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山西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

2016-09-05 08:45李明珍山西晋中文工团山西榆次030600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左权小花

⊙李明珍[山西晋中文工团, 山西 榆次 030600]

谈山西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

⊙李明珍[山西晋中文工团, 山西榆次030600]

小花戏是山西左权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本文通过具体的唱词曲目,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小花戏的涵义、表演形式、舞蹈种类以及音乐、脚本、唱词等,让人们对小花戏这种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山西的民间艺术有了更独到的理解,展现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

左权小花戏舞蹈民间艺术

小花戏是三晋歌舞艺苑中一枝独具风采的艺术奇葩,它产生于太行山巅的左权县。飞舞多变的扇花,轻盈活泼的舞步,舒展秀美的舞姿,再配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唱、演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集戏剧、音乐、舞蹈和现代化的舞台美术为一体,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以下从小花戏的涵义、表演形式、舞蹈、音乐、脚本唱词等简述其艺术特色。

一、小花戏的涵义

大家通常把小花戏概括为“一小二花三有戏”。言其“小”,一是指每个节目表演的时间不长,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几分钟;二是指表演人数不多,少则一两人,多则十余人;三是指装备轻便,几身彩服、数把彩扇和一个小型民乐队就可以活动于街头巷尾、场院亭台。另外,演员的年龄小,年幼的多为十二岁左右的稚童,年长的多为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从抗日战争开始表演者的年龄逐步放宽,后来已不受年龄限制。言其“花”,是指舞者身形多变,场面调度多变,服饰打扮鲜艳,彩扇上下翻飞,犹如花团锦簇。“花”还有另外的说法,如“花心”“花事”等。“戏”是指表演的节目有简练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小花戏的涵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着,比如现今的小花戏既保持了表演场地小、轻便易行的特点,又登上了现代化的大舞台;既能表演短小精干的小型节目,又能上演气势宏伟的中大型剧目,现代化的舞台美术为其增添了耀眼的色彩。

二、表演形式

小花戏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表演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一种新形式的出现,总是在继承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最后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分为两大类型,即“歌舞剧”和“歌舞”。

1.歌舞剧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戏剧矛盾和冲突,其特点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或偏重于戏。小型的如《打樱桃》《卖扁食》《新婚路上》《王三和小兰》《武大郎新传》等;中型的如《一个老头四个姑娘》;大型的如《太行奶娘》。

2.歌舞类。演员根据唱词内容,配以象征性的舞蹈动作,不少剧目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或偏重于舞。小型的如《开花调》《筑路哥哥》《摘花椒》《放风筝》《太行新歌》等;中型的有系列花戏《太行颂》,期盼着将来上演一台大型歌舞。

这种形式还可以组织大型舞队,伴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奏和演唱,以整齐的步法和多变的扇花做出各种舞姿造型,参加重大喜庆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的广场艺术表演,其特点是气势恢弘,场面壮观。如《百花迎春》《春潮》《丰收颂》等。这种形式(人数多少不限)的表演平时还可以在社区、街头、校园、广场等地随处看到。

三、舞蹈

舞蹈是小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整套扇法、步法、基本动作等,并有相应的名称和动作说明,已被广为传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花戏的表现力。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飞舞多变的扇花。一把彩扇在演员手中舞动起来开合自如,轻巧灵活,扇花变化无穷。有些观众看了左权小花戏称之为“扇舞”,正是抓住了小花戏在扇花上奇异多变的特点。最具特色的扇花是“蝴蝶扇”,它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独有的扇花,它的舞动技巧看来不复杂,但是要捕捉它的风格韵味也是很不容易的。“蝴蝶扇”的扇花,是要把彩扇舞动得起伏翩跹,如同彩蝶在花丛田野中飞舞。目前小花戏以“蝴蝶扇”为主的扇花,经常用到的有五十余种。

扇子是小花戏的万能道具,一把彩扇通过演员的表演,打开时可以象征镜子、书本、茶盘……合拢时则代替勺子、镰刀、斧头……扇子更是小花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用不同颜色的彩扇和不同的舞动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小花戏群舞,演员手舞红色彩扇,就会表现出热烈、欢愉、活泼、兴奋的情绪。换以蓝、绿、粉色,就会给人以雅致、文静、素洁、清幽之感。各种彩扇,舞动起来讲究很多,扇法的开、合、挽、转、动、静、速、慢,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潺潺流水,瞬间似招展红旗,变幻莫测,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现举几个实例说明:

