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检测数据的常态课教学策略

2016-09-10 07:22吴秋瑛
中学物理·初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情常态课堂教学

吴秋瑛

1 常态课的课堂特征

常态课是教师平时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扰所执教的课.执教过程没有丝毫表演化的成份,采用简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常态课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常态课堂除教师自己与本班学生外,至少应允许本校教师、领导听课.常态课是班级教学的基本形态,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相对于常态课而言,公开课是面向对应层面的所有教师开设的课,好的公开课是观摩课;观摩课或示范课是专门提供给同行学习的课;研究课是运用相应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执教的课,目的是汇报研究进度、展示研究水平,提供给相同课题研究的老师与专家来研究的课.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常态课、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的统一.

常态课是朴实普通的课,没有花拳绣腿形式,没有矫揉造作设计,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师生真情感的流露、真实行为的呈现,接近原生态的习惯状态,具有质朴的原动力;常态课不会因过滥、过繁、过度的雕琢和宣染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态课教学不是生搬硬套名人、名师的教学成果,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组织课堂,教学更趋于实际,更注重实效.

2 制约常态课质量的客观因素

制约常态课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有:学校的教学管理、现实的教学资源、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情况.

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学制度的管理,教学控制的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课堂教学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制度有“教学计划”、“教学常规考评细则”、“课堂评价方案”、“教研、备课组考核细则”、“素质教育评估方案”等.教学控制是要协调好“管、教、学”间的关系,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各教学环节整合成良性循环的系统.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平台,平台的高低决定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劣.

现实的教学资源包括课本等教学材料、实验室仪器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是实施常态课教学的物质基础.现实的教学资源决定着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和现代化的程度.

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传授知识、经验的人.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于专业水平、教学思想和工作态度.专业水平指教师所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教学思想是教师指导学生顺应或同化学科知识的水平和技巧,工作态度是传授专业知识、落实教学思想的行为表现.

学情是学生学习习惯、特点、兴趣和智能水平的总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能为学习者设计适合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影响常态课教学质量的四大因素中,最复杂、多变和活跃的因素是学情.学情的复杂性体现在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具有一类的共性,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变性体现在每个学生个体,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的时间段有时会判若两人;活跃性是个体受到内外因素的作用,不断发展的体现,是常态课教学的价值所在.由此可知,常态课教学中,把握学情比研究知识更重要.传统的教学研究,注重的是知识的深度、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学情研究没有得到重视,多出自经验判断,过于简单化,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3 检测数据的常态课诊断

检测数据来自对学生的作答进行评判、量化和分析.学生的作答包括平时的作业、周测、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学业水平监测等,既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更是学生思维缺陷的流露,是学生个体素质(学情)的展现.检测数据包含有统计数据和个性化数据,统计数据用来证明(班级)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虽与教学的效果有关但不代表教师的水平,代表学生整体的智能水平层次(学情);个性化数据用来证明学生思维的个性特征.通过检测数据获得的学情,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的特征,是有效组织常态课教学的依据.

【作业一】(满分6分):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图1),选用的器材有:2节干电池、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小于1W)、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20Ω 1A)、开关和导线.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甲的电路连接完整.

(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最(选填“左”或“右”)端.

(3)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4)排除故障后,进行正确的操作,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乙所示,其值为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统计数据】总人数:43580人

数据分析:得满分的人数占41%,表明试题难易度适中,能让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得到较好的表现;9%的0分要求常态课教学应由过分关注优生,转移到重视差生的成长,教学实施重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素质的培养;10%的1分或2分,表明试题中存在低思维度要求的问题;12%的5分和4%的4分,表明试题的区分度较好.图2

【个性化数据】

23.(1)(图2)

(2)有

(3)小灯泡断路

(4)0.23 0.575

数据分析(得4分):

(1)能读懂题意,明确解答要求,具有一定的电学基础知识.知道连接电路的操作要求(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接入阻值最大位置),操作过实验.能选取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且正确接入电路,能根据现象判断简单的电路故障.

(2)不能根据电流表的档位,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选择

0-0.6 A分度值是0.02 A不是0.01 A,选择0-3 A分度值是0.1 A也不是0.01 A;能用P = UI进行简单的计算.

【作业二】(满分6分):如图3所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和木板等器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是通过比较,判定阻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受到的阻力大.

(2)要得到科学的结论,实验过程中小车运动到斜面的底端时应具有相同的,为此小车应从斜面上处释放.

(3)实验得到的结论: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运动的距离.依此推理,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将会.

【个性化数据】

27.(6分)(1)接触面粗糙程度;

毛巾表面

(2)滑动摩擦力;同一高度

(3) 越大 ;做匀速直线运动

数据分析(得3分):(1)没有认真操作过“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实验,不清楚实验中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有什么作用,不清楚实验是如何确定阻力对运动影响的.

