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

2016-08-13 00:09孙志刚
甘肃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题素质专业

孙志刚,男,博士,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兰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员,兰州市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师大《数学教学研究》编委,甘肃省和兰州市多个教育教学专家班子组成员。从事高中数学教学31年,毕业班教学22年;出版教学专著6本,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参编教辅读物20多本。

近日参加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评审,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引起不少评委的困惑和议论:在所有参评课题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是小学教师主持的课题;而数量最少、质量最差的,是高中教师主持的课题;初中教师主持的课题则居中,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认为,中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能力发展的要求逐渐加强。与之相适应,所在学段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作为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高中教师落后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排在最末的位置,是不正常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产生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全专业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学科专业。学科专业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的专业即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学的专业即如何学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能力,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学生学法指导的能力;第二是教育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三是教科研能力,包括自身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前两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能力,是教师工作两个根本的方面,是教师的基本功。教科研能力则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保证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和源泉。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通常将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从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之上,在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方面往往比较忽视。事实上,中学教师日常工作中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关注。反之,小学教师一般不把自己定位为某门学科的教师,所以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之外,对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常常有着比较广泛的关注。久而久之,高初中教师(特别是所谓高考和中考的主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得越来越狭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越来越下降,导致出现前述课题评审中不正常的现象。这一现状的直接后果,是对所教学生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要扭转这一局面,最根本的方法是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克服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动,逐步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唯一标准的陈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实行多元综合评价。其次,要把教师从繁重、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给教师松绑。要打破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桎梏,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让中小学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让校园成为学生们的精神乐园。第三,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做井底之蛙。要形成有效机制,让教师在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和学科专业方面都能够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学、教育、科研三条路上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第四,要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努力充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文科教师要努力弥补自己科学素养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之处,理科教师则要有意识地涉猎文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热爱阅读,随便翻翻,做一个杂家。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使命,承担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艰巨任务。作为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此,我们在思想上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在行动上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课题素质专业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专业降噪很简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