比如小花戏《太行新歌》。舞台上十多名演员,各拿两把绿色彩扇,边歌边舞。合拢时上下轻点,好像正在插秧;打开时波浪翻腾,如同稻田一片葱绿。想象丰富,虚实相间,真实感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洗衣裳》十名演员每人舞动着两把浅蓝色长裙彩扇(“扇裙”,也叫“扇须”),或似清澈的溪水在流动,或似姑娘们在河边“洗衣裳”,“扇裙”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筑路哥哥》男演员使用了巨型彩扇,通过演员表演,合拢时好似挥舞着的大铁锤,打开平放于背上象征着大石块。结尾时,伴随着汽笛声、火车声,演员列队手舞大扇,好似车轮滚滚,表演得十分形象逼真。

《开花调》表演时间仅有六分钟,而演员却换用了三次扇子,即春季用绿色,夏季用红色,秋季用金黄色,象征了不同季节的特征,紧密地配合了剧情的发展。

《太行颂》是一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选题的中型剧目,由“巍巍太行”“苦难太行”“保卫太行”“情系太行”“英雄太行”五个章节组成。然而,表现这样一个思想内涵极其深刻的小花戏,全剧从始至终使用的道具就是扇子。演员舞动着各色大小不同的彩扇,或似山花、绿草,或似衣裳、簸箕,或似“纺织”支前,或似“持枪”杀敌。纵观整个表演过程,彩扇把舞台装点得美丽如画,扇子的作用在《太行颂》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扇子是小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加强了小花戏的表现力,而且为小花戏美的艺术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小花戏独特的风格特色。

2.轻盈活泼,富有弹性的舞步。小花戏的舞步有走、跳、跨、挪等不下二十余种,其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每舞动一步身体相应颤颠三下的“三颠步”,它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独有的舞步,包括前进三颠步、侧身三颠步、后退三颠步、原位三颠步等。每舞一步颤颠三下,有三次重心的移动,每个重心是一个颠动点,其颠动的顺序就是脚跟——脚前掌——脚尖(脚趾部分),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是灵活多变的,比如颠动的顺序还可以是脚尖——脚前掌——脚后掌,等等。其中第一颠要轻,第二颠要稳、转,第三颠要快。要点是颤、颠、跳、蹬,再配以辅助性的动作扭、摆、甩,构成独特的韵味。现列举一种前进三颠步。

颤:随着舞蹈脚步起落,双腿膝盖屈伸要有弹性,如同挑担的扁担在肩上颤悠。

颠:身体随着膝盖的颤,依次往脚跟、脚前掌、脚尖(脚趾部分)弹压,通过膝颤脚颠,使舞步富有弹性。

跳:在波浪起伏的一步三颤颠时,身体的重心变化和移动形成鲜明的跳跃之感。尤其是“三颠跃身步”,第二颠转第三颠时,脚离地,身腾空,使舞步起伏更加鲜明。

蹬:两腿交替向前迈步时,形成脚前掌的勾劲和脚跟的蹬劲,男演员的步法最为明显。

扭:随着舞步的起落节奏,身体左右扭动,要和颤颠协调一致,使舞步更加优美。

摆:在舞动过程中,双臂有规律地摆动,手过头为大摆,手在肩以下为小摆。

甩:手在向上摆动时,自然抬起到达最高点时有股甩劲。通过摆和甩,使颤颠的舞步更加活泼、有朝气。

上述七字是“三颠步”步法的统一整体,缺一不美,然而颤颠是关键,其他则是为了加强舞蹈步法的风格特色。要做到颤中有扭,颠中有跳,使颤、颠、跳、蹬、扭、摆、甩协调一致,有机结合,再和多种扇花尤其是“蝴蝶扇”配合舞动,构成了“三颠步”足下有弹性、身躯有起伏的颤颠形象。

3.舒展秀美,灵活多变的舞蹈动作。到目前为止,经常运用并有固定名称的舞蹈动作有七十余种。基本动作是在舞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千变万化的舞蹈动作中大部分贯穿了“颤颠”这一基本动律。所不同的是动作中的“颤颠”已不是舞步中“颤颠”的重复,而是进一步地发展了,基本特点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态势。

颠簸:随着颠颤的弹力,双膝大幅度地屈伸,使全身形成明显的起伏,好似波浪中的小船,悠然自如。如“蝴蝶式摆浪”“晃手颠跳”等舞蹈动作,就很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拧转:以腰部为基轴,向左右转身时,用灵敏的拧劲、扭转成多姿多角度的身态。如“回头望月”“磕扇拧身”等,使舞姿做到刚柔并济、优美俏丽。

晃首:头部或轻微地左右摇晃,或微划圆圈。传统花戏中的男角表演特别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点。由于头部反复划圈和晃动,使帽冠前的英雄绒球不停地颤动,给人以活泼喜悦之感,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碰破头”。

