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扫描

2016-09-06 09:07
甘肃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静宁县细毛羊旱作

热点扫描

甘肃实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全省脱贫攻坚挂图工作,提高脱贫攻坚精准管理水平,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提供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近日出台《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通过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做到“8个准”(做到脱贫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每个贫困村制定作战“5张图”(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村级作战图),每个贫困户落实“3本账”(脱贫计划进度账、帮扶措施办法账、帮扶责任工作账)——这一挂图作业的精细化管理,倒逼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实。

作为全国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我省建立了由省市县乡村五级共享的全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建立精准脱贫大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中心,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实现各级各部门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共享和精准扶贫业务协作,为实施精准扶贫“1+17”工作方案提供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监管功能。

甘肃成功培育“高山美利奴羊”国家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联合7家单位,历经20载,培育出我国首例适应高海拔高山寒旱生态区的细型细毛羊新品种——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填补了世界高海拔生态区细型细毛羊育种的空白,是我国高山细毛羊培育的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标志着在我国高海拔高山寒旱草原生态区培育的第一个细型细毛羊品种诞生,也是我省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将为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细毛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预测,每年可推广新品种种公羊1.6万只,改良细毛羊600万只,新增产值可达10亿元。这对于促进我国细毛羊产业升级,满足我国毛纺工业特别是高档羊毛的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改善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地位和社会意义。

我省14家农民合作社获农业部“农合之星”

近期,在农业部组织的“农合之星”网上推介活动中,我省农民合作社取得优异成绩,在全省全国选出的“优秀合作社”50家中,我省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静宁县德美地缘林果专业合作社、静宁县万里果品专业合作社、静宁县永绿果业专业合作社、岷县中信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渭源县康荣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文县餱菊豆类种植专业合作社7家合作社获此殊荣,占全国“优秀合作社”总数的14%;礼县良缘果业专业合作社康永良等5人获“优秀合作社人物”,靖远金田野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川情浓”等5家合作社品牌获“优秀产品包装设计”奖。

甘肃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甘肃省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稳定全省粮食生产大局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创新旱作农业发展思路,探索出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

“一个促进”,就是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旱作农业以36%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粮食70%的产量。“两个缓解”:一是缓解粮经争地矛盾。旱作节水为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空间。二是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去年在遭受严重伏秋旱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创历史新高。“三个提高”:一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取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二是提高循环农业水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4%,形成“玉米生产—牛羊生产—沼气利用—渣液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恢复和发展养殖的双赢。三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旱作技术的推广,使粮食平均亩产从传统的100公斤小麦增加到现在的600公斤玉米,亩收入从原来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现在1000多元。

(编辑:刘国华)

猜你喜欢
静宁县细毛羊旱作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东北细毛羊提纯复壮试验报告
妊娠后期云南半细毛羊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静宁县林业发展进入『一张图』时代
静宁县早酥梨提质增效修剪措施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静宁县三合中心小学生态教育实践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