(2)不理解题意,不知道实验中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对运动的小车的摩擦力不同;不知道水平面越粗糙,对运动的小车的摩擦力越大;不知道实验的原理是通过观察比较小车沿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的距离,来收集阻力对运动影响的证据.

(3)不知道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不仅与其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有关,且还与小车初始的运动速度有关.不知道要控制小车初始运动的速度相同,而控制初始速度相同的方法是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释放.

(4)仅是做过类似的题目,记住此实验的大概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会越远.依此推理,小车如果不受阻力的作用或所受的阻力为零,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4 提高常态课质量的策略

4.1 树立为学习组织掌握课堂的观念

常态课教学要基于学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课堂教学的组织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结构,将学生主体的观念落实到行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思考知识和技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达到课堂的“轻负担,高效率”.

教师备课心中要时时想到即将面对的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可以达到的难度、高度和深度,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的互动空间,随着学情的变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进展过程,教师应把握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有效掌控课堂的进程,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达不到最优化.课后对学生作业的布置和要求,更要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否则达不到训练效果、浪费学生的时间,甚至会诱发学生间相互抄袭作业等不良学习情况的发生,不能有效地收集学情.有些教师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和提出差异要求,应该说是比较好的方法,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为学习服务决不是一句空话.

4.2 建立任务驱动的学习课堂结构

学生主体课堂的重要特征是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思考、动手实验,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获取学习的成就感.教师的责任在于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真思考、真学习.

常态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助学优势,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任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最终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依学而教,课堂既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潜能的开发,也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生长.

如惯性概念的建立,就是通过让学生完成表2给出的具体学习任务,训练动手操作技能,渗透归纳法的学习方法.

4.3 着力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最终决定着学生能否成功.就学习而言,课堂学习的习惯,规范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均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课堂学习的习惯决定着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课堂学习习惯不只是倾听的习惯,而是要真正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行为,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课前应该怎么准备,课堂应该怎么学习,怎么倾听同学回答,应该怎么发言,有不同的想法时应该怎么做等等;其次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组织教学技巧.要善于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发现一部分学生做得不好时,就找做得好的学生来表扬,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比直接批评、提醒、点名做不好的学生,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老师在表扬学生时,其他学生也很想得到表扬,马上就会以受表扬的学生为榜样,也跟着做好.此外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奖励、竞争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师生的有效互动,不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且是师生、生生间的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感悟,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互动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互动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常态课堂师生活跃,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所受的限制也较少,教师与学生相互适应教学风格和学习习惯,配合自然默契;教师应变灵活、适时介入,一点水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学生学起来比较活跃、自然,他们能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有效的交流.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学生在表达各自思维的交流过程中,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不像观摩课、示范课等课堂,讲台下有听课的老师、评委,师生的注意力都有或多或少的转移,流露着许多功利的想法,学生要追求完美,太看重自己班级的表现和任课老师、领导、其他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怕稍有闪失造成名誉上的损失,极力约束自己、保持沉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

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形成的,与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训练下,学生逐渐养成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阅读、积极思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默契的配合、收放自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进而达到有效的学习.

4.4 课堂教学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

为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顺利进行,设置学习任务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真正意图,体会教材没有明说却蕴含在其中的内容,即要善于阅读教材,高质量地备课;要剖析课本的学习内容和意图,通过阅读理解、反复领会,掌握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基本点.摒弃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

常态课的教学设计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变化、手中有方法,课堂有练评、学训有总结、课外有反思.拟定的学习任务要反复斟酌,既着意设计,又浑然天成,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之中彰显教师的助学功底: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学习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对教学参考书指定的课时内容灵活安排;常态课的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

用常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高效率与减负担,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每一节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高效益,必须做到低起点、切入准、训练实、容量大、手段新、方法巧、反馈快、效率高.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每一节课都有收获、都有提高,如果我们的每节课堂教学都非常实在,学生们在课堂中扎扎实实地学,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效率,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化、最优化,完全可以在正常的体育锻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迅速地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提高.向常态课堂要效率,用高效教学减负担是一件利在当前,功在今后的大事,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实践者去探索和追求.

4.5 勤于学习,学会反思

课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无法替代;教学反思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要带着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教师每节课堂教学以后,一定要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事实证明,经常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能够很快地提高.曾有学者说过,只教书不反思,很难有独特的见解,多年教学后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养成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样的老师,就会在一些知识领域和方法上有独特地见解,就有可能成为教有所长的学者和专家.学生如果能在教师指导下,经常养成一种学习、思考、反思、归纳和总结的好习惯,学习的效益就能事半功倍.教学相长,关键是在师生教与学以后,学会经常地反思.反思让人避免重复失误,反思使人进步,反思让人提高,经常反思必有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要怀揣一颗朝圣者般的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仅仅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假以时日,其常态课的教学魅力定会喷薄而出.

猜你喜欢
学情常态课堂教学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智珠二则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