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婚礼音声研究
——基于江西南康的田野调查

2016-08-25 09:07幸莹洁练月圆
歌海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声南康婚俗

·幸莹洁 练月圆

·幸莹洁练月圆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也是最热烈、喜庆的,赣南客家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婚礼的举办。传统的赣南客家婚礼非常隆重且仪式繁多,每一个仪式环节中的所有“音声”甚至于每个细节无不体现着客家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化精神、人文意义。以田野考察为基础,以音声研究为切入点,对南康十八塘乡下埠村客家传统婚礼个案进行深描,阐释该仪式的文化功能、象征意义,揭示该族群的心理内涵及精神实质。

客家婚礼;仪式;音声;文化功能;象征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客家人来自中原,深受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非常重视人生“冠婚丧祭”等每一个重要的礼仪,因此客家婚礼非常隆重且仪式繁多,每一个仪式无不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化精神、人文意义。广义的赣南客家传统婚俗指的是包括相亲、定亲、迎娶三个程序在内的全过程,狭义的婚礼仅指包括迎亲、出亲、接亲等在内的迎娶仪式,该仪式始终在音声境域(soundscape)的覆盖中展现,属于婚礼的最核心的部分。本文所称婚礼是狭义概念,将深描婚礼仪式过程,重点分析仪式过程中的音声①由曹本冶先生提出,“音声”指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或听不到的音声,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音乐”。,阐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地理空间

本文研究的区域属江西南康辖区,南康古称“南野”、“南埜”,晋太康元年改名“南康”,属江西省赣州市管辖,位于赣州市西部,1995年撤县设市,2013年撤市设区。南康世居民族为汉族和畲族,汉族为主体,畲族所占人口比例小,且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被汉族同化了。南康属于纯客家县,不仅有唐朝以来的老客家人,也有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回迁的新客家人。据《南康县志》记载:“雍正九年,东粤新民五十一户入籍南康……至今土著之民渐居其少,外来之民日居其多。”本文研究对象具体的考察地点是十八塘乡下埠村。十八塘乡位于赣州市南康区北部山区,东连章贡区、凤岗镇,南邻唐江镇、龙华乡,西接上犹县,北以麻双乡为界,境内共130.15平方公里,管辖15个行政村,下埠是十八塘乡西北面最边远的一个村。

二、传统婚俗礼仪

作为“中原士族”、“衣冠南迁”的南康客家人,继承了中原儒家文化,保留了很多古代的婚俗礼节,程序繁琐。进入近代后,由于提倡婚姻自由、婚姻新观念、新风尚,人们摒弃了很多以前繁杂的程序,程序大大简化,婚俗仪式的功能也大为弱化,在与他们的交谈时,明显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繁杂的礼俗“鄙夷”的态度。“传统是一条河流”②已故民族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语。,虽然我们只能在历史文献中窥探纷繁复杂的完整的婚俗仪式,无法亲眼目睹其全过程,但依然可以在农村传统婚礼的很多细枝末节上能看到古礼的痕迹、遗存。

《南康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婚娶必择家世相当者,问名而后纳采。受聘多辞财物,服饰而已。嫁女择婿,首重儒门,尚合古人治家之训。”

南康传统婚俗大致分为相亲、定亲和迎娶三大阶段。

(一)相亲

相亲即说媒,也称“看妹崽”,当子女十八岁成人后,父母便四处张罗,托媒人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传统的客家婚俗必须有媒人说合,且还必须由男方托媒,以示“明媒正娶”,不允许自由恋爱,否则视为“名不正,言不顺”。进入现代社会提倡婚姻新风尚,在农村父母也仍然会给自由恋爱的子女象征性地指定亲属或亲友充当媒人。受男方所托之后,媒人便四处打探,若发现了适宜对象,便“使尽浑身解数”游说。如女方答应便约定在圩日集市上的某店家里见面,男方给上尾数为“九”的“见面礼”,如收下则代表女方接受,不收或退还则意味着不满意。双方满意后,男方差媒人到女方家索要“生辰八字”,即“问名”,如女方家同意此桩婚事,则告知“八字”,此礼又称“传庚”。男方家把双方生辰送去算命先生算“八字”是否相合,相合即预示着可进入定亲程序。在相亲期间,男方会到女方家考察,也称“登门”;女方家也会前去男方家走访,称为“拉屋场”、“踩屋场”、“拉屋宇”,可分为多次,女方的近亲去考察谓之“小拉”,女方自己及闺友去考察则是“大拉”。

