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在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2016-08-12 08:45李淑芹郭庆玲
光明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风病患侧偏瘫

李淑芹 邸 双 郭庆玲



康复护理在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李淑芹邸双郭庆玲

目的比较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在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营养药及对症治疗、辅以针灸、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常规护理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常规康复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良肢位的设计、康复训练、重视患侧刺激、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中医特色护理等。10周后通过对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FIM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康复护理组治愈率34%,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6%(P<0.05);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92%,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6%(P<0.05)。FMA、FIM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在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护理组FMA,FIM的数值明显增加。结论康复护理可以缩短中风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改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康复护理;中风病恢复期;偏瘫

中风是中老年人致残和危及生命的重症之一,该病发病急,进展快,并发诸多后遗症,诸如肢体瘫痪,严重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1]。过去我们对这类疾病认识不足,只重视抢救生命,往往对其康复护理涉及不多,所以病情恢复慢,后遗症严重。笔者从2013年开始运用康复护理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中风病恢复期偏瘫患者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3年05月—2014年11月我院康复科病房患者,共计100例。根据患者首次就诊顺序,按SPSS 17.0软件随机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和常规康复组。康复护理组符合疗效分析50例,其中脑梗死患者38例,脑出血患者12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5岁,平均59岁;病程10~25天,平均16天。常规康复组符合疗效分析50例,其中脑梗死患者37例,脑出血患者13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2~73岁,平均58岁;病程11~26天,平均17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所得疾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制定。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顺,共济失调;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3治疗方法两组给予神经营养药及对症治疗、辅以针灸、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

1.4护理方法

1.4.1常规护理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

1.4.2康复护理组在常规康复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良肢位的设计、康复训练、重视患侧刺激、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中医特色护理等。(1)良肢位的设计。病人卧床时床应放平,床头不宜过高,尽量避免半卧位和不舒适的体位。不同的体位均应备数个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软枕以支持。避免被褥过重或过紧等。①患侧卧位:患肢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手指伸展,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等。②健侧卧位:患肩前屈,手平放于充气支具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关节屈曲,髋稍内旋。③仰卧位:为过渡性体位,因为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应尽可能少用。(2)康复训练。对每日康复师所留作业进行指导、监督,在患者空闲时间进行一些辅助康复训练。上肢功能训练一般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3)重视患侧刺激。房间的布置应尽可能地患侧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洗漱、进食、测血压、脉搏等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时也应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避免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等。(4)心理护理。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使其消除各种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对待患者,关心、尊重病人,多与患者交流,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避免任何不良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协助病人进食、洗漱和如厕时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经常向患者讲述有关同类病种康复的例子,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舒适的休养环境。(5)饮食护理。护士应及早了解中风偏瘫患者疾病早期与康复期的营养状况,病人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饮食中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情况。进行营养学知识宣教,合理饮食指导,增加营养素的摄入,尽快制订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饮食护理计划。另外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消耗大量体能,需要营养支持。饮食注意“三低、两不、一多”即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多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鲜蛋、青菜及足量的高蛋白等食物,以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6)中医特色康复护理。①按摩疗法: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或帮助患者做局部运动,按摩多采用滚、按、揉、拿、捏等手法,由头部至体部,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头部穴位可选取百会、四神聪、顶颞前斜线、顶旁线等;患侧上下肢以阳经为主,上肢可选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再捻手指、掌指关节。下肢可选髀关、伏兔、血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委中、承山、太溪等。按摩时可用红花油做介质,可起润滑、渗透肌肤、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②中药薰蒸:可给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红花、桃仁、伸筋草、乳香、没药、地龙、葛根、鸡血藤等,文火煎煮,熏洗患肢30 分钟,每日2次。

1.5疗效观察

1.5.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疗前评分与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方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基本治愈:≧81%,6分以下;显效:≧56%,<81%;有效:≧11%,<56%;无效:<11%或负值。

1.5.2观察指标根据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该量表是国际上公认的运动功能量表,包括50个项目,每项分值有0、1、2,总分100分,其中上肢功能测定33项,最高积分66分,下肢功能测定29项,最高积分34分。评分越低,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运动记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功能正常。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FIM法,FIM评分最高为126分(运动功能评分91分,认知功能评分35分),最少为18分,评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126分:完全独立;108分~125分:基本独立;90~107分:有条件的独立或极轻度依赖;72~89分:轻度依赖;54~71分:中度依赖;36~53分:重度依赖;19~35分:极重度依赖;18分:完全依赖。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康复护理组治愈率3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6%(χ2=4.32,P<0.05);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6%(χ2=4.76,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病恢复期偏瘫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1)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FIM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FI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护理均可改善偏瘫肢体恢复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护理组FMA、FIM高于对照组,表明康复护理组对偏瘫肢体恢复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病恢复期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FIM表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0.01;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后比较,2)P<0.01

3 讨论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以中风名之[3]。病程2周以内为急性期,2周到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我科由于自身优势及特点,患者基本是从外院急性期治疗后来我科继续康复治疗,属中风恢复期。常规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只起到日常生活护理作用,对肢体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但缺乏针对性,疗效不理想。把常规康复与康复护理合理的结合起来,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患者中枢神经进行重塑,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快康复进程,使其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减少致残率和负情绪,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我科对中风病恢复期的患者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案。正确的良肢位可以对抑制痉挛模式,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起到良好的作用。运动训练可促进患者部分神经元再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的修复能力,促进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患侧空间。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消除病人思想顾虑,稳定情绪,保证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护理使病人得到足够、均衡的营养,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增加体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中医特色疗法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加了患者对患肢的关心和注意,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痉挛等并发症。

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康复技术的普及,人们已认识到中风病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但对康复护理仍然重视不够,护理工作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缺乏足够的认知[4],这与护理工作者的职称、婚姻状态、年龄影响、工作年限等相关[5],我科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平时十分注重护士的护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与临床医师及康复师及时沟通,依据康复评估及肢体恢复各时期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护理方案,希望我们所总结的康复护理方法对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者护理水平有所帮助。

[1]王子蓉,宋双双,钱艳.浅谈中风康复期中医护理[J].光明中医,2013,28(6):1245-124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

[4]高晓阳,戴铃.护理工作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认知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6):1147-1152.

[5]张雪,郭威,黄芬,等.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2):38-4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哈尔滨 150076)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63

1003-8914(2016)-03-0423-03

(本文校对:杨金山2015-01-28)

猜你喜欢
中风病患侧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更 正
World Integrated Medicine Master SHI Xuemin (石学敏)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