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学生易混淆的介词“从”和“由”及其偏误分析

2016-08-12 09:31努尔斯曼阿卜莱提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偏误起点

努尔斯曼·阿卜莱提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1)

维吾尔族学生易混淆的介词“从”和“由”及其偏误分析

努尔斯曼·阿卜莱提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1)

因介词的语义兼类情况、语义差异及组合功能、聚合系统关系的细微差别,介词的习得给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带来了难题。本文选取维吾尔族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偏误的介词“从”和“由”,通过描写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分析“由”和“从”的语法功能,并与其在维吾尔语中的相应格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为避免偏误的产生提供参考。

“从”和“由”;维吾尔语格;母语负迁移;偏误

汉语教学中,介词很重要。说起重要主要是就介词在语法中的地位而言。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以介词就成为汉语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维吾尔语是粘着型语言,其形态变化非常丰富。维吾尔语中格的语法功能相当于汉语中的介词。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介词的过程误认为汉语介词对等于格。因此,当学生发现“由”和“从”在语言实践中可以翻译成“从格”的时候,“从”和“由”混淆使用的情况就在情理之中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学习者受到母语负迁移作用,在“从格”、“由”、“从”之间画了等号。混淆使用“从”和“由”既与母语干扰有关,也与教学失误不无关系。“从”和“由”的介词框架是汉语学习中最难把握的一方面,一则涉及语义、句法和色彩等多种因素;再则,学生掌握“从”和“由”的语义主要依靠翻译这又会造成联想,从而引起偏误。文章以二语习得方法论为指导结合实际调研,分析“从”和“由”混淆使用的例句,探讨偏误出现的原因并为“从”和“由”的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一、维吾尔族学生使用“从”和“由”混淆而产生的偏误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已了解维吾尔族学生学习“从”和“由”时偏误出现的几个原因。下面考察学生作业中混淆使用“从”和“由”的几个典型的偏误:

例1.★这些都是从(由)交流方式不融洽引发的问题。

维译:bu mɛslilɛrniŋ hɛmmisi ɑlɑqɛ usuliniŋ toʁrɑ bolmɑsliqidin kelip ʧiqqɑn.

例2.★这是从(由)两个民族文化差异产生的。

维译:bu ikki millɛtniŋ mɛdɛnijɛt pɛrqi swɛbidin kelip ʧiqqan.

例3.★根据医学角度分析,多种病是从(由)抽烟引起的。

维译:meditsinɑ ilmidin qɑriʁɑndɑ,nurʁun kesɛllik tɑmɑkɑ ʧekiʃtin bolidu.

例4.★学生很小年龄就开始抽烟,可从(由)父母教导。

Oquʁuʧi kiʧikkinɛ turup,tɑmɑkiʁɑ Øgiwɑlsɑ,ɑtɑ-ɑnilɑr tɛrbijɛ qilisɑ bolidu.

例5.★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从(由)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的。

维译:hɛrbir ɑdɛmniŋ miʤɛz χɑrɑktiri,oχʃimiʁɑn muhit tɛrpidin bɛlgilinidu.

例6.★这项任务从(由)投票决定谁来承担。

维译:bu wɛzipɛ belɛt tɑʃlɑʃ ɑrqiliq kimniŋ Øz ystigɛ ɑlidiʁɑnliqi bɛlgilinidu.

例7.★从(由)刮风引起的问题,谁都没有办法解决。

维译:borɑn sɛwɛbidin bolʁɑn mɛsligɛ heʧkim birnemɛ dijɛlmɛjdu.

例8.★从(由)父母决定孩子的理想是不对的。

维译:bɑlilɑrniŋ ɑrzuji ɑtɑ ɑnilɑr tɛrpidin bekitilsɛ toʁrɑ bolmɑjdu.

以学生的作业为语料库搜集例句中发现,“从”的使用很频繁,当需要使用介词“由”时,学生使用介词“从”代替。例句4、5、8 中“由”所介引的是施事。6中“由”是方式介词。1、2、3、7中谓语动词分别是“引发、产生、引起”表示原因义的动词,应该用介词“由”,介词“从”没有表原因的语义项。讲授语法是语言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胸中无数,若没有交代清楚“从”、“由”的语义功能,相同点和不同点很难达到“从”和“由”的教学目标。下面对比介绍“从”“由”和维吾尔语的“格”,并分析偏误出现的原因。

二、汉语介词“从”和“由”的语义功能

纵观《现代汉语八百词》、《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介词与介引功能》等文献,对介词“从”和“由”的语义功能做以下总结:

(一)表示空间的起点

例1.从门洞中把铺盖搬进来,躺下了。(骆)

维译:u dɑlɑndin(从格) jotqɑnkØrpɛ ɛkirip jɑjdi dɛ,jɑtti.

