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生态文明破题长江经济带

2016-09-10 07:22邓玲李凡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1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邓玲 李凡

【摘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是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四人定位之一,标志着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长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的科学内涵,创新其实现路径。强调加强以水资源为主的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治理是长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建设的核心’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长江全流域综合生态系统实施健康管理,是长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建设的两大关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健康管理 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1.006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80公里,横跨东西,贯通半个中国,是世界少有的黄金水道。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这里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长江文明。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宜居宜业的环境,注定了这里是发展经济和建设城镇的好地方,也注定了这里是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关系最为敏感的地方。解放以来,长江流域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地带,沿江布局了以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形成名符其实的长江重工业产业带。与此同时,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落后的流域管理模式使长江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弱。虽然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以水资源为核心的长江流域优势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但是在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协调中,人始终占据着主导和主体地位,开发始终高于保护。一方面,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远未有效发挥,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已不堪重负。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流域开发和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新常态下,国家启动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的目标任务,绘制了长江经济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如何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协调作用便成为重要课题。丰富和完善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科学内涵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将长江流域建成绿色生态廊道,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江湖和谐、生态文明”的原则,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构建目标确定为,“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具体任务包括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水资源、严格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等八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核心任务,构建起示范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但是,由于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2014年《指导意见》设计的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主要内容还没能全面系统地体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部署,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科学内涵和建设任务显然是必要的。2015年4月25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继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之后,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的第五个中央文件。《意见》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战略部署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两大理念、“五位一体”、“五化”协同、五个原则、四大任务和四大保障机制。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树立和落实六个理念,坚持五个方向,搭建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准确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取向和目标任务是加快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基础和前提。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新审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提高对长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特征的认识。首先在理念上,要树立和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些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使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不仅是人类文明,更是人与自然两个平等主体和谐发展的地球文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既是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化”为其实现形式,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个体系中,起着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从需求层次看,绿水青山就是生态产品、生态财富,永远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最重要的财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产生态产品,创造生态财富;从生产力层次看,绿水青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种选择是生产力质量优劣的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因为“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是国民经济全面绿色化的过程,包括国土空间绿色化、经济社会绿色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以及绿色城镇、绿色产业、绿色信贷、绿色人生等丰富内涵。绿色化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和过程。可以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绿色化。

其次,在长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的建设路径上,既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作为两条重要的实现途径。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除了认真推进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核心任务以外,还要在优化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质量、节约循环高效使用资源等重要任务方面,加强全面规划、实施综合管理,着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保障,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示范带。

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关键在“融入”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系统的共生关系,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独特的全面“融入”的实现路径。“融入”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推进的重点和难点。融入什么、谁融入谁、如何融入、在哪里融入、融入的流程和环节如何设计、融入的效率如何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成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可以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系统的“融入”,二是长江经济带四大建设定位下的“融入”。“融入”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从系统内部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和结构优化。我们认为,只有在要素和结构层次的融入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只有在要素和结构层次的融人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这就需要对参与融入的各个系统进行系统分解和系统集成,按照“系统分析—系统诊断—找出问题要件—对问题要件进行生态化改造—系统集成—反馈”的思路和方法构建融合共建的新系统。

“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融入”主体,不单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而是整个五大建设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运行中的系统,有着各自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运行体系,因此,“融入”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融入”的主战场在四大建设系统内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要“融入”到运行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系统中去,必须与这些系统的建设理念、目标、任务深度融合,并在这些系统完成自身任务的运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对四大建设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其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其绿色化水平和运行质量。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扶贫开发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短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扶贫开发,就能创新绿色扶贫模式,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力量,一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导向、净化、管控、协调和提升功能;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四种力量:即自然化自然、自然化人、人化自然、人化人,这四种力量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中。

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整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是长江经济带的四个发展定位,或者说四个属性、四个特征、四大功能。这四个带不是四条独立的带,在空间上是完全重叠的,这就是长江流域。所以,长江经济带实际上是一条综合经济带。“内河经济带”“协调发展带”“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建设中,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要求融入“内河经济带”“协调发展带”“对内对外开放带”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积极探索长江全流域综合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模式

对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实施综合健康管理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又一关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果不对自然资源、生态系统采取有效的管理,生态环境实难发生本质上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只能停留在表面。为此,《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提出在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过程中,既要合理利用及保护资源环境,也要对不同对象系统采取监管防控及综合治理的措施,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目标,即生态功能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泛指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处于一种协调稳定、高度适应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一旦超过,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就会退化,生态系统会随之衰退,甚至崩溃。就综合生态系统来说,包含了多个方面的要素,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要素更是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了水、土地、森林、大气、矿藏、野生动物、自然风景与人文遗迹等主要要素系统。为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实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构建生态绿廊以及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及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对综合生态系统实施健康管理。

