.1.2 项目筛选 使用初测量表在天津某高校随机选取15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有效被试138人。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首先计算各项目与其所属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受害者敏感性各项目与该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7~0.778,皆达到P<0.001显著性水平;受益者敏感性除项目1、2外,其余项目与该维度总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397~0.819,皆达到P <0.001显著性水平;观察者敏感性各项目与该维度总分相关系数为0.476~0.791,皆达到P<0.001显著性水平。故剔除受益者敏感性分量表的项目1、2。

然后采用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CR)法继续进行项目筛选,剔除鉴别度低的项目。首先根据每个被试各维度总分,将得分最高的27%的被试和得分最低的27%的被试分别划归为高分组与低分组,然后对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t值即为项目分析的决断值(CR值)。使用临界比率法发现,所有项目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1),因此这一步没有项目被剔除。

对剩余的37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下一步甄别,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并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发现共可提取出1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它们可解释78.38%的变异。根据因子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某些项目进行了剔除,删除项目指标为:①因素负荷值小于0.4;②共同度小于0.3;③有多重负荷。共剔除15个项目。将剩余的24个项目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发现KMO值为0.62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0.001。共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可解释54.70%的变异。项目(已重新编号)载荷见表1。

表1 项目因子负载

经过上述项目筛选步骤之后,每个维度剩余8个项目,3个维度共24个项目组成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由表1的数据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进一步统计结果表明,该量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和观察者敏感性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23、0.877、0.874,折半信度分别为0.743、0.825、0.828。

以上数据表明,经过项目筛选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具有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可应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方法

调查样本在天津市某高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抽样时兼顾生源地、年级、性别等因素的平衡。共抽取832人,其中有效样本804人。

调查工具除采用上述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外,还采用了父母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EMBU最早由瑞典学者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国内岳冬梅等对其进行了引进和修订。EMBU包含11个因子,其中有关父亲的6个因子依次为:Ⅰ情感温暖、理解;Ⅱ惩罚、严厉;Ⅲ过分干涉;Ⅳ偏爱被试;Ⅴ拒绝否认;Ⅵ过度保护。有关母亲的5个因子依次为:Ⅰ情感温暖、理解;Ⅱ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Ⅲ拒绝、否认;Ⅳ惩罚严厉;Ⅴ偏爱被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在研究中得到广泛采用[16]。

2 结 果

2.1 公正敏感性基本状况

被调查者公正敏感性的一般情况见表2。

表2 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804)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较(±s)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较(±s)

项 目  男性(n=292)女性(n=512)t P受害者敏感性16.93±5.41 16.88±5.35 0.127 0.899受益者敏感性23.10±7.27 23.15±7.21 0.111 0.912旁观者敏感性19.14±6.25 18.74±5.86 0.905 0.366公正敏感性总分59.17±14.48 58.77±13.99 0.392 0.695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公正敏感性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的公正敏感性进行差异检验,发现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受害者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得分;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受益者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旁观者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敏感性总分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大学生。

表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比较(±s)

表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比较(±s)

项 目  城市(n=222)  城镇(n=290)  农村(n=292) F P受害者敏感性 16.50±5.83 16.54±5.17 17.55±5.16 3.397 0.034受益者敏感性 23.48±7.82 21.39±6.52 24.60±7.11 15.156 0.000旁观者敏感性 18.17±6.52 18.69±5.31 19.57±6.17 3.600 0.028公正敏感性总分 58.15±14.53 56.62±13.38 61.72±14.18 9.996 0.000

另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对新生(大一学生)/非新生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差异,见表5。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5 新老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较(±s)

表5 新老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比较(±s)

项 目 新生(n=212)老生(n=592)t P受害者敏感性 17.76±5.10 16.59±5.43 2.734 0.006受益者敏感性 24.28±7.95 22.72±6.91 2.530 0.010旁观者敏感性 19.12±6.50 18.80±5.82 0.620 0.536公正敏感性总分61.16±14.98 58.11±13.78 2.693 0.007

