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共享发展落地生根

2016-08-15 22:44
群众 2016年8期
关键词:精准发展

编者按: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怎样认识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怎样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怎样实现全覆盖,如何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为此本刊推出马超林、顾晓磊等一组笔谈,敬请关注。

精准发力

打赢扶贫攻坚战

马超林

共享,是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脱贫,是实现共享的基本条件。在建设新江苏的工作实践中,没有全省贫困人口的脱贫,就谈不上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从现在起,我省应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不丢掉一个市、一个县,不让一个镇、一个村掉队,把每家每户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共享现实。而能否担当起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责任和使命,又是对各级干部领导智慧和能力的考验。当前和今后几年,重要的是突出考核,强化激励。

既要立军令状,又要竖指挥棒。“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与苏北5市签订了脱贫致富奔小康责任书,把扶贫开发列入市、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未完成6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的,不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落实好“军令状”,我们在减贫成效上,需重点考核建档立卡人口数量减少、实际帮扶低收入人口数量、经济薄弱村脱贫达标数量、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在精准识别上,需重点考核低收入人口进入、脱贫低收入人口退出的精准度。在精准帮扶上,需重点考核实施到村到户增收帮扶项目和投入数量、扶贫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量和低收入农户发放覆盖面、财政帮扶资金到村到户占比、主要社会保障措施对低收入农户落实情况。在扶贫资金上,需重点考核本级财政投入数量、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情况、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在探索创新上,需重点考核各地探索创新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方法、新路径。

既要考核“硬杠杠”,又要注重“软指标”。一方面,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及减贫成效等工作的考核,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增强低收入人口与经济薄弱村识别的精准性,精准帮扶、精准发力;二是真扶贫、扶真贫,切实防止数据注水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三是注重“到村到户”帮扶和“因村因户”施策,靶向治疗,精准滴灌;四是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创造积累形成减少相对贫困新经验。

既要致富低收入人口,又要减少相对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明确到2020年,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重点片区和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12个省重点帮扶县(区)分批退出,各地以县为单位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这一总目标,鼓励各地创新帮扶工作方式、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鼓励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等有关制度机制;鼓励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破解返贫难题,实施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既要采用“官方”监测数据,又要引进第三方评估。考核内容以客观指标为主,保障数据客观公正,提高公信力和可信度。考核办法明确除了采纳建档立卡数据信息系统、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等“官方”数据外,还应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采取专项调查、抽样调查和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第三方评估。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由市县进行自查,形成总结报告报省;其次,委托第三方开展独立公证评估;第三,省有关部门共同对建档立卡动态监测数据、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数据、第三方评估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综合分析。

既要实行政策激励,又要强化工作问责。划出几条“高压线”:未完成年度减贫计划任务,违反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定,违反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脱贫退出程序规定搞“数字脱贫”,低收入人口精准识别和脱贫认定准确率以及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较低,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发现违纪违规问题。如出现上述问题,将对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责任追究。同时,对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的、探索创新有实质成效和重要经验的市、县给予一定奖励。□

(作者系省扶贫办干部)

深化医改 惠及全民

顾晓磊 吴如忠

共享发展,涵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内容,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具体举措。

上半年,国家正式下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再次吹响了深化医改共享发展的“集结号”。省委、省政府已将下半年确定为综合医改落实期和突破期。认真贯彻落实省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专项部署,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要求,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保障供应、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智慧医疗等八个方面展开工作,促进全域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重点落在推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医保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仅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例,经过探索,正在施行一些有效措施,改革方向业已确定。既要有量的体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南京和苏州两市,其他各市也应跟进。同时又要有质的要求,提出开展县级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下半年,包括一些较大医院都要参与到改革中来,这说明各式各类的公立医院改革都将推进。同时还应明确,市立医院可以“减肥瘦身去包袱”,逐步把慢性病的门诊、康复治疗等功能疏解到基层,腾出更多的时间看大病、解难症。通过推进,保证2年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5年建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双下沉、两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是补齐医疗卫生有效供给“短板”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切实把“双下沉、两提升”和分级诊疗作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来抓,精准发力,快速推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更多群众共享医改成果。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关键是要对照高质量、均衡性的要求,找准短板、补齐短板。要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院的龙头骨干作用,提升中心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实施村卫生室“填平补齐”建设,全面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大力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进一步健全合作办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省市级医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医或直接投资办医的模式,大力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完善人员下派机制,不断加强省市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软硬件合作。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并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实现各医疗主体之间系统兼容、信息共享、诊断结果互认。把“双下沉、两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与医疗、医药、医保“三医改革”紧密结合,公立医院发挥改革先锋作用,医保改革发挥调节作用,医药改革发挥服务作用,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力争让人人享受医改成果。

