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学生

2016-09-10 07:22谢维和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孩课程发展

谢维和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教之源。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2015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协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主题为“挑战与创新”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们,就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积极讨论。本期,我们选取了在大会上作主旨发言的两位专家的文章。他们分别就教师职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思路,为教师教育创新和发展指明方向。

2016年,我们将开设“研修驿站”栏目,就教育改革发展中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以改革的思路创新教师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课题,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职后教师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能不能很好地认识学生发展的规律是教师发展尤其是职后教师发展的重要课题。

现在有一个学科叫作职业社会学,或者叫职业社会化,它是社会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这个学科解决从学校毕业后刚刚入职或者入职一个阶段后,怎样能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的过程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有一些什么样的矛盾,有一些什么样的任务,这是职业社会学很重要的话题。

建立教师进修学校的法理上的依据或者说科学的依据在于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不断地职业社会化的要求,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寻求其中的规律。

当前,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教育转型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社会化?

我们过去说要加强教师教授课程的专业化水平,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因为不同的学科有它自己的规律。同时,教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它的规律,有不同的范式和教学的理论,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但是,这些都不是教师职后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需求。

例如,现在小学的改革广受关注,在小学改革中有几个很热门的话题。一是课程和教学的整合,那小学课程整合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要整合?二是包班教学。所谓包班教学就是由一个或者两个教师把整个小学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整个课程都包下来了。为什么小学要进行包班而中学不包班呢?

前苏联教育学家说过小学教学要呈现给学生一种直接的完整性,这是小学和中学教学的区别。赞可夫说直接的完整性就是世界的扼要的图解。

小学生进入小学就是从过去一个熟悉的小的群体走向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所以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是最难当的,因为他要直接面对学生的转型和衔接。就像小学生要进入一个漆黑的房间,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这个房间,认识这个房间。有两种方式来帮助他,第一种是用强的聚光灯照亮前面的路,但是学生还是心有余悸,灯柱虽然是亮的,但是灯柱外面是黑的,在黑的灯柱外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他是不知道的。第二种是把顶灯打开,整个屋子就亮了,尽管细节不清晰,但是房间还是普遍清楚的。如果按照顶灯的要求来设计小学课程,小学的课程应该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是小学课程教学的顶灯理论,是小学课程整合的重要道理之一。

中学为什么要有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恰恰就是一种探照灯,把一个特别的领域照亮,所以中学的课程追求的是一种间接的完整性,在分科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现在,一些学校也开始探索大学先修课程和走班制,尊重学生的特殊选择和在这个阶段的兴趣和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是对学生的认识,是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认识。

包班教学背后的依据也是学生的需要,是基于对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困难的认识,离开对小学生的认识根本无从谈教学的合理性,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这几个案例说明职后教师发展的方向就是向学生学习,认识和理解学生。

为什么对学生的认识这么重要?

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它自己存在的独特的价值。杜威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恩格斯认为科学的根据在于物质运动的形式及其固有的秩序,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并不完全在于它自身的逻辑,而在于对它认识对象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的认识。比如,大学里有营销课,会学很多的营销理论,但是在真正的现实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教师也是如此,不能认识学生就谈不上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陶行知先生在讲到教师学习的时候说,教师学习要请教两位最伟大的教师,一位是老百姓,另一位是小孩子。他说:“我们要向小孩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困难、愿望、脾气,如何能够教小孩呢,如何知道小孩的力量呢,怎样能让小孩发挥创造力呢?不懂小孩怎么教小孩?”

这段话虽然朴素,但是讲出了大道理。我们了解我们的学生吗?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弯下腰来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这个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必须在职后培训中学习。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经常说要对小孩以表扬为主。因为小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常常用主观的想象来代替对外界的认识和联系。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同外部世界建立起真正的显性的联系,把主观的联系变成一种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建立一种正面的健康的联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本体安全感,这种本体安全感让他觉得外部世界是友好的,跟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健康的、友善的,建立这种关系以后,他就会对社会有一种亲和力,对社会对他人都有一种基本的爱。如果这个时候他建立的联系是消极的负面的,安全感丧失后,他就会对社会恐惧、疏远、害怕甚至敌对,后面再谈任何的爱就没有基础了,所以学习和德育必须建立在一种友善、正面、友好的联系以及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体验之上。不了解学生的这种需求就会事与愿违,这就是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要强调鼓励和表扬,而不能有过多的严厉惩罚的原因。

为什么高中阶段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这也是对高中学生的认识。小学生在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后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这个社会会对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产生不同的评价,学生会因此产生困惑——究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学生的自我认同很重要,要回答我是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给出一个统一的回答,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探索和实践去发现自己。这种“我是谁”的困扰在高中阶段是最突出的,所以高中阶段才有这么多的选修课程、走班制,给学生提供更多尝试和了解自己的机会、机制和平台。在高中阶段,学生能够完成“我是谁”的认识,对他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学生是职后教师发展的重要话题。

真正地认识学生就要去调研,要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概括。向学生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能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要发现群体性的、稳定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特点和矛盾。所以,任何学科素养、职后培训背后的支撑是学生,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发展之中的需求和困惑。认识学生是当老师最根本的办法,是当老师最重要的绝活。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5年人社部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把中小学教师按照专业技术人员来发展。将来教师职称不分小学和中学、大学,打通所有学段。评价标准包括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这种专业性不是单纯的学科的理论,也不仅仅是教学,最重要的是认识学生,知道他们成长的规律、需要和矛盾。

认识学生是职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小学教育提高质量和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必然取向。

猜你喜欢
小孩课程发展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云小孩(上)
懒小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