2.2 公正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由表6可见,在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中,父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受益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父因子Ⅱ(惩罚、严厉)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受益者敏感性存在显著负相关;父因子Ⅲ(过分干涉)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父因子Ⅳ(偏爱被试)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父因子Ⅴ(拒绝、否认)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受益者敏感性存在显著负相关;父因子Ⅵ(过度保护)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6 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公正敏感性之间的相关(n=804)

表7 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公正敏感性之间的相关(n=804)

由表7可见,在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中,母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受益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及公正敏感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因子Ⅲ(拒绝、否认)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受益者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母因子Ⅳ(惩罚、严厉)与大学生受害者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受益者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公正敏感性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公正敏感性的影响,以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公正敏感性各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8。

表8 公正敏感性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此外,父亲教养方式在4种情况下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仅有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

3 讨 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到文化建设时指出,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公正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00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自2009年起将每年的2月20日设为“世界社会公正日”,以推动国际社会坚持把公正作为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则,促进人类的康乐幸福。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把追求公正作为自己重要的人生价值导向,公正教育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心理学理论都涉及到了认知平衡与情绪的关系。例如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都认为认知失衡(失调)将导致负性情绪。如果对社会事务的判断得出不公正的结论就会导致个人的心理失衡,进而产生消极情绪。而如果个人长期经常性地陷入消极情绪状态就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研究公正敏感性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境不能直接决定人的行为,它必须要通过心理因素对人的行动施以影响。即使处于同样的事件中,各人的公正敏感性不同亦可导致人的公正感受与公正行为出现差异,因此从公正敏感性入手是研究公正问题的重要方面。

为编制能够测试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参考国外的相关成果,首先确定了包含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和旁观者敏感性的量表结构。然后通过面对面访谈和网上调查了解大学生公正心理与公正行为的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由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编制公正敏感性测试项目。为了使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使用了相关法、临界比率法等多种方法对项目进行了筛选,因素分析结果及内部一致性分析指标表明,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已达到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在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Schmitt等人的研究结论迥异。Schmitt等人在德国的研究发现,性别对公正敏感性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公正敏感性比男性高。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外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本研究样本的年龄构成与Schmitt等人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研究中个体年龄横跨14~93岁,这导致本研究的调查结果Schmitt等人的结果缺乏真正的可比性。由于目前对公正敏感性的研究还不多,因此关于公正敏感性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尚需更多研究的证实与探讨。

在本研究中,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公正敏感性上表现出不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旁观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均表现出高于来自其他生源地的趋势。这就是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和城镇大学生对公正问题更敏感,能够容易地知觉到不公正,对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作出的反应更强烈。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长期存在有密切关系。虽然目前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经济与文化生活水平的差距仍普遍存在。农门学子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慌乱、紧张可能是他们身上存在的普遍感受。或许,大学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多地体验到不自信、不自如、不安全的感觉,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加谨慎、小心,他们害怕自己由于贫穷或人地两疏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因此表现出更强的公正敏感性。

本研究还发现,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受益者敏感性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在旁观者敏感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取样时间的原因,本研究中的新生是一些入校不久、刚刚完成军训的学生。这些新同学对大学生活还不熟悉,刚刚结识了一些新的同学和老师,互相之间了解还较少。他们小心翼翼地试着同别人交往,正在寻找友谊与信赖关系,因此表现出较多的谨慎和忐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出现对公正与否更敏感的情况。

本研究还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的许多方面与公正敏感性存在低度但却显著的相关。这一方面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公正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为我们合理地利用家庭教育渠道培养青少年的公正敏感性提供启发,另一方面也表明,公正敏感性除受家庭环境影响之外,还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公正敏感性的回归分析表明,无论是以公正敏感性的各个维度分还是总分为因变量,皆是父亲教养方式的更多因子进入到回归方程,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得分为因变量的情况下,才有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这一方面提示父母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意味着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子女公正敏感性的养成有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自编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使用它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在804名大学生中进行了测查,得到以下结论:①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标准,可供进一步研究使用;②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新生公正敏感性更强;④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父母对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模式。相对而言,父亲对公正敏感性的影响较母亲更大。

[1]谢雪贤,刘毅,吴伟炯.公正敏感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2):301-308

