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2016-08-15 00:48冯晓
中国农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北农业大学课程体系课程

冯晓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冯晓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创新创业教育是发展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需求,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在“双创”大背景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关键问题、重要概念缺乏深入思考,对创新创业认知存在误区,创新创业师资薄弱,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基于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分析了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梳理了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农林高校

一、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东北人才大量流失,唱衰东北经济的声音一直在持续。可喜的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标志着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的启动。

区域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基础和保障。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调研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时反复强调:“高校既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重要的创新源”,“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理解为让学生毕业后自己办公司,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创业规律和有总需求增长空间的黑龙江优势领域,鼓励组合式创业和敢于到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小公司工作,把黑龙江培养的人才留在黑龙江”,“留住人才,黑龙江也就留住了希望”。

(一)农林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黑龙江省经济增速、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东北农业大学地处农业大省,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其在农业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中的教育科研优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孵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其在适合农林高校创新创业的领域发挥特长,找到发展空间,将“根”扎在黑龙江。这即是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同时也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

(二)农林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自身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认知、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授课方式上有了较大调整,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在教育认知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推进了高校“填鸭式”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退出高校教育的进程,使得传统教育的弊端更加凸显;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注重互动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再次,在课程改革上,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加容易,MOOC课程、微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更为现实;最后,在授课方式上,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课上传授知识、课下解决问题或留下问题”的痛点,实现了“课下学习知识、课上解决问题”的转变。

(三)农林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开创事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专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其重点是对学生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知识技能及能力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

二、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在于它是促进就业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趋势[1]11。黑龙江省教育厅在2016年9月中旬组建19个调查组,深入黑龙江省内81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调研工作。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在提高,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但高校间发展不平衡,仍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症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观念误区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价值定位,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1]9。整体看,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高校有落实、有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较少,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认知误区:部分高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活动或科技竞赛活动;部分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少数学生的创业实践行为,以注册公司数量、休学创业人数等作为创新创业工作甚至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与衡量指标。认识上的误区,使各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未按学科建设的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忽视了教育本身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升的本质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制度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教育与活动推进中均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在实际实施中缺少制度保障[2],如创新创业教师职称评聘、教师工作量认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金匹配等制度。因此,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体现在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动上,政策也停留在鼓励和号召阶段,实际教育安排中出现教育工作无牵头单位和多部门交叉、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等教育的盲目与无序情况。目前,黑龙江省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均处于摸索阶段,缺少教育引导机制、课程设置机制、师资培养计划、经费支持等具体制度安排。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完备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学术素养、实战经验。目前,从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调研数据看,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及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主要以辅导员、学院党委副书记、就业处、团委等部门的老师为主。黑龙江省内虽然也有几所高校配备了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但其兼职教师数量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则占90%以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培养的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会较少,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题的交流、研讨不多。

(四)创新创业课程未达到育人效果

按照教育部要求,黑龙江省内各高校均开设了创业基础必修课,部分高校还设置了通识教育选修学分,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但从现有课程实施效果看,并未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辐射面及影响力小。其原因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一,学生层面。笔者与学生座谈时获悉,选课学生选修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的真实目的是为完成学校规定的选修课程学分,真正对创新创业感兴趣,肯学习、善思考的并不多。第二,教师层面。任课教师主要以辅导员、学院党委副书记或就业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的老师兼职担任。他们在知识储备、课程准备、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欠缺。第三,条件层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同传统课程的教学存在质的差别。创新创业课程的小班授课、混合式、互动式教学方法,MOOC学习、翻转课堂,以及创新实验、创业训练等体验式课程还未得到很好地应用。

三、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地域、高校、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特色与优势,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出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设计如下: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学校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从认知上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定位;从实施上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交叉创新,在创新基础上实现创业能力、技能的提升。东北农业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6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教务处牵头,团委、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产业办公室等部门齐抓共管,具体工作由创新创业学院推动落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目前,学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已融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思政教育、就业教育。同时,从教育教学、项目训练、孵化培育三方面加强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标准,提升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育人质量。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是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机制的完善。定位清晰、机制完善,为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清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3],其制度保障机制应包含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学工系统、就业系统。因此,应整合现有资源,充分激发校内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制定相应办法,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时间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活动平台的使用。基于此,东北农业大学出台下发了《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设置了5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将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类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创业训练及实践,经审核后认定对应的学分。同时,东北农业大学还成立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学校关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出台下发了《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东北农业大学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倍增育人计划”》,鼓励引导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业绩,可作为岗位聘任与考核及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获得A类竞赛国家级奖项,可以在教师职称评定中等同于指导教师本人获得教学成果奖。本科生在学校认定的A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成绩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可申请以学术特长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效果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配备。为此,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分模块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既包含一线创新创业理论教师如工、农、经、管、理、艺、文、法等理论研究教师,也包含有创业经历并担任过或仍在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他们将最实际的企业运作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传授给在校学生,同时还包括创新技术指导教师——他们在学生创新中遇到专业技术难题时能够给予实时解答。培养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东北农业大学注重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从而打造了一支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的专职教师3人,创业基础、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专职教师3人; KAB讲师14名;创新创业在线课程线下专业辅导教师21人,聘请企业创业导师28人。

(四)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点在教育,而教育的中心在教学,教学的着力点在课程。为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之一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同时要注重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中,注重混合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融入,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打造成体验式、参与式课程,以提升课程效果,发挥课程体系应有作用。

为引入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先进课程资源,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创新创业学院于2016~2017秋季学期开始筹划实施创新创业慕课教学,先后从“智慧树”、“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等线上课程平台选择优秀课程资源,并配备专业线下辅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同时,实施“东北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证书项目”。证书项目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交叉创新课程+实践训练课程。通过这些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类课程模块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学科交叉和学以致用,运用跨界学习和实践交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平台。

(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东北农业大学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计划制定中,根据专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具体方式:第一,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内容。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如生命科学、动物医学、工程力学等专业课程,在授课中可渗透与专业有关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人格品质等内容。第二,在专业教育中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依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设1~2门创新创业课程。第三,设立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项目,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引导与培养。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所需,是高校教育发展必然。为此,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明确自身教育职能与定位,不仅是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增减,而且是在功能上的重新定位[4]。实施过程中,应从学校类型、特色、优势等具体情况出发,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探索形成自身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关系,形成经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9-11.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4]黄伯云.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8-10.

(责任编辑:胡必强)

On the Integ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s

FENG Xiao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s required in the national efforts of developing an innovative type country and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country with strong human resources--a lofty goa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b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reation”,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developed vary rapidly in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ever, problems existed such as lack of profound thinking on some important conceptions, educational misconceptions, weak faculty, and imperfect syllabus for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taking the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cas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d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nto the overal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6-11-28

冯晓,男,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党建思政研究。

G640

A

1009-1173(2016)06-0001-04

猜你喜欢
东北农业大学课程体系课程
本刊策划 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东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省水科院成功举行
Analyze the Benefits of Using Films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Use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