手臂划圆:双手随臂同向或交替划大圆形,使身段舒展、柔美。如“画龙点睛”“喜鹊登枝”等,给人以线条流畅、顿挫有致的美感。

转肩扭:肩部前后交替摇摆划圆圈,腰胯随之扭动,使身形动作显得柔美而轻盈。尤其是转肩扭和摇首晃脑巧妙结合,如“金鱼摆尾”“照镜”“蹲裆转肩”等,使舞姿更加俏皮、诙谐、活泼。

三道弯:以“磕扇勾腿”“蹲裆指点”等动作,显示出这一舞姿造型的特点。

总之,小花戏的舞蹈动作通过腰、头、肩、手、臂的灵活多变,起伏跌宕,使舞步、扇花、舞姿三者协调配合,多样统一,形成了小花戏舒展、矫健、朴实、俊秀的舞蹈特色,好似簇簇山花,散发出泥土的芳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用六句话概括其舞蹈要点:

一步三颠膝要颤,

上下起伏似波澜。

轻盈灵巧扭摆甩,

拧身转体臂划圆。

欢抖彩扇如蝶舞,

神韵要随意境迁。

这里需要说到的是,所有的舞蹈技能都是为清新高雅的意境和潇洒多姿的神韵服务的,所以表演小花戏一定要注意情感的表达,不但要体现外形美,而且要表现出人物内心美。

四、音乐

1.唱曲。小花戏的唱曲多采用历史悠久、独具山乡风格的左权民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调”(以曲调短小而得名),其次为“大腔”。

“小调”旋律流畅跌宕,分句鲜明,对舞蹈动作有启示性的功能。多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组成,大部分是征调式,其次是羽、商、宫调式,有少量的角调式,多为一段体曲式,或两句或四句,易学易记,最便于流传。这一类“小调”的结构比较完整,但由于歌词结构的不同或衬字虚词的加入,还有的则是在两个或四个乐句的基础上,将主旋律延伸发展,丰富了音乐形象。最有代表性的是《送小姨》。

《送小姨》的歌词虽然只有三个“七字句”,但因加进了不可缺少的衬词而使结构延展为加结尾段的两段体曲式。全曲共有29小节,节拍甚不规整。2/4与3/4错落出现。第一乐段包括两个六小节的乐句,陈述了“闲暇无事出城西,今日姐夫送小姨”这一简单的事件,因而节奏旋律均较平缓。而后为对比式的第二乐段,其中第一乐句为四小节,它那反复出现的紧缩的节奏音型风趣地改变了乐曲的情绪,所配唱词也都是“哎咳呀”之类的虚词,巧妙地造成了悬念式的动力。紧接着第二乐句为六小节,却用了更加舒展委婉的旋律唱出“哪有姐夫送小姨”这句关键性的歌词,终于解决了前面所设想的悬念。最后七小节又配用了“哎咳呀”“哈哈哈”等虚词,表现出风趣、不以为然的评点态度。全曲具体而微妙地兼叙事性、抒情性与戏剧性于一体,脉络清晰,层次有序,比例适度,结构完整,体现了民间作曲家高超的艺术技巧。

“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有一百余首,小花戏的唱曲大部分从中选用。许多“小调”既是唱曲名,也是剧目名,如《摘花椒》《打秋千》《放风筝》《拿煞人》《送小姨》《卖扁食》等。

“大腔”的曲调较长,曲式结构比较复杂,多带有虚词与拖腔。每曲都有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最长的大腔是《小大姐骑毛驴》,全曲由序歌、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长达二百多小节。最短的大腔也在十余小节以上。由于“大腔”比“小调”难学难记,故流传至今的数量比较少,仅有十余首。但从其旋律特色和演唱方法来看,则有其独到之处。小花戏的唱曲也选用了一些曲调较短的“大腔”,结构近似方整型。不少“大腔”既是唱曲名,也是剧目名,如《打樱桃》《跌断桥》《二姑娘生病》《落梅花》等。

小花戏的唱曲除直接采用现成的左权民歌外,还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编,如大家熟悉的《歌唱合作化》:

