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研究

2016-08-15 00:48文承辉魏亚萍胡越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文承辉,魏亚萍,胡越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北京 10012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研究

文承辉,魏亚萍,胡越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北京 100125)

2012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如产教融合校社(村、园)联动型、创业兴业推动型、农民学院“七位一体”型、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型和青年农场主培养型。基于对这五种典型模式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做法的解读,分析了典型模式的共性和特性,并提出了模式选择的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技能化趋势明显,未来“谁来种地”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谁来种地”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2012年以来,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办、国办多个重要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部署要求。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按照部署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典型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总结分析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研究提出模式选择建议,将对各地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大量的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和培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国内研究方面,赵帮宏等(2013)对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进行了分类,认为按照培训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市场运作类共三大类十一种类型[1]。也有许多学者(习岑、潘光,2009;王晓飞等,2011;刘源,2014;张志增等,2015)对“送教下乡”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送教下乡”教育模式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2-5]。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个地区形成的有效培育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王守聪等(2013)对陕西省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安康市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广校为培育主体,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安康”模式[6]。在国外研究方面,蔡云凤、闫志利(2014)认为国外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主要有北美、西欧、东亚三种,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健全培育体系、强化投入机制、扶植多元主体、创新培育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加强法律保障等对策建议[7]。李国祥、杨正周(2012)指出,培养职业农民是2012年美国农业法草案制定中的重要议题;我国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借鉴美国做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农村年轻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国家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应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8]。

已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和培育模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但仍存在以下两点值得进一步探索:一是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模式和培训模式,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个重要环节,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需要从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二是自2012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学院等新主体参与到培育工作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鲜有针对这些新培育模式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系统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做法,分析典型模式的共性和特性,并提出培育模式选择建议。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的形成背景与主要做法

2015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充分挖掘各地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提炼出十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本文现选择其中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培育典型模式进行分析。

(一)产教融合校社(村、园)联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产教融合校社(村、园)联动培育模式,是指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在政府出台政策的引导下,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培训机构(农广校)以农民合作社、产业村、农业园区等为载体,与其深度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

河北省平泉县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者。平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农业人口和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形成了食用菌、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现代林果等四大主导产业。根据平泉县实际情况,县政府明确将农广校作为培育主体,将林业、食用菌等技术所(站)作为补充,依托产业村、产业园区、农民合作社,采取进村办班、进园办班、进社办班的培训方式,对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园区农民、合作社社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县政府制定了《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项目、金融信贷、技术服务方面给予扶持。

(二)创业兴业推动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创业兴业推动型培育模式,是指以提升农民学员创业兴业能力为主线,系统设计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创业设计等多种方式,使农民学员从具备初步的创业技能转变为具备综合创业能力和素质,从而帮助农民学员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创业兴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者。东西湖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农业人口和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农业生产以城郊农业为主。为培养发展精准农业和都市农业的人才,区政府组织农业、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动,以区农广校为培育主体,开展学员遴选、需求调研、培训实施、后续服务和认定管理等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依托组建的精品师资团队,运用分组研讨、模拟经营、案例分析、观摩体验、考察、总结辅导等教学方法,对培育对象进行农业创业、农业兴业经营实训、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员的创业兴业能力。在后续服务环节,区政府提供跟踪服务、创业咨询和交流平台,并在融资信贷、项目支持、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优惠。

(三)农民学院“七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农民学院“七位一体”培育模式,是指地方政府以整合区域优势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办农民学院,以此为依托建立包含项目管理、项目运作、师资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教育评价等在内的“七位一体”的培育模式。

浙江省湖州市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者。湖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但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农民仅占2.5%。为提高湖州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2010年,湖州市农办、湖州市农业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致力于培育“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主要做法分为七个方面:一是项目管理实行“政校合作+部门联动”。湖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农业、林业、教育等有关部门参加,全面负责培育工作。农民学院负责制定培养方案、组织开展培训、统筹管理师资和承担认定事务等。二是项目运作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院组织+基地实施”。湖州市政府统筹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实施方案和主导产业培训计划,整合区县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设立培训基地,农民学院和培训基地负责摸底调研建档入库,培训基地具体实施培训。三是师资组建实行“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聘请知名院校教授、省内科研院所专家、农机推广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养经营大户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四是教育培训实行“农业知识+职业技能+生产实践+创新创业”,系统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五是认定管理实行“直接认定+培训认定”。对获得大专以上或涉农专业中职学历文凭,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人员,予以直接认定。对符合一定条件、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合格后按照认定标准予以认定。六是政策扶持实行“人才+产业+科技+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七是教育评价实行“自评+网评+第三方评价”。

(四)校地联动教产衔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培育模式,是指农业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办学,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选取自愿从事农业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采取政校合作、定向招生、定制课程、定岗培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高职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江苏省太仓市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者。太仓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劳动力比重较小。近年来,太仓市合作农场发展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缺失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自2013年起用3年时间培育6500名新型职业农民,并为合作农场的发展培养年轻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主体上,政府委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三年制大专学历教育。在培育对象上,选择具有太仓市户籍的并承诺完成学业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在培养方式上,委培院校根据太仓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专门制定“太仓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个院校+若干基地”教学实践模式。在培养保障上,委培生学习期间的学费全部由专项经费承担,毕业后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统一调配至各镇(区)所辖村或合作农场工作,与村或合作农场等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一定优惠。也鼓励委培生继续本科学历深造,由政府承担两年学费,学生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五)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

