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2016-09-10 07:22冯贺如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润物无声小李原谅

冯贺如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一部分特殊的“问题”学生,种种不利因素制约着他们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成长和被人理解。因此,关注“问题”学生,给他们特别的关爱,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走上正轨,尤为重要。

班里的一位女生小李入学初的种种行为真可谓“不堪入目”:满口脏话,随手拿起别人的东西……放学后,她还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打架,连男同学也惧她三分。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婚了,法院把她判给了母亲。她的母亲又已经再婚,对她几乎是不管不问,已经70多岁的姥姥和她相依为命。隔辈人的溺爱使她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经常惹是生非,姥姥也非常无奈。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我决定尽最大努力去给予这位学生“润物无声”的关爱。

换位思考,打开心结,走进学生生活

这天,小李又无缘无故地打了一位同学一个“耳光”,还折断了人家的圆珠笔。我拉着她的手把她领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和和气气地与她谈话,让她换位思考:如果别人打你,你会怎样想。“当然不行!”“怕疼呗!”她干脆地说。此时我指引她别人被打也会疼,问她打算怎么处理。“我……我去向她道歉,也让她打我耳光!”“你去试试吧!”我鼓励她。只见她真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低着头走到同学那儿,请求同学的原谅,还真让同学打自己。这样一来,同学的气也消了,原谅了她:“不管对谁,绝无下例!”小李咧着嘴笑了,紧接着又回到我身边问我能不能做她的妈妈。我脱口而出:“只要你愿意!”当我搂着这个高出我近一头的孩子的肩膀时,我发现她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从这时起,这孩子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发现其实她的心中依然有老师、有同学、有集体,更有对父母爱的渴望……

鼓励自信,展现自我,积极融入集体

那次,小李兴冲冲地找到我,说想当纪律班长,好好管管上课爱说话的那几个人,可是她却担心:如果同学不接受怎么办?我鼓励她说:“当班干部,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自己做好了,管别人才有资本,才有说服力。否则,谁会让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去管自己呢?”小李似有所悟。

当我把小李的家庭情况和她个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大家,要求大家帮助她恢复自信时,没想到大家很快尽释前嫌,表示支持她的工作。当同学们向她表示支持时,小李的眼里再次涌出了泪花……此后,她工作的热情非常高,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大家觉得她像变了一个人。

利用班会,叩开心扉,懂得被爱与付出的幸福

借助班里要召开“我是一棵平凡的小草”的主题班会,我暗中导演了一场“母爱唤儿归”的演出。

在班会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转交了小李妈妈写的一封来信,同时,录音机里传来了她妈妈的声音:“孩子,借你们开主题班会的机会,妈妈和你说几句心里话……原谅妈妈好吗?妈妈对你的关心太少太少了……我的女儿,妈妈随时随刻在等着听到你进步的消息哪!爱你的妈妈。”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小李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她终于明白自己未曾失去过母爱,她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从此,这位女孩发生了近乎脱胎换骨的变化。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来到学校帮老师打水;在班里经常帮同学值日;当同学体育课上受了伤,她还用她不那么坚实的后背快速将同学背到校医室……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对于特殊学生,尤其是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爱”,并努力使这份特别的“爱”化为该生前进的动力。当然这需要各方的综合作用:经过教育学生本人有了上进心;父母对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同学们也在和谐的氛围中接纳并提供帮助……这些都为“问题”学生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诚然,这样的案例从短期的成效而言是成功的,学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日后会不会再出现、再反复,如何解决新问题、巩固成效并达到根治,是今后要面临的另一问题。

猜你喜欢
润物无声小李原谅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还有机会吗
原谅他人
真正的原谅
人不可“只会原谅自己”——不会自省就是“自残”
润物无声
实话
爱在心头 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
为了能够得到小李的关注正在不断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