这是最具有左权小调风格的一首作品。尽管多段歌词只用一个曲调,但因旋律优美,并不给人以腻烦之感。

可见,民歌为小花戏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哺育和完善了小花戏的艺术风格,小花戏又赋予民歌以活力,不但为民歌流传推广起了接运传送的作用,而且又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丰富和充实了民歌的曲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2.引子间奏尾声。小花戏的引子(或前奏、出场曲)、间奏(或过门)、尾声(或尾奏、回场曲)音乐或是采用唱曲音乐反复使用,或是采用当地流行的器乐曲牌(含打击乐器),或是根据唱曲和曲牌创编,等等。这一部分音乐为演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表演空间,在描述意境、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和塑造整体艺术形象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演唱。由于小花戏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所以特别注重伴唱(当地群众称之为“帮唱”)的作用,一支小花戏队伍往往专设群体伴唱,这样既配合了演员的表演,又丰富和增强了演出效果。小花戏的唱腔土色土香,地方风味十足。其中,演唱“小调”时抒情明丽、亲切感人,演唱“大腔”时宽厚洪亮,带有戏剧性的吼声,群众称之为“喊大腔”。也有将“小调”和“大腔”的演唱方法结合起来演唱的。演唱者们很善于运用滑音、装饰音等技巧将唱腔加以润色,润腔以后旋律更加委婉,演唱起来自然流畅,与当地的语音非常吻合。另外,演员还运用了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来演唱,显得高亢嘹亮,更有民间的独特韵味。

4.乐队。小花戏的乐队成员和伴奏乐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以传统的民族乐器为主。目前,左权小花戏艺术团的乐队编制是二十人,乐手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作用,在演奏自身乐器的同时,还兼奏其他一些乐器。随着乐器的增加和配器手段的使用,还设立了乐队指挥。各村镇、厂矿、机关、学校等小花戏演出团队的乐队编制人数不等,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因地制宜选配所用乐器。

小花戏的乐队编制成员有其稳定性,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能适应轻便易行、街头巷尾的小型活动,又能适应广场、大舞台演出的需求,其人数和使用乐器可多可少,可增可减,但不管乐队规模大与小,成员多与少,必须以民族乐器为主,必须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音乐是小花戏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民间艺人、专业与业余作家们的加工创编,使富有乡土特色的左权小花戏的舞蹈与表演得以和音乐更加紧密地结合成一体,从而增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五、脚本与唱词

小花戏的脚本通俗、简练,易推广,易普及。它产生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小花戏的脚本表现的内容能随符民意、顺应民心、表达民情、呼出民心。它能解群众忧虑所急,唱人民情感所发,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多方面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在流传久远的传统节目中,反映人民生活情趣和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有《打秋千》《放风筝》《扑蝴蝶》等;反映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和美满婚姻的有《看觅汉》《游花园》《卖菜》等;反映封建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有《回婆家》《小尿床》《跌断桥》等;反映历史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有《绣荷包》《小放牛》等;控诉旧社会黑暗势力和反映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有《妓女告状》《走西口》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如抗日战争时期反映农业方面的《四季生产》;反映受苦受难的《逃难》;反映艰苦抗战的《埋地雷》;反映胜利喜悦的《狼牙山》;反映全民武装保家乡的《太行民兵》;反映苦练杀敌本领的《练兵》;反映妇女翻身的《秀英告状》等。在解放战争时期,反映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送郎参军》;反映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刘邓大军南下》,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到五星红旗升起天安门城楼之后,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歌颂祖国四化建设和党的富国富民政策的脚本,更是大批产生。特别是跨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开花调》《筑路哥哥》《太行奶娘》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剧目,从多方面展示着新世纪左权人民的精神风貌,讴歌着改革开放以来辽阳大地经济腾飞的丰硕成果。如果把所有的花戏脚本编联到一起,将是左权人民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

2.短小精炼,主题集中。小花戏的脚本故事情节精炼,篇幅甚微,是剧本中最小的一种。每出戏文字不多,少则三五百字,多则千儿八百字。现列举几例:

《卖扁食》说的是姑娘方俊去赶庙会,捎带将自己做的扁食(即水饺)挑上市去卖。她一路走一路唱,为自己精美的扁食作宣传。她刚放下担子,一位青年客商便被吸引了过来,然而他却故意逗趣只买两个饺子,使姑娘十分为难。经过反复交谈,青年客商才说出本意:要在她的饺子摊上饱餐一顿。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通过两个人的载歌载舞和一番风趣的问答,表现了青年男女在交往之初的一种特有的情态。

《送郎参军》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前夕,一个小山庄敲锣打鼓,红灯高挂,乡亲们在欢送众青年去参军,他(她)们把大红花戴在了参军人的胸前,一直送出村外。其中,在欢送的人群中,有一对青年夫妻边走边说知心话儿,相互鼓励,妻子决心在后方争做劳动模范,丈夫立志赴前线争当杀敌英雄。人们边走边谈,就要分手了,乡亲们依然在村边恋恋不舍地将参军的亲人目送出很远、很远。这出小花戏前后共用了二十句唱词,由十名演员载歌载舞来完成。用短短四分钟时间的表演,表现了老区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而甘作奉献的崇高精神。