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是指农业院校和龙头企业紧密结合,以立志从事农业创业的在校学生、务农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等为培育对象,采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多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共同开展培养过程管理,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及孵化基地,共同推动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满足农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生产,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创新型青年农场主。

安徽省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者。2012年,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团省委、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培养安徽省农业现代化青年人才。对立志从事农业创业就业的安徽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通过合作培养,将其培养成农业领域创业就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模式采取“3-3-2+2”分段培养模式。学生前3学期在原学院学习通识课程。第3学期结束后经自愿申请、专家遴选,确定试验班学生名单。第4-6学期完成相应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第7-8学期进入荃银公司实践实习,并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内容方面,专门针对青年农场主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制定了涵盖农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六个课程模块。在保障方面,学业合格的试验班学生,可由学校、企业、省团委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共同为其开展为期2年的农场经营管理创业孵化,或者学生进入安徽荃银高科工作,也可自主择业。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的共性分析

五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都是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探索形成的有效模式。分析这些典型模式可以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共性。

1.培育工作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不仅涉及到农业、教育、财政、人社等政府多个部门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还包括了培育对象摸底调查、学员遴选、培训组织、认定管理、信息库建设等多个基础工作环节。政府主导可以全面统筹多部门资源从而形成培育合力,有序引入市场主体资源从而充实培育力量,扎实做好培育各环节工作从而夯实基础。另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是一项公益性工程,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同时可以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进入渠道,吸引农业企业等社会资金。

2.培育工作都抓住了重点对象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导任务是提升务农农民素质和培养农业后继者。在务农农民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是一批优秀代表,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培育需求相对较强。针对这些培育对象开展系统培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在农业后继者中,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农二代”等未来从事农业的概率很高,各地都将他们作为农业后继者的重点培育对象。抓住了培育重点对象,就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培育方式适合培育对象的特点

由于务农农民不可能放弃正常的农业生产来参加长时间的脱产教育培训,所以针对务农农民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了改革。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农与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方式,这样就避免了务农农民因参加培训而不能从事农业生产以致影响经营效益。在职业培训方面,采取进社(村、园)办班、委托基地培训等方式,使农民能够很方便地就近接受高质量的培训。针对初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因而采取全日制教学模式对其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为其将来从事农业打好基础。目前这些教育培训方式得到了培育对象的欢迎和认可。

4.培育内容较为系统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系统提升过程,不仅要提高其综合素质,还要提升其职业能力,所以各地的培训内容都比较系统和全面。内容包括了农民职业素养、农业生产经营等综合性课程,以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创业、农业政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若干专题性课程,还有农民自己所从事的产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一门专修课程。培训过程中除了集中上课,还组织学员到发展较好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同时还安排专门讨论环节,交流讨论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分享各自的发展经验。全面系统的培训内容是培育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

5.培育模式涵盖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环节

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要求,规范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扶持的基本依据,政策扶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保障。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政策扶持是区别培训模式和培育模式的关键。没有政策扶持就只能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而不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五种典型培育模式都包含了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特性分析

五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各自的特性。产教融合校社(村、园)联动培育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基层农广校深入农民合作社、产业村、农业园区,单独组班、定向培养,使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创业兴业推动型培育模式是以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针对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培育对象开展的高层次培训,为发展精准农业和都市农业培养人才。农民学院“七位一体”培育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内农民教育培训优势资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系统化、标准化教育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培育模式和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都是培育农业后继者,但两者培养性质有所不同。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培育模式针对的是地方高中毕业生,学员通过系统培养毕业后必须回到地方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属于定向培养。而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学生通过系统培养毕业后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不从事农业,属于非定向培养。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选择的建议

五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每个模式适用的地区有所差异。产教融合校社(村、园)联动培育模式适用的地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比较突出,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以及主导产业村等发展较快,农广校实力较强,且能够深入基层(社、村、园等)开展系统培训。创业兴业推动型培育模式适用的地区,培训机构实力较强,且能够依照成人教育原理开展系统培训,重点提高培育对象的创业兴业能力。农民学院“七位一体”培育模式适用的地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涉农教育培训机构实力较强,有雄厚的师资和办学人员作保障,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农民学院办学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培育模式适用的地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成熟,能为青年农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且承担委托培养的农业职业院校实力较强,有能力承担全日制三年大专学历教育任务。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适用的地区,要有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和农业院校,联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实训实践以及创业孵化。

[1]赵帮宏,张亮,张润清.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2]习岑,潘光.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河北省实施“送教下乡”初显成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4:45-47.

[3]王晓飞,孙志河,史帆.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63-68.

[4]刘源. “送教下乡”教育模式初探[J]. 农民科技培训,2014(1):18-20.

[5]张志增,孙志河,谢勇旗,王玉苗,孙连勇. 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9-55.

[6]王守聪,赵邦宏,曹琳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安康实践与思考[J]. 农民科技培训,2013(11):7-9.

[7]蔡云凤,闫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 教育探索,2014(3):154-157.

[8]李国祥,杨正周. 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

(责任编辑:胡必强)

On the Typical Model of Cultivating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WEN Cheng-hui, WEI Ya-ping, HU Yue

(Central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 Beijing 100125, China)

Since 2012, governments and their agencies at differentlevels have been conduct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 number of typical and successful models of cultivating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have been formed: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village collaboration model, business-pioneering promotion model, “unity of seven” farmer-college cultivation model, school-farm collaboration and teaching-production connection model and young farm director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operation of the five typical models, their gener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several model select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Model

2016-10-10

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四批科研课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PCE1406)

文承辉,男,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督导研究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民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G725

A

1009-1173(2016)06-0035-05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