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出春天的田园风光
—记涿鹿县大河南寄宿制小学教师罗恒广

2016-08-18 02:04程波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寄宿制教学点学校

■程波

播种出春天的田园风光
—记涿鹿县大河南寄宿制小学教师罗恒广

■程波

俯首,默默耕耘,

像晴日里湛蓝的天空,静逸而安详。

苦累化作皱纹,写在脸上,

心中的花朵,绽放在日日忙碌中。

家长的赞叹,是他最大的奖赏;百姓的肯定,是他最高的回报……

这诗句,实实在在,散发着土地的朴实气息。它,是涿鹿县大河南寄宿制小学校长张清的《写给农村教师》一诗的片段,诗作的主人公,就是张清校长自己学校的老师罗恒广。

至今,罗老师已在教育的田园上耕耘了40个风雨春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低头默默躬耕,目光所及的,却延伸向孩子们未来的远方。

“把普通的事情干好就是不普通,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他,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如农家地里的庄稼的小学教师。

深山苦耕

大河南寄宿制小学位于张家口涿鹿县西北50华里处,这里地处偏远,是个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地方。在寄宿制小学建立前的31年中,罗老师一直坚守在大河南镇最苦、最偏的教学点上。

“师者,父母心。”这是自走上讲台那一刻起,罗老师对教师工作的理解。面对着一个个心灵纯净如山泉水的孩子们,他感知到了自己肩头的分量:一定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他知道,这个称号的后面,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父母心对学生,里面包含了多少深意啊!就这样怀着一腔真情,罗老师开始了他的黑板上写风景,讲台上筑人生的漫长教育行旅。

1976年,初为人师的罗老师分到了大河南乡最偏僻的大林湖教学点。那是一个只有50多口人的小山村,全校就他一个人,教的是十多个学生的四级复式班。那是个特别闭塞的地方,不通车、不通电,村子小,村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远难走。学校距中心校有20多里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路是羊肠小道,遇上雨雪天几乎寸步难行,学校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到了冬天,学生要取暖,罗老师除了白天给学生上课以外,早晨、中午和周末学生休息的时候,他一个人背着箩筐和绳索上山打柴,硬是解决了学生一冬天的取暖用柴。就这样,一干就是14年……

提起这漫长的十多年的苦日子,有人问过罗老师,问他这样苦是为什么?罗老师的回答是:这是我分内的事啊!14年来,这所学校的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学生素质明显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当年的他的好些学生在各行各业都学有所长,这,是罗老师最大的欣慰。

1990年,为了扭转本乡刘家蓬教学点教学质量在全乡位居最后的局面,罗老师被调到了那里担任四级复式教学,一年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在以后的几年里,教学成绩都一直保持在全乡前列。在这个地方,罗老师一待又是10年。当他离开刘家蓬村的时候,全村的学生和家长都自发来送行,孩子们拽着他的衣襟,哭得抽抽噎噎说不出话来,家长们也纷纷握着他的手不肯松手,他们一送再送,直到再也看不到罗老师走出去很远……

时间到了2000年,为了尽快扭转位于大河南学区最南端的上辛庄小学教学点教学质量滑坡严重、群众意见很大的局面,罗老师又一次打起简单的行李,住进了上辛庄小学简陋的宿舍……在他调去的第二个年头,上辛庄小学的教学工作就进入了全乡先进行列。他这一住,又是7年。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而罗老师的3个十年,都是在一人一校的教学点寂寞度过的。心里装着学生,做事就要做好的脾气,让他多少年如一日勤勉地忙碌着,用自己的心血育化着脚下的这方土地。

2007年,学校撤并集中寄宿后,罗老师一直在大河南寄宿制小学任教并始终担任班主任工作。现在,他是学校一线教师中年龄最大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但他依然没有停止过学习,一直在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开拓教育理念,把心得用于教研教改工作中去。他深知,只有自己的不断钻研,才能成长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给孩子们不竭的知识的源头活水。

讲台上的光亮

罗老师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肩负着为孩子打地基的任务,如干不好,就会误人子弟,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为此,他始终秉承着“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谱写着自己开阔高远的教育风景。

工作中,他的行动准则是,努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前行的引路明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

在班级管理中,罗老师用爱和智慧,培育了一个温馨而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多年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深深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评价,同时,管人不是管理机器,要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形成这些朴素理念的背后的支撑,就是一颗爱孩子的心,他希望,孩子们能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于是,就有了循着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来做事的用心。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罗老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孩子们的肯定。孩子们都把他当成良师益友,课下,他是孩子们的朋友,交流时,他总能尊重孩子们的意见;课上,他是孩子们喜欢的老师,他总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师生互动,使他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在生活中,他对自己的学生们付出了无微不至的爱。

