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16-08-15 11:08吴娟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改革

吴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职旅游专业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探讨了将非物质遗产引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职旅游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247-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老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的现状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出台非遗相关法律法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上下群策群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成为各级政府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共识。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非遗保护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文化传承。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将全面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培训10万人次,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新举措、新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何实现非遗保护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融合,受到了社会、业界专家与学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旅游专业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丰富非遗传承的手段与模式

过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采取“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师徒传承或者家族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传播对象有限,传播手段古老,传承效果和传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基于现有非遗传承人逐渐老去的现实,非遗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传统传承方式已经不适应年轻一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普及,使更多的非遗爱好者、保护者加入到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可以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打破原有的非遗传承对象受限、场所受限、方式受限等局限性,发挥校园传承的独特优势 。

(二)有利于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进行保护性开发

非物质文化是活的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通过文字、录音、录相、视频等方式进行“静态保护”,更重要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里保护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环境中传承非物质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民族情感,增强青年一代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强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氛围。更重要的是,年青一代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加之,受过专业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他们完全有可能在保护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开发,切实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中获得“新生”。

(三)有利于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旅游开发,是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普遍达成的共识。但在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低俗化、庸俗化或过分商品化和舞台化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错误诠释和解读,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究其原因,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理解不深。二是在进行开发中没有精心设计旅游产品,盲目抄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可以很好地破解这两大难题。旅游专业学生在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同时,旅游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景点规划等专业课程,具备了毕业后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必将更好地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校园,给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理论知识讲授、专业技艺学习等多种方式,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校园生活,充实了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又让学生有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宣传、弘扬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讲解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导游服务、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有利于增进青年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同时,通过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专业学生了解区域文化、家乡文化提供了更直接的途径,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为学生学有所成后立志服务家乡、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大动力。

(三)有助于完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提高高职旅游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能力

高职旅游专业要切实担负起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必须围绕地区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纳入旅游专业教学,可以充分展示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在课程讲授、实训实习环节便让学生切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可以直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掌握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技能,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推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设立非遗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土壤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以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的方式,营造校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非遗基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非遗传承学校,也可以是非遗实践基地,还可以是非遗教育传习所等,既可以包括多个非遗项目,也可以根据区域、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建设某个非遗项目。通过设立非遗基地,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校特别是旅游专业教学、研究、创新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当前,各地政府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湖南省在全省近200所学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参与师生近15万人,安徽省确定了3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

(二)聘请非遗名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非遗传承的一大难题就是师资问题。受限于非遗项目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的限制,大多数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能力。要给学生进行专业讲授,必须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到学校来开展教学。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开发平台,吸引非遗项目传承人扎根旅游专业教学。非遗项目传承人既要通过传帮带,带领原有的专业教师学习非遗技艺等,提高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更多的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非遗知识、掌握非遗技艺,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构建非遗课程体系,打造旅游专业教学特色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引进专业,必须修订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要以旅游专业的教育教学为基点,普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要大力进行非遗课程开发,编写出有水平的非遗校本教材。非遗教材不是普通教科书,对编写者本身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有深厚非遗功底的老艺人、专家才有可能编写出合适的教材。高职旅游专业可以采取非遗名师与专业教师强强联合的方式,进行非遗教材开发。通过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形成旅游专业的教学特色。

(四)改革教学手段,促进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种持续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中形成,在族群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延续、传承的。[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要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同样,高职旅游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必须强调能力导向,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非遗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要在校园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培养高技能型的非遗传承人才不能将教育教学的场所局限在教室、仿真实训室里,要走出课堂,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原生地去体味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中寻找非遗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既要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和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效应和旅游文化效应,又要从践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使命的角度出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校园氛围,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者、接班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立足发展实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这一命题,充分认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专业发展齐头并进,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2011-04-15.

[2]罗茜,彭华.基于博弈理论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问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改革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