深化医改,共享发展,还有“医保全省漫游”和“多项制度发力”两个基本目标和具体任务。“医保全省漫游”就是统筹城乡,加快推进医保全省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切实做到“一卡通”,使医保待遇的“可携带性”更强,群众看病就医更为方便。“多项制度发力”则是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等多层次的举措,发挥多管齐下的合力,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对此,更需各地尤其是苏北市县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形成强力强势,确保这一轮医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人民群众从中真真切切得益、实实在在受惠。□

(作者分别系常熟市委新闻办主任和淮阴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最大程度满足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刘 菊 山 水

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全面性,决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有些人一说到共享,就把共享简单等同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一种片面的误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共享,但不是共享的唯一内容。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方面共享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统筹推动经济、文化等建设,把人民的需求点变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适应文化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抓好文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文化有效供给,提高文化产业占比,为新江苏建设提供新动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规模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尽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广度、深度、速度、质量、效益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从我省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看,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还不完全适应需求。落实共享发展要求,必须高点定位,进一步解决好大繁荣的问题。这些年我省城镇文化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当前仍需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重点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文化投资,扩大城乡公共文化供给,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共享文化产品服务。目前,全省各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已经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今后仍要加大这些场馆的文化载体投资,并加快推进配套建设,如定期更新馆藏图书等,充分发挥为新江苏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

突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公平。教育共享需要围绕教育均衡、职业教育等重点,补短板、抓薄弱。也就是说,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围绕全面小康建设需求,重点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要让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获得公平的教育结果。这意味着,无论是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还是贫困儿童,都应享有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和发展权;这意味着,无论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都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其付出对等的回报,在专业发展、生活质量方面享有同等的出彩机会;这还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近年来,我省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的情况也有,“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矛盾仍然存在,无不显现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有学上”的问题,更是“上好学”的问题;不仅是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更是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当前,一要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二要想方设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要结合实际推行多样化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但不少地方的学校“联合”“捆绑”还不紧密,基于学校和教师内在发展需求的互帮互助、共享发展的局面尚需巩固,贫困地方、困难群体、薄弱学校仍是短板。在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强带弱、共享发展的机制急需完善。当务之急是健全并执行共享性的教育评价制度,让共同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体育惠民,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体育属于全民、服务全民,既是民声,也是民生。体育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公益事业的属性,决定着发展的模式与轨迹要以普惠全民为依归。体育共享也是“健康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健康的生活离不开体育,将“健康江苏”的关口前移,引导大众科学健身,让体育成为生活方式、生活时尚,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尽快完成江苏面向大众、面向未来的体育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真正实现体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分别系太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本社文教处处长)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陈万宁 时 菲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主要体现在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保等问题上。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给每个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在社会保障方面,落实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实实在在的、针对性强的具体举措的普遍实施,必将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发展。

促进大众创业。当前,全省各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业活力逐步显现。在看到发展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大众创业状况还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有三:一是创业政策“看得见、摸不着”,落地困难。二是政策举措大多来自上面,缺乏地方实施细则。三是缺少创业要素市场对接渠道,中介组织欠发达。四是“求稳怕亏”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社会创业氛围还不浓。当务之急,是要着力研究得力措施和办法,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培育一种良好的生态,积极推动大众创业,让人们的活力充分涌现,真正变“小众”为“大众”,以创业带就业。全省特别是苏北各地,一要完善规划布局。抓住进一步分解细化“十三五”规划的契机,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和责任主体,谋划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引领和支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引擎。二要清晰部门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工作机制和评价办法,根据创业规律,把政府引导作用、市场主导作用、社会支持作用、从业人员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找到共振点,形成长效机制,切忌“运动式”创业。通过鼓励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要做到举措落地。既要根据各类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分类帮扶,提高措施的精准性和作用力,又要加大举措整合力度。由主管部门把散落在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鼓励创业条文进行全面系统梳理,过时的要废止,矛盾的要调整,缺失的要完善,没有实施细则的要尽快出台,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和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宣讲,让上面精神“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改善社会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保,便是对树立并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一直在为建设高水平的小康而奋斗,其出发点就是要增加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经过近40年的不懈奋斗,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还有一些地方、一些群众的生活条件需要改善,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共享发展,就是要直面这些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红利,给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一方面,注意“提低”。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底线标准,尤其是要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重视“补短”。共享发展,就是通过抬高底部,补齐短板,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留死角。改善社会保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诸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统筹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等。除此而外,还要增加其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不断提高共享水平。

总之,以人为本、促进共享,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引导预期,注重公平,改善民生,使全省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使新江苏建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

(作者分别系省广电网络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和淮安市清浦区人社局职员)

责任编辑:汤建奎

猜你喜欢
精准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精准的打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