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2016-08-15 11:08姜慧丽刘莲顺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启示

姜慧丽 刘莲顺

[摘要]通过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男女两性留存下来,当今性别歧视和刻板现象却依然存在,本文通过介绍性别角色、角色刻板等相关概念,以及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改进措施进行了简单介绍,使大家对性别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性别角色的重视,做好不同性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茁壮成长。

[关键词]性别角色 性别刻板 性别角色类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83-02

性别角色是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社会规范了的行为方式。早期的性别角色研究是基于两种假设的,一是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是位于单一维度的两端,是对立的;二是假定拥有适合于自身性别特制的个体的心理是最健康的。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个体有不同的期望,程度把握不好,易演变成刻板印象甚至角色偏见,严重的将造成性别歧视。

性别角色刻板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以及行为方面比较固定的看法和信念。比如人们希望男孩要有男子汉气概,女孩要温柔娴静。在学习上,男孩的字没有女孩的字漂亮等。刻板印象在教育中也屡见不鲜。

一、性别角色的意义

(一)性别角色对个体的意义

自从胎儿期性别分化以后,性别属性就跟随人的一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此外,性别角色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涉及性别意识、性别差异、性别平等内容。历经性别角色的准备、选择和性别行为的稳定实施等过程。其中性别刻板观念发展得较早,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习得在行为上的一些差异。个体只有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二)性别角色对社会的意义

性别角色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构成。社会性别是在生理性别的基础上受到社会文化和生活制度的制约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们适应社会的主观意识。男女两性不仅丰富了社会角色体系和社会文化,而且不同性别之间优势互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性别角色对学校的意义

性别角色促使教育者从性别角色角度审视教育,从而改善和革除教育中的弊端,促使教育工作健康全面的开展;教育中的性别角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性别刻板等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性别角色意识得到提高,促进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确认合理的性别角色,实施恰当的性别行为,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性别角色类型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两个模式。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和双性化模式。早在1936年就有学者提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用来描述男女两性稳定的行为倾向。研究者按照双重标准测定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发现具备自信和支配欲特质的男性的心理是健康的。具备温和与被动特质的女性是心理健康的。然而该模式没有考虑到性别局限和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然不符合时代需求,双性化模式应运而生。

罗西于1964年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他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贝姆把性别角色又扩增了一个未分化,至此建立了较完善的“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性别角色体系。有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人心理更加健康。因为他们具有两性的特质优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的完整性也反映出这一问题,双亲教育会使孩子拥有全面的性别榜样,有助于个体的双性化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影响性别角色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依据生物社会化理论,可以归为两大类,分别为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生物遗传因素由于自身存在的客观性,基本不在性别角色教育的范围内。社会文化方面分为家庭、朋辈群体、大众传媒、学校四方面。本文将这四点分为校外因素和学校因素,前三点归为校外因素类。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介绍。

1.校外因素

家庭方面主要是父母期望把孩子同化成自己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也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观念。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性别或性别偏好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孩子易受父母的影响,最终会一定程度地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性别行为。Harris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不大,起重要作用的是同辈团体,群体社会化理论还认为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女孩进行玩球时,竞争性较小,当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但没有竞争性。大众传媒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如广告中权威专家的形象多是男性,而受众多为女性。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等通过媒体传播强化,给女性造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阻碍性别角色的建立。

2.学校因素

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中影响性别角色的因素又可分为教师性别、教科书、学校教育中的刻板印象等。

学校教育是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组成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然而,教师性别对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不容忽视。从教育心理学中发现教师的性别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有人认为男性教师的性别行为榜样和象征意义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教学活动中,不同性别的教师向同学展示不同的形象和优势,这有利于学生习得不同性别的知识和优势,增强他们对性别的认同。作为教学工具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们通过书本了解关于性别的理论知识,通过书本中的人物可以获得性别角色榜样。此外,学校教育中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教师的性别角色期望,易使学生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不利于其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性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性别比例失衡,这是我国普遍存在且难解决的问题。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男女教师比例的不均衡现象尤为明显,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统计,我国幼儿园专任教师131万人中男性教师约3.2万人,仅占2.4%。这一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男性老师的勇敢果断和处事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双性化性别模式。然而这源于教师的择业刻板,在我国,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做教师不合适,尤其是幼儿园教师,这就造成了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