[2]Schmitt M,Baumert A,Gollwitzer M,et al.The justice sensitivity inventory:Factorial validity,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facet space,demographic pattern,and normative data[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10,23(2-3):211-238

[3]Schmitt M,Gollwitzer M,Maes J,et al.Justice sensitivity:Assess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space[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21(3):202-211

[4]Maes Jurgen,Schmitt Manfred,Seiler Ulrich.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nd structural invariance of mental health measures for East and West Germans[J].PsycINFOZeitschrift Fur Differentielle Und Diagnostische Psychologie,2001,22(2):87-99

[5]Wijn R,van den Bos K.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justice judgment process:The influence of fair and unfair events on state justice sensitiv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40(7):1294-1301

[6]Gollwitzer M,Biicklein K.Are“We”more punitive than“Me”?Self-construal styles,justice-related attitudes,and punitive judgments[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7,20(4):457-478

[7]Schmitt M J,&Mohiyeddini C.Sensitivity to befallen injustice and reactions to a real life disadvantage[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6,9(3):223-238

[8]Mohiyeddini C,Schmitt M J.Sensitivity to be fallen injustice and reactions to unfair treatment in the laboratory[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7,10(3):333-353

[9]Schmitt M,&Dorfel M.Procedural injustice at work,justice sensitivity job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matic well-being[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9,29(4):443-453

[10]Fetchenhauer D,&Huang X.Justice sensitivity and distributive decisions in experimental gam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5):1015-1029

[11]Gollwitzer M,Rothmund T,Pfeiffer A,et al.Why and when justice sensitivity leads to pro-and anti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6):999-1005

[12]Wischniewski J,&Briine M.Moral reasoning in schizophrenia: An explorative study into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J].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2011,16(4):348-363

[13]Gollwitzer M,Schmitt M,Schalke R,et al.Asymmetrical effects of justice sensitivity perspectives on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5,18(2):183-201

[14]Strelan P,Sutton R M.When just-world beliefs promote and when they inhibit forgiven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2):163-168

[15]Traut-Mattausch E,Guter S,Zanna M P,et al.When citizens fight back:Justice sensitivity and resistance to political reform [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11,24(1):25-42

[1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161-161

[1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

http://www.cjhp.com.cn/

The Justice Sensi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al Rearing Style

Wang Zhuming,Lv Yong,Zhang Jie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justice sensi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al rearing style.Methods:Parental Rearing Style Scales and College Student Justice sensitivity scales construct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were applied on 804 college students.Results:①There were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JS victim(t= 0.127,P>0.05),JS beneficiary(t=0.111,P>0.05),JS observer(t=0.905,P>0.05)or JS total score(t=0.392,P >0.05).②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JS victim(F=3.397,P <0.05),JS benificiary(F=15.156,P<0.001),JS observer(F=3.600,P<0.05)and JS total score(F=9.996,P<0.001).③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irst year students and senior students in JS victim(t=2.734,P <0.05),JS benificiary(t=2.530,P<0.05)and JS total score(t=2.693,P<0.05).④When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all dimensions of justice sensitivity,different factor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enter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Under four conditions:JS victim(F=20.317,P<0.001),JS benificiary(F=28.702,P<0.001),JS observer(F=13.297,P <0.001)and JS total score(F=16.495,P<0.001),some factors of father rearing style enter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Only when dependent variable was JS benificiary,factorⅡ(excessive interference or protection)of mother rearing style entere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Conclusion:①College Student Justice sensitivity scales reachs the standards of psychometric.②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exists in justice sensitivity.③First year students have more justice sensitivity than senior students.④Students from the rural areas have more justice sensitivity than students from the cities.⑤Different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children's justice sensitivity,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shows different patterns.

Justice sensitivity;Parental rearing style;Personality;College students

R395.9,B844.2

A

1005-1252(2016)09-1363-07

10.13342/j.cnki.cjhp.2016.09.022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少年公民意识研究”(编号:CE2006)

2016-03-25)

猜你喜欢
受益者教养公正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Red tourism sees boom
想从受益者成为布道者 专访CEDA培训讲师冯光宇
中文学习成新宠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