(二)定亲

定亲也称“定数”、“行定”,是指双方互访均满意、查到“八字”也相合后,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带上“三牲”择吉日去女方家确定下这门亲事。女方家此时会列出彩礼数目,包括操办婚宴所需费用、给双亲的“恩恤礼”、亲属的礼金等。定亲之后,男方会请算命先生择好迎娶的黄道吉日,并用红纸写下送至女家,称为“报期”。事关一辈子的幸福,女方也会非常谨慎地请人对日期进行复核,称为“册日子”。

(三)迎娶

迎娶即人们口中狭义的“婚礼”概念,也称“转(回)门”,是最繁缛、最重要、最热闹的礼仪。迎娶前一天,男女双方不能见面,男方行“暖轿礼”、“安床礼”,女方有“开面礼”、“哭嫁礼”等。迎娶当天礼俗将在第三部分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三、迎娶仪式纪实

举办婚礼的东家住的是未进行进一步装修、粉刷的两层平顶楼房,大门上正中央贴着红纸黑字写的刚劲有力的“鸾凤和鸣”四个大字,门的两边是一幅对联,上联写着“玉种良田千秋良缘花好月圆鸳鸯福禄”,下联是“诗红叶万载佳偶天长地久龙凤呈祥”,表达了对新人今后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

(一)出轿①即男方迎亲队伍出门,因以前迎亲时有轿子,故称“出轿”,现已基本取消,用汽车代替。

迎亲队伍出轿的仪式相对简单,伴随着唢呐、鞭炮声,迎亲队伍依次走出家门,坐上车。这其间因为我们考察人员的加入,耽搁了一会时间,东家调整了迎亲队伍组成,比如把原来扛“扛盒”②“扛盒”内的物品均是送到女方家的,装有花生、一缸米酒、葱蒜、新娘的出嫁鞋、香烛鞭炮等,一只活的大公鸡、两尾活草鱼、两条猪肉等“三牲”分别贴上了红纸,挂在扛盒两头。的男子换成了考察人员中的肖老师,笔者的一名女同学不但要负责摄影而且还负责给新娘出嫁时打伞,在这场“婚礼表演”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实属真正地参与体验、分享喜悦!

迎亲队伍在接近女方家附近开始鸣鞭炮,女方接着回应鞭炮。在进门前,女方家的小孩用板凳把大门给拦住,向迎亲队伍索要红包,俗称“拦轿”,迎亲主事则把事先准备的红包撒向厅堂,待小孩们去捡红包之时“乘机而入”。所有人聚集在厅堂周围,观看这场极具娱乐效果的“戏剧表演”,整个屋子内外充满着笑声,欢乐祥和、其乐融融。

迎亲队伍组成:新郎、主事(新郎亲舅舅)、唢呐师2人、接亲女孩2人(必须未婚,其中一名是笔者同学,一般由新郎的堂妹或表妹担任)、扛“扛盒”2名(肖老师在其中)、司机4人等一行15人。

音声:唢呐声、鞭炮。

(二)出亲

出亲之前唢呐师会到新娘的闺房中吹奏,然后由新娘“命好”③客家人一般把头胎或接下来都生育了男孩、家道顺利、家境富裕、人缘好的人定义为“命好”。的哥嫂或叔婶给新娘穿好衣袜、婚鞋、戴上红盖头,盖头的四角分别捆了葱、蒜各一根及红枣数颗。然后由新娘的姐妹拿一个上面贴着红纸的米筛盖在新娘头顶,俗称“登米筛”。由新郎背到厅堂的凳子上放下,新娘站在凳子上向着神台上的神位鞠三次躬,转身向父母鞠三次躬,然后由新郎抱出大门,一直抱到车上,过程中新娘的鞋不能落地。此前,娘家人早已把准备好的嫁妆放到了车上,挂着红布喜气而又气派的摩托车被稳稳地绑在皮卡车的后斗上,从新郎家扛来的“扛盒”里的物品则换成了大红色的棉被、新娘和姐妹们精心编织的毛线鞋、新娘的新衣及香烛鞭炮、脸盆、牙刷、镜子等一些婚后新人要用到的日常生活用品,旁边的脚盆上整齐地码放着“扛盒”装不下的鞋子、袜底、铝壶、铝杯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另外还有铁桶一对、热水瓶一对、衣架等。

