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沪港书画缘

2016-09-10 07:22乐震文
检察风云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画派眼光两地

乐震文

上海和香港是我国两个国际化的城市,它赋予了两地很多共性,但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上海自开埠以来,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给予各路商家和文人提供了各施其能的空间,蜂拥而至的文化名人、封建遗老以及本土贤人一起造就了蓬勃发展的多元文化。在此多元的背景下,海派画家在上海这块热土上描绘起各自的精彩人生。

记得历史上沪港两地的书画交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很频繁。内地的画家,几乎都要通过香港的码头进入国际,而香港的画家也到上海,进而深入江南。就这样,沪港画家们持续友好的交流着画艺。从美术方面来看,岭南画派和海上画派,曾是近代中国很出色的两个画派,一个源于珠江流域,一个发自长江流域。在近代画坛上,沪港双城得风气之先,走中西融合、雅俗共赏的发展道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光耀九州。但时过境迁,老一代大师、名家大都作古,两地的画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队伍,画风也变得厉害。

近现代上海绘画的发展流派纷呈。钱慧安笔下婀娜多姿的市井百态,吴昌硕刚劲有力的以书入画,“三吴一冯”的经典传承,“四大花旦”精妙运笔下的依人花鸟,刘海粟甘当艺术叛徒,林风眠西为中用,谢稚柳、陈佩秋的宋元新韵,以及陆俨少深厚的笔墨趣味、程十发挥洒自如的少数民族姑娘,再加上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的过往、客居,使得上海出现了那个时代的绝唱。由于上海有这样的经历,上海的书画家以及收藏群体,对书画的看法和要求达到了相对苛刻的地步。人们对艺术的传承、技法的提煉、个性的表达、气息上的雅致,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品鉴眼光,甚而透过作品衡量作者的品位和修养。

上海的绘画,也随着近三十年城市建设而突飞猛进,上海的文化视野已经由原来中华路以内的老城眼光、外滩眼光扩展至长三角甚至开始拥抱全球。艺术的边界也开始渐渐模糊。于是有多种艺术思想阐述着各自的观点。平时画得很经典的人,也开始试着讲究色调的统一、或是结构的变异,努力地适应并对应着时代。画得很写意的也慢慢琢磨起了城市趣味,而画得很西式的人也会尝试笔墨趣味。

人们开始不反感实验性的水墨,不管怎样研究和实践,精微的画面感觉和可把玩的笔墨情调,始终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终极目标。我感叹上海画人的千人千面,这该有多大的勇气,使得画人去寻找自己心灵深处,那一块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净土。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画派眼光两地
脚下较量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心态决定眼光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