相应形式:从 门洞

din dɑlɑn

例2.可是骆驼的故事很快的由海甸传进城里来。(骆)

维译:birɑq tØgɛ ɦɛqqidiki hekɑjɛ nɑhɑjti ʧɑqqɑnlɑ χɛjdijɛndin(从格) ʃɛhɛrgɛ tɑrqɑldi.

相应形式 从 海淀

din χɛjdijɛn

(二)表示时间的起点

例3.从一换车那天,他就明白了,…(骆)

维译:rikʃɑ ɑlmɑʃ turʁɑn kynidin tɑrtiplɑ(从格、后置词) ,…ni biliwɑldi.

相应形式:从 一换车那天

din tɑrtip rikʃɑ ɑlmɑʃ turʁɑn kyni

例4.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支部年年种实验田。

(金昌吉用例)

维译:hɛmkɑrliq ʃØbisi qurulʁɑndin bujɑn(从格、后置词),ɛtrɛt hɛr jili tɛʤiribɛ etizi terijdiʁɑn boldi.

相应形式:从 以来 合作社 成立

din bujɑn hɛmkɑrliqʃØbisi qurulʁɑn

(三)表示来源或由来

例5.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候学超用例)

维译:fontɑndin(从格)ʧiqiwɑtqɑnniŋ hɛmmisi su bolsɑ,tomurdin(从格) ʧiqiwɑtqini qɑn.

相应形式:从 喷泉

din fontɑn

例6.他从西山拉回三十匹骆驼。(骆)

维译:u ʃisɛn teʁidin ottuz tØgɛ ɛkɛptu.

相应形式:从 西山

din ʃisɛn teʁi

(四)表示范围的起点

例7.他随着兵们跑,汗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骆)

维译:uniŋ ɛskɛrlɛr bilɛn qɑtirɑp jyrginigɛ heli kynlɛr boldi.tɛr uniŋ beʃidin(从格) tɑpiniʁiʧɛ qujulɑtti.

相应形式:从 头

din beʃi

例8.职工的房基金由工资中扣除。(侯学超用例)

维译:iʃʧi -χizmɛtʧilɛrniŋ muɑʃi Øj-mylyk pulidin(从格)tutup qelididu.

相应形式:由 工资

din puli

(五)表示凭借,根据

例9.从衣食消费在支出中的比例可以测算出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

维译:kijim-keʧɛk,jimɛk-iʧmɛk ʧiqim nisbitidin(从格),bir dØlɛtniŋ turmuʃ sɛwiyɛsini Ølʧigili bolidu.

相应形式:从 衣食 消费在支出中的比

din kijim-keʧɛk, jimɛk-iʧmɛk ʧiqim nisbiti(从格)

例10.从长相推断年龄有时不准。

维译:tɛqiturqidin ɑdɛmniŋ jɛʃiʁɑ ɦØkym qilsɑ bɛzidɛ toʁrɑ bolmɑy qɑlidu.

由以上对“从”和“由”的语义功能的描写,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介词“从”和“由”与处所词组合表示空间的起点、经过的路线,和场所与时间词组合表示时间的起点,跟名词组合表示凭借、根据等,总而言之二者在语义功能上相同性非常广泛。

观察学生的作业,介词“从”的使用很频繁,几乎没有出现“由”。学生的作业“从”的使用频率为什么会这么高呢?结合研究对象及本人学习汉语的经验,初步推测偏误出现的可能性,有如下两点:

第一,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为了减少学习负担,在使用和掌握语言规则时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当他们学到两种或多种方式均可以表示同一意思时,往往不分场合都使用那种最容易记的,对语言规则过度概括或简化。作业中学生过度运用介词“从”,故意减少“由”。他们认为汉语中的“由”是冗余的部分,既然这两个介词有可通性,用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复杂精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没错的。但是学生片面理解了“由”和“从”、弱化了介词“由”的语义兼类特点,由此产生出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弊端。