出亲人员组成:新娘、迎亲队伍等一行15人。

音声:唢呐声、鞭炮。

(三)接亲

接亲是整个婚礼仪式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庄重、严肃、热闹的。婚礼是整个结婚仪式的核心,而接亲仪式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迎亲队伍到了新郎家门口后,由新郎把新娘抱至家门口,两人站立在大门前等待着进门。进门前,男方婚礼的理事①一般由男方家较有声望、地位的人担任。大伯安排了鸣鞭炮后,厨师手持金鸡,面对着站在新人的右边。由唢呐声提示后厨师开始念赞词,每念完一句赞词,唢呐声则应和一个乐句。通常厨师左手持鸡,右手拿刀,用客家方言念赞词:

日吉时良大吉昌

手捉金鸡似凤凰

今日夫妻来对拜

恩恩爱爱永吉祥

左边麒麟对狮子

右边金鸡配凤凰

新郎搞得蛮潇洒

新娘长得蛮漂亮

夫妻双双入洞房

白头到老福满堂

永结同心创家业

荣华富贵万年长

随即厨师从容地杀鸡,并绕着两位新人把鸡血滴成一圈除煞,俗称“围轿”②传统客家婚礼应该是围着新娘的轿子杀鸡祭血。,祭血结束后则把鸡放在门槛前面等待新人跨过,新人同时还要跨过桃枝、丝茅草,以压邪。新娘脚踏门槛时,在新郎的协助下把装满娘家人“叫包钱”的手提包的拉链来回拉了三遍。

随后新郎新娘共入洞房。洞房的门上也贴着对联,上联是“迎鸾谐凤千秋瑞”,下联是“发桂育兰百世昌”,横批“同心同德”。入洞房后新娘立即把从娘家带来的红枣、桂圆、花生、瓜子、糖果等撒在新铺的被子上,在场所有的小朋友便前去争抢,俗称“撒帐”。大家在享受美食、分享喜悦的同时也祝愿一对新人生活甜蜜、新娘早生贵子。

音声:唢呐、鞭炮、厨师的赞词。

四、仪式用乐

(一)乐手乐器

进入现代社会后,赣南农村的婚俗仪式大大简化,删繁就简,婚礼乐班及用乐也更加简约,在南康,通常聘请两位唢呐师进行吹奏。此次考察的乐师分别是兰建国、练继明师徒二人。

兰建国,1975年生,畲族,十八塘乡下埠村新屋小组人,天资聪慧,师承其父兰治忠师傅学习唢呐,其父亲所带徒弟众多,因此自幼便在民间音乐的环境中成长,九岁就开始跟随其父外出演奏。近年来,随着父亲年岁渐长,且体弱多病,建国师傅逐渐继承衣钵,在承接业务(俗称“做日子”)及吹奏中取代父亲担任主角。

练继明,1987年生,汉族,十八塘乡下埠村白露排小组人,兰建国之外甥,主要在南康一家具厂工作,兼职吹唢呐,十五岁始跟随兰治忠父子习艺。

(二)音声构成及功能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唢呐的吹奏一直贯穿其中,不但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而且在诸多仪式中担任着调节、指挥、衔接各环节等功能的作用。此外,还有鞭炮声、婚礼高潮时厨师的吟唱、众人的喝彩、掌声等。

“音声在具体仪式环节中因仪式程序的不同而相应的具有营造仪式场、作为沟通交流手段和传递思想内容三种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③汤光华:《三界沟通中的音声表演——以江西宁都客家出殡仪式为例》,载《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4期。贯穿整个仪式的“音声”是此次婚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音声”能反观整个婚礼仪式中客家人的行为及其思想。如果没有古朴、热烈、喜庆的唢呐声和热闹的鞭炮声一直相伴,婚礼仪式的热闹程度将大打折扣,而唢呐一吹、鞭炮一响,瞬间就把所有的人带入到既定的“场域”里,沉浸在“音声”所营造的喜悦中,由此发自内心地祝福新建构的家庭能幸福美满。迎亲队伍出门和进门时途中的唢呐声、鞭炮声,既营造喜庆的氛围,也告知天地神明、先辈祖宗、亲朋好友、村民邻居,某户人家将娶媳嫁女。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附近时的唢呐声、鞭炮声,则具有告知、交流功能,告知女方家,迎亲队伍已到,准备迎接,随即女方家应和,亦放鞭炮一卦,表示对来者的欢迎。出亲前唢呐师到新娘出嫁房中吹奏,催促新娘,表明吉时已到,请新娘尽快出阁。“杀鸡”仪式是最神圣、庄重的时刻,先是鞭炮声,随后唢呐声引出厨师的赞词,每说完一句赞词,唢呐声则应和一个乐句,整个过程唢呐声、赞词声交替出现。此时音声是最复杂的,不但营造着喜庆的氛围,而且还有除煞驱邪、表达对新人美好祝愿的功能。新人入洞房则伴随着唢呐吹奏的曲牌《团圆》,此曲寓意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仪式过程中的音声构成及其功能表