事实上,对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早已存在,但往往是以单一资源为主要对象的管理,而不是对流域综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综合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综合管理侧重目标导向,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的管理,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侧重于问题导向,诊断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健康管理的特点,因此,综合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是对综合管理结果进行再管理的过程,或者说是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管理。生态系统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已广受关注,但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问题研究还不够重视。传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完整,具有自组织修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更广义的复合生态系统来说,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包含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合理、格局稳定、相互协调发展,即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要能稳定完善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人类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格局。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综合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就是以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统筹协调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健康监测、评估诊断、方案制定、建设治理、监管控制、政策法规完善等一系列活动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过程。

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是指对于综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质量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监测,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监测,是整个综合健康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自然资源健康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于自然资源的监测,关键要确定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对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和数据采集;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则要从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结构、过程及功能等方面的关键因素展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监测除了围绕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调查,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获取。

评估诊断。结合生态系统的监测数据,采用规范化的评价流程,明确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过程及当前特征,对生态系统多重功能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出各个生态子系统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变化趋势,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判断生态系统功能的健康状况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方案制定。以生态系统的评估诊断结果为依据并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及实际运行情况,综合考虑全域的经济及生态功能协调发展关系,以生态系统为主体,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制定生态安全标准,明确保护方向、治理关键和建设重点,同时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以及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作为重要目标,制定综合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这里的综合健康管理规划和方案更强调针对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建设治理。严格依照规划制定的方案,因地制宜、稳步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修复,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对环境污染开展综合治理,妥善协调并处理好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监管控制。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按照具体的目标,分类管理且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对生态安全规划落实以及生态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评估与综合考核体系,对建设治理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及动态管理。

完善政策法规。以生态系统健康的为根本,按照共同制定、相互监督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建立并完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体系及配套政策。

科学地构建评价系统健康的综合指标体系是实施综合健康管理的基础,而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是综合生态系统健康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指标为核心。与此同时,综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实施还要从多种尺度、多种因素出发并以“融入”的观点综合考虑。如在健康监测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系统的分解,将整个生态系统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要素系统,对各个要素系统实施相应的监测与跟踪,接下来的评估及诊断分析,仍然先要根据各要素系统的特点,准确地把握其现状及特征,确定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空间特征,建立系统健康的标准,从而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及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后续的方案制定、建设治理、监督管理及政策法律完善都要以系统集成的思路来开展,从根本上统筹协调各方关系,综合采用多种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实现最大综合效益。

实施综合健康管理要充分利用科技支撑与信息化带动,提升长江经济带综合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着力构建针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以实现各级各类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提升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实施综合健康管理还要构建协调一致的高效管理体制。推进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要以生态优先的原则,着眼长江流域全局,统筹上中下游发展,兼顾区域内外需求,探索建立区域与区域间、流域与省级行政区之间、各地方、各部门间的统一协商协调机制、执行监管体制以及广泛参与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和考核监督。

协调推进长江中上游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还需结合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特点,长江中上游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较多的区域,协调好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既紧迫又重要的现实问题。

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8个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包括大别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罗霄山区、秦巴山区、四省藏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全国有832个贫困县,长江经济带就有346个,占全国贫困县数目的41.5%。其中314个贫困县分布在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32个分布在片区以外。长江经济带横跨11省(市),共有1074个区县,其中上游地区438个,中游地区430个,下游地区206个。346个贫困区县占长江经济带区县总数的32.2%,其中上游地区234个,占上游区县的53.4%;中游地区112个,占中游区县的26%。

据统计,长江经济带总面积203.8万平方公里,贫困县区达116.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3%。2013年,贫困县区常住人口1.5亿人,占全流域常住人口的27.1%。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长江经济带贫困问题、地区差距、社会发育滞后的严峻性。在一些以矿产资源产业为主的贫困地区,粗放开采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例如,乌蒙山区的一些产煤乡镇,地处喀斯特地质环境,煤炭开采使90%的水源渗漏,造成严重缺水;部分群众房屋被拉裂、倒塌,老百姓生存环境极差。在一些高山峡谷的贫困地区,交通极其不便,人畜饮水困难,电网陈旧不堪,严重影响基本生活。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一些地区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严重破坏,生态功能损失严重,产量越来越低,以致于无论怎样增加化肥也无法增收。贫困群众环保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接受过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靠天吃饭思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有意无意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贫困是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根源之一,减少和消灭贫困是世界各国流域开发的重要目标。但是,长江中上游贫困现象的严重性,扶贫攻坚的艰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例如在《指导意见》中,仅在最后一句提到“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诚然,顶层设计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这里折射出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认识误区,即长江经济带是我国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区域,因而一直以来都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点集中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忽视了中上游地区严峻的贫困格局,忽视了扶贫开发与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若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对其考虑不足,将导致长江流域的扶贫开发工作被遗弃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之外,仅是国家和区域政府行政管理的重点任务,而不是流域综合开发和管理的组成部分。

在新常态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应该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中,统筹协调好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二者的关系,顺应自然、保育生态,做到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水资源、严格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任务,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实施综合健康管理,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碧水蓝天。

责编/凌肖汉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