第二,除此之外,本人作为非汉语母语人,推测学习汉语时出现的另一种可能性。学生习惯于用维吾尔语中类似的词与汉语对译。当发现“从”和“由”在一定程度上与从格对应,便把它对等于维吾尔语中的从格。这就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负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①唐承贤.差错分析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②徐玉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在本文第二部分的各例句中,不论汉语介词是“从”还是“由”,其在维吾尔语中的相应表达形式均为“从格”。“从格”的语义内容所解释的信息是影响学习者不区分“从”和“由”的另一个原因。

三、现代维吾尔语“从”格及相关后置词语义功能与“从”和“由”的关系

现代汉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表现语法意义和句法结构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两个手段。介词同其他虚词在汉语语法词类系统中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法上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关系、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关系、对象、比较、排除等意义并与其共同充当句子成分。维吾尔语是SOV型黏着语,其表达句法语义的形态变化非常丰富。维吾尔语中格或后置词联系各语义成分之间的语法意义,确定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在句子或词组中的句法功能。显而易见,在维吾尔语中没有介词。格、后置词等语法标记确定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词之间的句法关系。因此,语法功能上汉语介词同维吾尔语中格、后置词相对应。通过语料分析可知,介词“从“或”由“在维吾尔语中以从格、“b□□l□p”“t□rtip”后置词形式显现。维吾尔语的从格语缀以-din/-tin为语音形式,缀加在名词类及其短语末尾,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起点、来源、原因等,也表示人或事物的由来或出发点。③力提甫·托合提.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47.“b□□l□p”“t□rtip”“buj□n”等是支配从格的后置词 ,④曹鹏.议论现代维吾尔语的后置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时间和地点。从客观上讲,维吾尔族学生习得介词的初步阶段往往受到母语干扰,这造成汉语介词“从”和“由”对等于维吾尔语中的“从格”的印象。对于学习者而言,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刘珣认为“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 。⑤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191.这其实就是学生对“从”和“由”的语法功能掌握得不全面或学习过程中产生母语负迁移的原因。

四、教学方案

了解介词“从”和“由”混淆的主要原因,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在汉语教学中进行正确有效的纠偏。笔者认为当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有了大体的掌握,但需进一步消化时教师要指明并强调“从”和“由”的语法特点。不仅要对其语义特点进行描述,也要对句法功能、聚合及组合功能、框式特点以及语体色彩差异做知识铺垫。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学习者的思维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记忆轮廓,加上反复地练习和比较,便能减少在应用中偏误的出现。

(一)教学对“由”“从”的语法功能进行比较

研究对象 语义功能 句法形式 例句从/由表示时间的起点注意:“由”介引时间名词表示时间起点时,构成框式介词“由…开始/起”从/由+时点名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 学校通知从/由本月开始缴纳学费。从/由 表示空间的起点 从/由+处所词 明天我们从/由学校出发。从/由 表示动作经由的处所 从/由+处所名词 这条河从/由我家门口流过。从/由 表示数量的起点 从/由+数量 女儿从/由零数起到一百从/由 表示状态的起点 从/由+形容词/名词/动词 一会儿间,马路从/由黑变为白。从/由 表示范围的起点 从/由+名词/动词短语 考试从/由第一课考到最后一课。从/由 表示依据或凭借 从/由+名词/名词短语 小艾力从/由背面看很像他哥哥。从/由 表示来源或由来 从/由+名词/名词短语 至今,院子后的树林从/由小树苗变成了参天大树。由表示原因 由+名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 此事由动乱而起由方式 由+动词 由评估决定能否被评为文明单位。从 表示行为动作的对向(具有获取的意义) 名词+从+名词+动词 她从导师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

(二)对框式介词的搭配条件进行教学提示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往往可以跟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介词等构成种种固定格式,其表现复杂,形式多样,意义灵活 。⑥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37.各学者对“框式介词”与“介词框架”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刘丹青(2002)分析汉语中的“框式介词”时说:“框式介词”,是“指由前置词和后置词构成的,使介词支配的成分夹在中间的一种介词类型”。本文借用上述“框式介词”和“介词框架”的理论,把介词“由”、“从”与“到、而、起、开始、来说、来看、着眼”等词构成的格式称为介词框架,考察这些介词框架所表示的语义以及举例“从”和“由”构成的常用固定格式,为汉语介词的应用提供实例。

