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莱克《秋颂》和济慈《秋颂》比较研究

2016-08-15 21:39赵博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济慈布莱克

赵博

内容摘要:威廉·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航者。约翰·济慈,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该时期最年轻的诗人,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两人同时创作了名为《秋颂》的诗歌,虽然名字相同,都是借秋抒发感情,但通过秋景之美各抒己见,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将从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以及思想感情出发,对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手法以及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论述,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两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能够对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有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解。

关键词:布莱克 济慈 写作手法 思想感情

1.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出众的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写当时优美风光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启迪和训诫,其中一些优美的诗歌至今广为流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布莱克曾创作了名为《秋颂》的诗歌,而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济慈也创作了著名的《秋颂》,两诗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的不同,两首诗分别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同时写作手法相同之中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会对两位诗人的《秋颂》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首诗歌。

2.创作背景的比较

2.1布莱克《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秋颂》是对秋天美丽景象的描绘,描写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在创作《秋颂》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前的和谐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布莱克一改以往的诗歌形式转而描述自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生态和谐的画面描绘的淋漓尽致。《秋颂》中对秋的描绘是布莱克所描绘的四个季节之一,留给读者一幅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清新、和谐的美景。

2.2 济慈《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诗人,济慈深受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而与其它浪漫主义诗人不同之处在于济慈对美的向往。其《秋颂》的灵感来源于他偶然的一次出门散步,秋高气爽,景色怡人,丰收在即,面对此情此景,济慈创作了这首朗朗上口的名诗。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追求与向往。

3.写作手法的运用

3.1用词的比较

布莱克的《秋颂》共三节,每节包含六行。全诗都在描绘秋天硕果累累,花草芳香的美丽景色。整首诗用词简单,诗行短小,简单易懂,使读者朗朗上口。济慈的《秋颂》也分为三节,每节十一行,运用五音步抑扬格,整齐统一。全诗虽然诗行短小,但是整首诗总共三十三行,比起布莱克的《秋颂》,显然较长,通过描述秋色到秋人再到秋声,层层深入。

布莱克的《秋颂》中运用了许多头韵,例如:fruit- flowers, sit singing以及fled from等。相比济慈的《秋颂》,济慈在词的运用方面似乎更加丰富。济慈运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season-sun,mist -mellow-maturing等。与此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尾韵与拟声词,例如:still-until-will,shells-cells等,以及大量的拟声词,例如bleat(咩咩地叫)、whistles(啸啸声)、twitter(吱吱叫)等。

济慈的《秋颂》中的名词大部分都是复合名词,由各种定语、动名词以及过去分词修饰,这有助于济慈赋予他所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及事物更加准确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例如一些复合名词:stubble-plains(满是小麦的田野)、hedge-crickets(篱边的蟋蟀);形容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half-reaped furrow(收割了一半的犁沟)、full-grown lambs(肥壮的羊群);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soft-dying day(渐渐逝去的一天)、maturing sun(催熟万物的太阳);过去分词加名词,例如:barred clouds(一团团的晚霞)、twined flowers(缠绕的花儿)等。布莱克的《秋颂》中,也运用了一些复合名词,例如形容词加名词的一些用法,modest eve(暗淡的夜晚)、narrow bud(含苞待放的花朵);过去分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featherd clouds(柔软的云朵);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clustering summer(繁盛的夏季)等。虽然布莱克也有所运用,但是相比济慈诗中词的运用,济慈的《秋颂》里的词语的运用显然较为丰富,同时也体现了济慈对词的灵活运用的才能。

除此之外,布莱克和济慈都运用许多动词使自己描绘的秋天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布莱克的诗中laden,stained,opens,rove等,济慈诗中的conspire,load,bless,bend等。诗人赋予每个单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感情,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充满着大自然美丽梦幻的世界。

3.2修辞的比较

两位诗人的《秋颂》都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和想象的修辞手法。例如在济慈《秋颂》的第一节中him一词,把秋天拟人化,认为秋和太阳两位挚友将秋天成熟的美景带给大家,又如诗中把蜜蜂拟人化,认为蜜蜂会思考等。而布莱克的整首诗都把秋天比作一个人,让秋天到他的屋檐下坐坐,合着他清脆的笛声欢快的唱吟,爱奔跑在她欣喜地血管中,花朵旋绕于她清晨的眉宇等。诗人们都运用丰富而独特的想象把秋天以人做比,把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与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绚烂的色彩和美妙的歌声,水果的香甜以及花的芬芳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轻轻松松的融入到美丽和谐的大自然的世界,与大自然完美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与布莱克不同,济慈在诗中除了运用大量的拟人和想象的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了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例如从此句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中可以看出,诗人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把秋天形容成“催熟万物的阳光的挚友”,而在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一句中,诗人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它比喻成一个拾穗人。济慈的《秋颂》一诗中还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这也使得其诗独具特色,在诗的第三节第一句中,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在本句中,诗人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对春日的赞歌去了哪里进行了重复提问,这种重复手段更能抒发诗人的感情,使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思想感情的比较

济慈的《秋颂》和布莱克的《秋颂》都描绘了秋天硕果累累,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词语,使诗更加完整流畅、生动形象。虽然都是在描绘秋天的景色,但也有不同之处。布莱克在创作此诗时处于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交接时期,革命破坏了环境,也打破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状态,布莱克创作此诗似乎在表达美景易逝与好景不在的惋惜。济慈所描绘的秋景之美即生活中的美,他追求“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的秋,人们应该从大自然万物中得到启迪,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济慈一生只有有限的25年,在创作此诗时诗人已经病入膏肓,所以济慈创作此诗的目的也是在表达自己向往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以及表达了美景不常留,而自己也将不会再欣赏到这样的美景的惋惜之情。

5.结论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威廉·布莱克和最后一位诗人济慈,对英国浪漫主义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英国浪漫主义抒写了一篇华美乐章。两人同时创作了名为《秋颂》的名篇,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用词与修辞虽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是存在的。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的用词,修辞以及思想感情的简单分析,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通过本次学习,对两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对两位诗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沈敬萍 约翰济慈《秋颂》中的物质美 [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廖丹敏 迷人的秋景,感官的盛宴--浅析济慈的《秋颂》 [J]. 龙岩师专学报,2003(02)

3.胡萍 陈珊 济慈《秋颂》的美学赏析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4.尚必武 美来源于现实---评济慈《秋颂》[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5.郭峰 论济慈诗歌的生态思想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05)

6.黄利华 从文学文体角度看济慈的《秋颂》[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2(01)

7.章燕 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 [M].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8.尚必武 简单与复杂的完美结合--浅谈威廉布莱克的诗歌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01)

9.李桂媛 论威廉布莱克诗歌特点 [J]. 作家杂志, 2009(05)

10.赵卫 威廉布莱克诗歌文体试析 [J]. 济南大学学报,1999(06)

11.李筱 浅析威廉布莱克诗中的对比运用手法 [J]. 作家杂志,2008(05)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济慈布莱克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清夜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新生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子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