五、婚礼仪式的文化阐释

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所谓文化就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①〔美〕格尔茨:《文化的阐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我们在研究一个文化事象时除了要对其进行详尽的描述外,还要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对意蕴丰富的各种民俗仪式进行研究时,更要对其进行挖掘。“民俗学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对民俗事象的罗列、排比、描述,这是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为使研究的深入与全面,还要特别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尤其是象征性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②周建新:《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载《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在赣南客家传统婚俗中,每一个仪式细节背后都有隐藏的思想内涵、象征意义。

(一)生育观念

费孝通先生曾说:“在农村中,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既然把延续香火视为结成婚姻关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婚礼上很多细节都关乎生育这一“中心”。“添”字是婚礼中最能代表“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客家生育文化意象的符号形式。在婚礼的举办过程中,主家人特别愿意听到“添”字,甚至有时还特意创造出让人说出“添”字的情境。比如在“拦轿”仪式中,男方主事须撒硬币(或红包)在门内,开始时刻意撒不多,待门内小孩直呼“再添、再添”后方笑意盈盈地又撒下几把硬币,取“添子添孙”之喻意;接亲仪式上,新娘把装满娘家人“叫包钱”的手提包的拉链来回拉三遍,“三进三出”象征着“添丁进财”。原来的礼俗是女方家送嫁的亲人手提着钱箱,男方家给了一次红包后迟迟不肯交出,送嫁之人口中喊道“再添、再添”后,男方再次给红包,依此三个回合后方才交出。

(二)谐音象征

所谓的谐音象征是“根据谐声、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转换、传递和扩张,使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称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①周建新:《客家人日节习俗及其文化意义》,载《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在南康传统婚礼习俗中,有许多谐音象征。比如新娘红盖头的四角分别捆了葱、蒜各一根,葱是“聪”的谐音,取“聪明、能干”之意;蒜即“算”的谐音,指新娘聪明能干,精打(算盘)细算(数),勤俭持家,会过日子,这也是对新娘子嫁为人妇后生活能力的一种激励和期待。

(三)农耕文化符号

客家地区都属于农耕社会,在婚礼这场“戏剧表演”中,当然少不了带有农耕文化象征的意味之举。如新娘从娘家出门要“登米筛”,一则表示“人们竖眼看待新娘,寓意闺女出嫁千眼看过,正大光明”②蓝希瑜、罗琼:《赣南客家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二是认为米筛是客家人常用来筛米谷的劳动工具,代表“米谷神”,“登米筛”就是把“米谷神”请来庇护新娘,驱鬼辟邪,保佑其顺利出嫁。

六、结语

因为全球一体化和计算机网络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冲击,相对封闭、保守的赣南客家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地觉得传统的婚礼是“老土的”、“过时的”、“繁琐的”,就上犹、南康等一些纯客县的传统结婚仪式来说,就有三大阶段十个环节,就此大家宁愿选择旅行婚礼或西式婚礼等,属于客家人独有的婚礼程序、特色逐渐地被人抛弃。此次婚礼虽比以前繁琐的婚礼仪式省略了很多程序,但却保留了程序的核心部分,这样的传统客家婚礼仪式现在在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已不多见,在城市就更是销声匿迹了。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美〕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阐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蓝希瑜,罗琼.赣南客家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1).

[4]周建新.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J].嘉应大学学报,2000,(2).

[5]周建新.客家人日节习俗及其文化意义[J].嘉应大学学报,2002,(8).

[6]汤光华.三界沟通中的音声表演——以江西宁都客家出殡仪式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2,(4).

幸莹洁,女,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音乐系讲师;练月圆,女,就读于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非遗视阈下赣南客家民俗仪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YG2015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音声南康婚俗
南康区:“三融合” 振兴美丽乡村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南康漳州龙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南康区2018年青少年网球锦标赛收官
“音声”之疑——质疑当下流行的一个音响概念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