1.“从”和“由”表示时间和处所的起点。

(1)“从…起/开始”:从/由你来那天起/开始,我们就盯上你了。

(2)“从…以来”:从开学以来,我还没有请过假(引自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由…以后/以来”:*由开学以来,我还没有请过假。

“从…以后”:从今天以后我决定不再工作(引自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由…以后”:*由今天以后我决定不再工作

(3)“从/由…往”“从/由…向”“从/由…到”等格式表示处所的起点、物体运动的趋向或起点和终点。除此之外“从/由….出发”格式表示空间的起点。

从/由祁家豁子往南走有一家物美超市

从/由学校西门向北走50米就到民族饮食街。

从/由第一课看到最后一课。

总结:“从”与“以来、以后、后、之后”搭配表示过去或将来的时间,而“由”不能与其组合。

2.“从”和“由”都可以表示状态变化的起点,但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上有差异。

(1)“由…而”表示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也表示变化的起因和结果。

他忽然醒了,不是那种自自然然的由睡而醒,而是猛的一吓(骆)(表示变化的起点和终点)

他们知道,肚子空虚,再加上寒冷,他们就由饥寒交迫而走向死亡。(表示变化的起因和结果)

(2)“从/由…到”“从/由…变”“从/由…转”等格式概括变化的全过程。

我们学校是从/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小朋友们种下的“姐妹树”从/由幼苗变了个大树。

已经三天了,天气一直是从/由阴转晴,今天可不一样了。

总结:以上“由…而”格式不能由“从…而”代替。“由…而”是固定格式,由古汉语的格式保留至现代汉语。除此之外,简单来看介词“由”,它具有表原因的语义项,这种性质在“由…而”格式中有所体现。“从”没有表原因的语义项,也不能与连词“而”构成“从…而”格式。因此,“由…而”格式不能用“从…而”替换使用。

3.表示原因:“由…造成/引起/所致”格式常与连词“而”搭配,表示原因。“从”没有表示原因的语义项,故不能与其互换。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由一些小事引起了这次争执。

温室效应是由臭氧层的破坏所致。

4.表示凭借。

(1)“由以上内容可知”、“由此可见”等作为一段话的开始,表示根据以上叙述进一步阐述或用以总结。“由此可见/由此及彼/由冬转春等四字格形式不能与“从”互换。

(2)“从/由…看来”格式介引依据。

从外语成绩看来,她翻译这篇文章是没问题的。

从表面看来,实验高中与普通高中师资队伍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不然。

(3)“由…看来”介引认知主题

由他看来,在社会上,所有事件都来源于发明与模仿。(陈昌来用例)

总结:“由…看来”格式表示认知主题,“由”与“从”不能替换。

5.“从、由”在表示来源、经由的处所等义时,具体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

“由”与“组成、构成”等表示来源或构成成分的词相呼应构成“由…组成/构成/建成”等比较固定的格式。

水仙花的花朵由六片纯白色的花瓣组成。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总之,“从”和“由”既有交叉又有差别,它们是同义词而不是等义词。两者在大部分情况下语义相似并在形式上相对于“从”格,但是“从”和“由”内部语法功能不同,使用条件也不同。教学过程要加强理论讲授,应该对介词“从”和“由”进行对比分析并让学生明白“从”和“由”在维吾尔语中大部分情况下均以从格表达,但其在汉语语法中具有不同的使用特点。除此之外,借助框式介词教学巩固记忆搭配对象也有利于拓展学习者的语言技能。这样有帮助于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使用时偏误现象的发生。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戴庆厦.双语学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傅雨贤,等.现代汉语介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4]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5]力提甫·托乎提.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9]苗东霞.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confusable Chinese Preposition “Cong”,“You” of Uyghur Students

ABULATI Nu-ersiman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College,China Mino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81)

because of the semantic multi categories,differences and the paradigmatic relation nuances of Chinese preposition,the acquisition of preposi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ese has encountered with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applied descriptive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o studying Chinese preposition “cong”,“you”.By comparative study upon its corresponding case formality in the Uygur language,the author provided references to avoid errors.

“cong”,“you”; Uyghur language case; negative transfer; error

G642

A

1009-9545(2016)02-0097-05

2016-03-03

努尔斯曼·阿卜莱提(1990-),女(维吾尔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偏误起点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