其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也存在问题,如:缺乏性别角色的相关知识。此外,书中所用的人物也存在偏见,男性多为英雄人物、而女性多以受欺侮形象出现,这易造成男生的傲慢自大、女生的自卑和压力,不利于学生对自己性别的选择与认同。

另外,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如教师对学生有不同性别特质以及学科方面的期待,会据此对学生有所偏爱,致使学生表现出教师期望行为;在学科选择上的刻板印象,女生文史类多,男生理工科多。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最后,学校教育漠视甚至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这也影响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学校忽视性别上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对学生使用同一标准,不利于他们的特长发挥和身心发展。如教师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有相同的书写和读书能力。

四、性别角色对教育的启示

(一)理想的性别角色

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型人才,我们在发挥好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还要注重向异性学习,男女两性特点鲜明,女性多细心坚韧,男性果敢利索。个体只有具备两者优势,才能健康成长,从容地面对困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学校教育改进措施

性别角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为使学生习得全面的性别角色,就要注意性别角色在教育中的运用,抓好性别教育,改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加大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男性教师的比例

由于教师择业的刻板,男性在选择职业时容易过滤掉教师、护士等职业,这就造成幼儿园和小学男教师比例过低的问题,不利于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为保证教师性别均衡化需要做到:第一,社会制定相应规范消除择业刻板现象,倡导男性选择教育事业。第二,国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男性投身教育行业,平衡男女教师比例。第三,男性教师自身要克服择业刻板,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中去。

2.性别教育知识丰富系统化、教材人物形象合理均衡化

性别教育是指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性别观念为基础,有形地或无形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影响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以产生相应的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为保证性别教育的针对性系统化以及教材人物设定的合理性。要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教育;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形成体系。幼儿注重性别意识、性别认知的教育。初、中等受教育者注重性别平等、性别差异、性别角色的教育。大学生注重性别平等、性别态度、性别行为的教育;教育用书中人物性别的设定要合理均衡。发挥好学校教育对性别角色的引导作用,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树人任务。

3.正视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现象

教师应认识到教学中的刻板印象,并且注意消除。首先,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依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偏好对学生有所偏爱和期待。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性别学生的优势与差异,根据差异对男孩和女孩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教育方式,保证学生们顺利地完成学习和发展任务。教师还要发挥好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们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

4.在教育中重视性别差异

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教育应据此实施不同的教育。第一,学校要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标准,发挥学生的性别优势。第二,学校增强教师对学生性别差异的了解,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性别差异教育。第三,学校定期开展关于性别角色教育的讲座,提高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从而组成学生本身、教师、学校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四、结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这足以说明性别是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把这一因素纳入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去,做到性别教育有针对性、具体化,强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学生完成性别意识、性别态度的树立,了解性别差异,促进性别平等,整合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使之达到平衡和谐,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任务,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样的社会成员才能拥有更健康的心理,更好的发展,社会也才能更加美好、和谐。

【参考文献】

[1]石艳玲.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万明钢.性别与性别角色差异的跨文化研究[C].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跨文化心理学导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08).

[3]王雪珍,李林.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02).

[4]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5]吴维屏.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小学教育,2013(12).

[6]戈圳.教师性别因素在师生关系中的影响[A].2095-9214(2015)06-0271-01.

[7]张静静.学前教育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根源及对策分析——基于对身心二元论的批判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8]丛中笑.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4).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启示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复杂理论视角下性别角色与外语成绩的关系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特征:自我参照实验范式的检验
《天香》中的性别角色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