有一次,班上一名同学穿着一条开缝的裤子来到学校,引来了几个同学的围观和嘲笑,对此事,罗老师严厉地批评了这几个同学,亮明了老师对这种行为的态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事后,他还找来针线,用长满茧子的粗糙的手,一针一线把孩子的裤子缝好了。后来,孩子把他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本来,这个孩子因家里生活条件差,学习成绩不好,在同学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此后慢慢地,孩子的心态也变得开朗阳光起来。

在上辛庄教学点任教的时候,罗老师发现,离学校3里多远的下套自然村有两个男生经常旷课。怎么改变他们的这种不良习惯呢?他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在他们身上付出了好多精力和时间。天气好的时候,他早晨亲自去接这两个学生,中午在学校给他们热饭或做饭,晚上放学再送这两个学生回家;遇上恶劣天气,罗老师就让他俩和自己同吃同住……师生间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住,亲密无间的相处,让两个孩子变得都喜欢去学校了,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自然,孩子们的学习水平也跟着获得了提升。

付出真心去关心孩子,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样的例子,在罗老师身上不胜枚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罗老师的言行,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多年来,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引领山里孩子走向了更开阔的成长空间。同时,他以一名老教师的勤勉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从而铸就了大河南寄宿制小学积极向上、踏实进取、默默奉献的良好校风。

回首笑春风

对于那些怀有教育情怀的人们来说,生活和工作之间往往总是无法保持平衡的。

这些年来,不管家里发生多少事,有什么困难,罗老师都始终把学校和学生放在第一位,而家里的事总是排在后面。许多人也曾劝说他:“学校的事该放放就放放,自己家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啊!”而罗老师却是这样回答的:“我走了学生怎么办?”简单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他对学生深深的感情。

对于这个把一辈子都交给了学校的老教师来说,什么也不如他深爱的教学工作重要,什么都不能让他放弃对学生的责任。这些年来,为了工作,他从不请假休息,从不耽误一节课。在他心里,一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学校和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扔下家里的农事不管、生病了带病工作,都成了习以为常的事。

在学校里,他对领导和同事从没提及过家里的困难,许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同事们都是事后才知道的。

在当地农村,村里人盖房一般都在春季,因为雨季会给盖房带来好多不确定因素。那是2007年时,罗老师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已成了危房,需要翻盖。罗老师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盖房,势必得由他张罗,请工匠、配料等等都需要他做。因为这个,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硬是把春季准备建房子的事情推到了雨季,因为那时是学生的暑假期间,只有那个时候他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罗老师还曾经经历了一连串承受亲人不幸的打击。2008年的夏季,继他的女婿遭遇车祸后不久,他唯一的女儿,突然被发现已经到了癌症晚期。那时,远在高碑店的女儿多么希望自己的父亲能来她身边多陪伴些时日啊!可是,他抽不出身,他放不下自己的学生,最后,他连女儿对父亲的这个简单的要求也没能满足,女儿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罗老师把失去女儿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那段时间,他仍旧每天照常按部就班上课,放学,仍旧带着孩子们读书,面对学生,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可是,又有几人知道,罗老师曾有几次独自跑到附近空旷的山谷里,喊着女儿的名字放声大哭?

而就在2010年寒假前夕,罗老师刚6个月的小孙女,又被北京儿童医院诊断出患了先天性心脏病,需要4万多元的手术费,必须尽快手术。但由于正是复习考试阶段,他不忍心耽误学生,影响工作,只好先让儿子和儿媳在医院陪护进行观察治疗。等学期结束后,罗老师安排完了学校的事情,才带着自己筹借到的那笔昂贵的手术费,匆匆赶去了北京……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罗老师的经历和付出,诠释了作为一名乡村一线教师的平凡中的神圣。

罗恒广老师无私奉献、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在社会和教育系统形成了巨大反响,得到了社会、学校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这些年来,他多次荣获县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标兵等荣誉,2005年,被评为张家口市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海外基金优秀教师,2010~2011年获得张家口市师德标兵称号,2013年被评为河北省最美教师。他,以自己的行动,为当地一线教师树立了榜样。

三尺讲台育桃李,化作春泥更护花。每天,走在朝阳余晖里,走在从家到学校的长长的山路上,他总是行色匆匆,回首来路,对于罗恒广老师来说,多少年的劳碌,填满了每一个匆匆而过的日子,而就是在这家和学校之间,他走出了一路的坚实印迹,一路的繁花似锦的风景……

猜你喜欢
寄宿制教学点学校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学校推介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