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作用

2016-08-11 20:15陈泰山
共产党员·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李建成封禅贞观

陈泰山

不能简单地说,一个人能够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但在某个历史条件下,一个人对王朝的意义有时非同寻常。魏征对于唐代贞观一朝,作用巨大,功不可没。

魏征作为历史名臣,以谏臣而名世。他的谏诤规避了朝政失误。如他规谏太宗与民休养生息,力戒奢靡之风,反对营造宫室台榭和对外穷兵黩武;他规谏太宗废除隋的严刑峻法,代之以宽平的刑律;他规谏太宗用人要“才德俱兼”。在刑赏问题上,他认为刑赏之本在于劝善惩恶,在王法面前,“贵贱亲疏”一律对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风上,他规谏太宗兼听广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防止下情不能上达。他还规谏太宗要以“亡隋为戒”,接受教训,居安思危,力戒骄奢淫逸。凡是有关国家治乱、社稷存亡的问题,魏征上谏时都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贞观六年,群臣请太宗去封禅,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有些不高兴,问魏征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国内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人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来贺。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封禅一事只好作罢。

魏征向太宗面谏五十余次,前后两百余事,数十万言。最为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简”,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贞观初期谨慎,太宗亲笔书于屏风之上,时刻提醒自己。

魏征的作用,还表现在无私无畏,敢于担当上。魏征不仅敢说,而且敢做,面对矛盾和问题能够将个人得失、进退、安危置之度外,一心为公,忠心辅国。贞观元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征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征遇见太子和齐王的旧属李志安、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征下令将二人释放。魏征这样做,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因为玄武门事变前,他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职。魏征当然清楚,在这敏感时刻,以自己特殊身份,如果下令继续将他们押送至长安,可以表明与李建成余党划清界线,显示对李世民的忠诚。但这样做,将损害国家政令的威信及社会人心的安定。因为朝廷已经下令,对李建成、李元吉余党不予追捕。下令将他们释放,会让人怀疑,自己仍与李建成旧部藕断丝连,政治生命乃至身家性命极有可能受到影响。一边是国家公义,一边是个人命运,他最终选择了为国为公而不是为己为私,义无反顾,慨然下令,当场释放李志安、李思行二人。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不但没有心生嫌隙,相反十分高兴,赞赏了魏征的做法。

魏征身上体现的正是人们常说的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精神。魏征不仅是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君过的“人镜”,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贞观初期国家政策的制定上。

魏征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太宗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开创了大唐盛世。唐太宗曾颇有感慨地说:“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威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安宁。”

唐太宗对魏征“敬之重之,同与师傅,不以人臣处之”。 魏征的确发挥了“帝师”“帝王之心”的作用。“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这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也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魏征作为历史人物,不论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一面“人镜”。

猜你喜欢
李建成封禅贞观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冒犯”太子官位牢
“相交线”检测题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李建成:被历史严重歪曲的大唐太子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