《新婚路上》说的是李家湾的金花爱上了向阳庄的树新,这对恋人约定今天去订婚,而金花的爹娘趁此机会想要一笔彩礼,故让金花的嫂嫂一同前往周旋。在订婚的路上,嫂嫂向树新所要的彩礼均不合金花之意。原来金花的主意早已拿定,即不要穿,不要戴,要的是“农业实现现代化,马达隆隆遍山崖,革命伴侣志相合,人间乐园美如画”。一句话,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最后,金花说服了嫂嫂,全剧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小花戏短小精干、简便易行这一特色永远不能丢。只要条件成熟,也可以编演《太行奶娘》这样的大型歌舞剧,或以更新的形式出现,这也是小花戏、民歌这两朵并蒂花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想象丰富,构思巧妙。短小精炼是小花戏脚本的共同点,然而每个剧目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又各有其独到之处,充满着浪漫的艺术色彩。

如《绣荷包》是通过一绣什么,二绣什么……一直唱到十绣来反映历史传说。《旦哥》则是通过正月里来如何,二月里来如何,一直唱到十六月(一年零四个月)来反映一个女子自身的不幸和对情人的思念。《妓女告状》则是以冤魂向阎王告状的形式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嫦娥游春》和《新牛郎入社》则是通过嫦娥、吴刚、玉兔和牛郎、织女的下凡,来反映人间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美满幸福生活。

《武大郎新传》是一出荒诞剧,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武大郎和潘金莲这一段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大胆地改编,即西门庆喜新厌旧抛弃潘金莲,武大郎虽然相貌丑陋,但潘金莲喜欢他忠诚厚道的人品,经好心的王婆牵线从而与其结为夫妻。用这一独到的手法,来反映生活中“有缘不看美与丑,人间自有真情在”(摘于《武大郎新传》)这样一个哲理。

《开花调》取材于《四季生产》和《有了心思慢慢来》两首民歌。改编以后,运用巧妙的手法将众姑娘春种、夏锄、秋收和一对恋人初恋、热恋到爱情成熟结合得天衣无缝,反映了辛勤的太行儿女“春天,他们撒下了种子,也播种了爱情。夏天,他们的汗水既灌溉了土地,又汇成了一条爱河。秋天,他们在丰收的同时,也喜获了爱情的硕果”。

4.语言通俗,感染力强。小花戏脚本的唱词别具一格,结构短小精悍,语言自然流畅,说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连贯合韵,非常形象生动,很大众化。

比如:

天上燕子对对飞,

花上蝴蝶成双配,

地上情人对对走,

不见莱哥泪双流。

——《莱哥》

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感染力很强。又如:

说是郎来不是郎,

说是孩儿不叫娘,

夜晚抱他上床睡,

尿湿俺的花衣裳。

——《秀英告状》

这既是讽刺,又是无情的揭露,再如:

汗珠往下流,甩出心底油,

石头硬不过那筑路工硬骨头。

河水把路让,高山低了头,

坡陡拽不住那拉车的犟牛。

——《筑路哥哥》

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筑路工拼搏奋进的豪爽性格。

小花戏根植于民间,其表达方式必然和当地的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唱”和“说”,自然是左权的地方语言。为进一步抒发情感,小花戏还运用虚词去烘托和丰富曲调。除通常用到的“呀得哟”“哎咳呀”“哎咳呀哈咿呀哈”等外,还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方言虚词,显得亲切,如:“啊格呀呀呆”“哎呀呀呆”等。

总之,小花戏的脚本由于大量地吸收了人民群众中的语言精华和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造句而受到群众的欢迎,是小花戏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明珍,工作于山西晋中文工团,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导,左权小花戏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流传下来的关乎李白的诗作并不多,只有《昔游》和《遣怀》两首。《昔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相对平静地追忆了一下当年携手同游的生活。究其原因大概是李白这颗大唐诗坛最璀璨的明星已经陨逝,老杜在晚年的贫病折磨中对世情看淡了许多,心灵从青壮年的飞扬奔腾中趋于平静了。但可以肯定,其对李白的认识是有所深化的,也依然有着强烈的、深沉的价值认同。李白是作为一个知己和伟大的诗人、爱国者、悲剧人物存在于杜甫心中的。

猜你喜欢
左权小花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国内最大的乳胶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左权
桃花红杏花白
左权:家书中的热血与柔情
小花熊减肥记(上)
又见“小花”
左权将军纪念馆
左权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
神奇的小花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